摘要:如果你从2023年2月死磕银行股到现在,还没卖,那恭喜你——你赢麻了!而且赢得出奇的安静。没有锣鼓喧天,没有资金狂潮,甚至连分析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银行股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穿越牛熊,走出一条独属自己的“慢牛”曲线。
如果你从2023年2月死磕银行股到现在,还没卖,那恭喜你——你赢麻了!而且赢得出奇的安静。没有锣鼓喧天,没有资金狂潮,甚至连分析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银行股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穿越牛熊,走出一条独属自己的“慢牛”曲线。
最吊诡的是,银行股居然不是在业绩最辉煌的时候上涨,而是在行业数据一地鸡毛、坏账风险频频刷屏时悄然走高。这种违背常理的走势,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问题来了:为啥大家都搞不懂银行股在涨什么?就连那些喊着“坚定看多”的人,逻辑也各说各话,似是而非。
不少人拿出“价值投资”的大旗,说什么银行股低估几十年,终于迎来估值修复,甚至有人套用格雷厄姆的老段子,说这是典型的“烟蒂股”重生。
但你细想一下,2023年之前就没有价值吗?那些年银行股的PE动不动就是4倍、5倍,比萝卜白菜还便宜,可股价就是趴在地上打滚。那时候你要是敢买银行股,论坛里分分钟给你扣上“价值陷阱”的帽子。
所以,2023年突然启动的“价值投资”逻辑站不住脚。它不是突然之间有了价值,而是压着它的那只无形的大手,不见了。
银行股估值长期被低估,并非因为其基本面不好,而是因为市场中有一只巨大的空头力量持续打压。这只空头,是谁?我不便明说,但它的影响早已渗透市场每个角落。
曾几何时,每逢银行板块稍有异动,就会迎来铺天盖地的唱空:坏账风险、房地产拖累、不良率升高、息差收窄、政策打压……仿佛整个银行业明天就要破产。
这类信息的传播极具系统性与持续性,不像是散户凭空杜撰,更像是有人有意为之。而银行板块因此被视作“价值黑洞”,股价也长期处于“躺平”状态。
但从2023年2月起,一切悄然改变。那股强大空头的压制开始消退,甚至销声匿迹。不再有密集的利空、不再有超预期的做空行为,银行股的估值开始自然修复。
最开始,是“守墓人”的坚守:他们是那批最早埋伏在银行股中的坚定派,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嘲热讽。后来,越来越多聪明资金开始流入。
特别是到了2024年,市场行情波动剧烈,主线轮动太快,资金开始寻找稳定高息资产。“六大行”成了避风港:高股息、低波动、稳增长,简直是“养老型资金”的天堂。
再加上越来越多声音指出:银行是稳经济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财政赤字扩大的背景下,银行股成为稳定器、兜底盘,市场认知也随之转向。
于是,一个“神奇”的局面出现了:经济数据越差,大家越买银行。看似荒唐,其实合理——大家在押注政策,押注国家底牌,押注不可倒的“国家队”。
目前,四大行基本走完了第一轮上涨,逐渐进入高位盘整阶段。而一些前期滞涨的中小银行,比如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等,开始发力补涨。
原因也不复杂:政策扶持下地方银行资产质量边际改善,地方财政也在通过多种方式“输血”。中小银行一度是“被遗忘的角落”,但现在正是补涨的大好时机。
再者,银行股整体估值仍然处于低位,很多银行PB低于0.6,甚至还有跌破净资产的个股。在大空头出清后,这类资产的估值回归只是时间问题。
你看,过去两年,银行板块涨幅超过40%,但却没有任何热炒的气氛。机构调仓默默推进,散户还在犹豫观望,媒体也很少大肆报道。
这就是慢牛:没有喧哗,却震撼人心。没有高潮,却持续拉升。没有庄家,却胜似庄家。
而只要空头不再回来,只要流动性维持宽松,只要股民还在死磕,银行股这头“慢牛”就能一直走下去。
@股民老张:银行股就是新时代的“煤炭股”,看似笨重,其实最抗压。
@科技派小李:我以前是嫌弃银行股的,现在是真香警告。
@大V之声:讲真,银行股这波我也没想到,逻辑全错了,结果却对了。
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东西都讲逻辑。尤其是在A股这个“非线性”市场,有时候胜负只在一念之间。银行股的这轮上涨,是一次情绪的逆转,是一次资金的再分配,更是一次空头的彻底出清。
所以,别再问“银行股凭什么涨”了,它不需要理由。
当所有空头都死绝,剩下的只有上涨一条路。记住这一点,比研究100个财务报表还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在观望,还是已经上车?欢迎留言说说你对银行股的看法,是看多、看空还是继续死磕?别忘了点赞、收藏、关注,后续带你一起解锁“银行股第二春”!
来源:浓情蜜意爱在西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