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大爷上山挖笋,一锄头下去竟挖出一块奇石,就此成为千万富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15:54 2

摘要:岁月在老人脸上刻下皱纹,在他们手上留下茧子,但命运的礼物往往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从最平凡的地方跳出来,给枯燥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生命像一座大山,人在山中攀爬,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踩到什么。

有时候是荆棘,有时候是松软的泥土,偶尔也会是坚硬的石块。

岁月在老人脸上刻下皱纹,在他们手上留下茧子,但命运的礼物往往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从最平凡的地方跳出来,给枯燥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01

程远山站在自家阳台上,望着远处的山峦。春天来了,山上的竹笋应该钻出地面了。他曾经是钢厂的工人,现在是个退休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够他生活,不多也不少。他住在县城郊区一栋老房子里,一个人过日子。

他的妻子走了很多年了。儿子程明辉在城里工作,常打电话催他搬过去一起住。

“爸,您一个人在县城,我不放心。”程明辉在电话里说。

程远山捏着电话,声音很平静:“我习惯了这里,城里太吵,我住不惯。”

“可是您年纪大了,生病了怎么办?”

“我没那么脆弱,”程远山说,“你安心工作,别老想着我。”

放下电话,程远山叹了口气。他知道儿子是关心他,可他不想成为儿子的负担。他们父子之间的话总是不多,感情像隔了一层纱,看得见摸不着。

他的邻居李玉兰,曾经是村卫生室的医生,也退休了。她常来串门,有时带些自己做的点心,或者一些自己种的蔬菜。

“程大哥,尝尝我做的萝卜饼。”李玉兰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食盒。

程远山接过食盒,说了声谢谢,没有多请她进屋坐。他不想让别人觉得他需要照顾,也不想有太多牵扯。

小区里像他这样的独居老人越来越少了。老伙计们要么去了城里和子女同住,要么去了养老院。程远山看着空荡荡的小区,心里有些空落落的。

春天的风吹在脸上,很舒服。程远山突然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上山挖笋的情景。那时候,春天一到,父亲就会带着他去村后的山上挖春笋。父亲教他认识哪里会有笋,怎么把笋完整地挖出来。那是他童年最快乐的记忆之一。

“是时候回老家看看了。”程远山自言自语道。他决定回山村,找找童年记忆中的春笋。

第二天清早,程远山背上老式竹篓,手拿祖传的锄头,坐上了开往山村的长途汽车。

汽车在山路上颠簸,程远山望着窗外。这条路他很熟悉,可如今的景色又很陌生。以前的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路边的老树有些不见了,多了许多新建的房子。

村口已经认不出来了。程远山下了车,站在那里看了好一会儿。村子变了样,大部分房子是新盖的,但人却少了。

“这不是老程吗?”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程远山转头,看见了老友王大山。王大山已经七十多岁了,腰背有些驼,但眼睛还是那么有神。

“大山,好久不见。”程远山笑着走过去。

“可不是吗?有十年了吧?”王大山拍拍程远山的肩膀,“你还认得出这地方吗?”

程远山摇摇头:“变太多了。”

“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王大山叹气,“不过好在政府修了路,生活方便多了。”

他们边走边聊,王大山告诉程远山,村子周围的山现在成了旅游区,但深处还保持着原样。

“你带着锄头干啥去?”王大山问。

“想上山挖点春笋,”程远山说,“小时候跟我爸上山挖笋,现在想再去看看。”

“那笋山还在,就是开发了一部分,”王大山说,“你要去的话,明天一早去,现在太晚了。今晚住我家吧,我让老伴给你做顿好吃的。”

程远山点头答应了。晚上,他和王大山一家吃了饭,聊了很多往事。王大山的孙子对他的锄头很感兴趣。

“爷爷,这锄头好旧啊,为什么不买新的?”小男孩问。

程远山摸着锄头的木柄,笑道:“这是我爸留下的,用了几十年了,很结实。”

孩子不太明白,但还是好奇地看着锄头。程远山想,这锄头陪他走过了大半辈子,现在还能带他重访童年的记忆,真是件宝贝。

夜里,躺在王大山家的客房里,程远山想起了很多往事。明天,他要回到那座山上,找回童年的感觉。

02

天刚蒙蒙亮,程远山就起床了。他背上竹篓,拿上锄头,向着村后的大山走去。

清晨的雾气很重,山路上只有他一个人。远处的鸟叫声清脆,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这感觉很熟悉,仿佛回到了童年,他跟在父亲身后,踏着同样的山路。

“爸,笋在哪里啊?”童年的自己问。

“看地形,看杂草,”父亲说,“笋喜欢藏在竹林边缘,那里土壤松软,有足够的阳光。”

程远山按照记忆中父亲教的方法,在竹林边缘仔细寻找。很快,他发现了几处土壤微微隆起的地方,那里很可能有笋。

他小心地用锄头轻轻刨土,果然挖出了几根鲜嫩的春笋。程远山把笋放进竹篓,心里满是成就感。

上午过去了一半,他的竹篓已经装了小半篓春笋。程远山决定往山更深处走走。

山深处的竹林更密,阳光透过竹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程远山在一处隐蔽的山坳停下来,这里竹子很密,地面有些不平。

他用锄头轻轻刨着土,突然,锄头碰到了什么硬物,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不像是石头的声音。

程远山好奇地加大力气,又挖了几下。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露了出来。他把石头挖出来,仔细看了看。

这块石头不大,差不多巴掌大小,形状不规则,颜色也很特别,不是普通石头的灰色,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青色,上面还有些纹路。

“怪石头,”程远山自言自语,“拿回去给王大山看看。”

他把石头放进竹篓,和春笋放在一起,继续挖笋。直到中午,太阳高照,他才收工下山。

回到王大山家,程远山把挖到的春笋分给了王大山一半。

“你看,这块石头奇怪不?”程远山把石头拿给王大山看。

王大山接过石头,仔细看了看,摇摇头:“就是块石头嘛,山里多的是。”

程远山也没太在意,把石头装进口袋里。吃过午饭,他就告别了王大山一家,坐车回县城了。

回到县城的家,程远山把春笋洗干净,准备晚上炒着吃。那块奇怪的石头,他随手放在了阳台上的花盆旁边。

接下来的日子,程远山偶尔会拿起那块石头把玩,感觉它和普通石头不太一样,质地更细腻,摸起来有些温润的感觉。

送水工人小王来给程远山送水。小王是个年轻人,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他看见阳台上的石头,不经意地拿起来看了看。

“程大爷,这块石头挺特别啊,”小王惊讶地说,“看着像是块奇石,可能值不少钱呢。”

程远山笑了笑:“就一块普通石头,我在老家山里挖笋时顺手捡的。”

“不像普通石头,”小王认真地说,“我在网上看过介绍,有些奇石收藏价值很高。您可以查查看。”

小王走后,程远山拿着石头,心里有些好奇。他虽然不懂收藏,但小王的话让他想了解更多。

第二天,程远山去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那里有电脑,可以上网查资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查了一些关于奇石收藏的知识。

通过对比图片和介绍,程远山发现自己的石头确实和一些收藏价值较高的奇石有些相似。尤其是那种质地和纹路,看起来不像普通山石。

“难道真的是块值钱的石头?”程远山心里想。这个想法让他有些坐不住了。他决定带着石头去当地的古玩市场问问。

03

县城有个小古玩市场,不大,但有几家老字号的古玩店。程远山拿着石头,来到了市场上最大的一家店铺。

店门口挂着“聚宝斋”的招牌,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名叫赵俊杰。他正在柜台后看报纸,看见程远山进来,抬头问道:“老人家,买点什么?”

“不是买东西,”程远山从口袋里掏出石头,“想请你看看这块石头值不值钱。”

赵俊杰随意地接过石头,刚要说话,目光落在石头上时,表情明显变了。他快速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起来。

“这石头哪来的?”赵俊杰问,声音比刚才热情多了。

“我老家山里挖笋时挖出来的,”程远山说,“有价值吗?”

赵俊杰把石头翻来覆去地看,又用指尖轻轻摩挲石头表面,脸上的表情更加专注。

“嗯,有点意思,”赵俊杰说,语气很平淡,但眼神出卖了他的兴奋,“这块石头嘛,有些收藏价值,我出两万块钱买下来,您看怎么样?”

程远山一愣。两万块钱?这么个小石头值这么多钱?他有些不敢相信。

“真值这么多?”程远山问。

“我做这行多年,眼光还是有的,”赵俊杰笑着说,“当然,最多就值这个数,别人可能给不了这么多。”

程远山觉得不对劲。如果真只值两万,赵俊杰不会这么急切。他决定先不卖,多了解一下情况。

“让我考虑考虑,”程远山把石头装回口袋,“改天再来。”

赵俊杰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好,老人家慢走。这是我的名片,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

程远山接过名片,点点头走出了店门。他心里清楚,这块石头恐怕不简单。

“爸,您说的是真的吗?一块石头值两万?”电话里,程明辉的声音充满怀疑。

程远山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儿子。程明辉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

“那古玩商不可靠,”程明辉说,“如果只值两万,他不会那么急着要买。爸,别急着卖,我周末回来看看。”

程远山没想到儿子会这么重视。周六上午,程明辉真的回来了,还带着一台相机。

“爸,好久不见。”程明辉站在门口,有些拘谨地说。

程远山看着儿子,心里有些酸楚。儿子瘦了,眼睛下面有黑眼圈,看起来很疲惫。

“吃饭了没?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程远山转身走向厨房。

“爸,先别忙,让我看看那块石头。”程明辉说。

程远山从抽屉里拿出石头,递给儿子。程明辉仔细观察,又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

“爸,这石头不一般,”程明辉说,“我朋友在拍卖行工作,我把照片发给他看看。”

吃午饭时,父子俩难得坐在一起。程远山给儿子盛了一碗饭,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心疼地说:“慢点吃,别噎着。”

“爸,您做的饭还是这么好吃。”程明辉抬头笑了笑。

饭后,程明辉接到了朋友的电话。他听完,脸色变得严肃。

“爸,我朋友说这可能是块价值很高的玉石,建议找专业人士鉴定,”程明辉说,“我帮您联系一下。”

程远山摆摆手:“不用麻烦你,我自己能处理。”

儿子望着他,欲言又止。临走前,程明辉突然说:“爸,我离婚了。”

程远山一愣,不知道该说什么。

“工作忙,顾不上家,她受不了了。”程明辉苦笑着说。

程远山拍拍儿子的肩膀:“没事,日子还长着呢。”

送走儿子,程远山站在窗前,看着儿子的背影。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和儿子之间的距离,不只是地理上的远近。

04

程明辉走后,程远山去了社区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奇石和玉石的书籍。他虽然文化不高,但一直喜欢看书学习。

连续几天,程远山都在研究这些书。通过对比书中的图片和说明,他越来越确信,自己的石头可能是一种稀有的玉石。

一天下午,李玉兰来敲门。

“程大哥,最近都没见你出门,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李玉兰关切地问。

程远山摇摇头:“没事,就是在看些书。”

李玉兰看见桌上摊开的书籍,好奇地问:“你对这些感兴趣?”

程远山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石头的事告诉了李玉兰。

“我来看看。”李玉兰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着程远山手中的石头。

“这不是普通石头,”李玉兰说,“我姐夫以前在文物站工作,对这些有些了解。这石头质地和颜色,像是某种玉石。”

程远山点点头:“我也这么想,但不确定。”

“要不,去县文物局问问?”李玉兰建议,“那里有专业人士,能给你准确的答案。”

程远山想了想,同意了。第二天一早,他和李玉兰一起去了县文物局。

县文物局在一栋老式办公楼里,环境简陋但整洁。程远山和李玉兰到达时,正好赶上工作人员开门上班。

“我们想找人鉴定一块石头。”李玉兰对前台的工作人员说。

“找鉴定科,二楼右转。”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说。

二楼鉴定科的门开着,里面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整理资料。李玉兰敲了敲门。

“请问,可以帮忙鉴定一块石头吗?”李玉兰问。

那人抬头看了看他们,友好地说:“请进,我是副局长徐鸿志。”

程远山和李玉兰走进办公室,徐鸿志请他们坐下。程远山从口袋里掏出石头,放在桌子上。

“这是在我老家山里挖笋时发现的,想知道是什么石头。”程远山说。

徐鸿志拿起石头,眼睛一亮。他戴上专业放大镜,仔细观察,又用手指轻轻摩挲石头表面。

“这...”徐鸿志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这很可能是一块古玉料,而且看纹路和质地,应该是和田玉的一种。”

程远山和李玉兰对视一眼,都有些不敢相信。

“这种级别的玉石,市场价值不低,”徐鸿志继续说,“更重要的是,我看到这块玉石上有一些人工雕琢的痕迹,可能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徐鸿志拿出一个专业相机,对石头拍了几张照片。

“建议送到省博物馆进一步鉴定,”徐鸿志说,“如果方便的话,能否把玉石暂时留在我们这里?我们会安排送往省城。”

程远山没有立即回答。他看了看李玉兰,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一丝警惕。

“我想再考虑考虑,”程远山说,“能否给我一份初步鉴定的证明?”

徐鸿志点点头,随即写了一份简单的鉴定意见,盖上了文物局的公章。

“这只是初步鉴定,具体价值还需要更专业的评估,”徐鸿志说,“您考虑好了随时联系我。”

离开文物局,程远山和李玉兰都有些沉默。手中的鉴定意见书写着一些专业术语,但有一点很明确:这块石头可能价值不菲。

05

回到家,程远山发现家门锁有撬动的痕迹。他心里一紧,还好石头一直随身携带。

进屋后,程远山检查了一遍家里,没发现丢什么东西。他刚坐下来喝口水,手机就响了,是赵俊杰打来的。

“程老先生,考虑得怎么样了?”赵俊杰的声音很热情,“我再加三万,五万块钱买您那块石头,这价格很公道了。”

程远山心里一惊,他没告诉过赵俊杰自己的电话。

“我还在考虑,”程远山说,“你是怎么知道我电话的?”

“哎呀,这不重要,”赵俊杰笑着说,“小地方嘛,打听一下就知道了。程老先生,这石头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换成钱实在。”

程远山匆匆结束了通话。他感到一丝不安,这事好像越来越复杂了。

傍晚,李玉兰来敲门。

“程大哥,我一直在想那块石头的事,”李玉兰说,“县里可能不太安全,要不把石头先放我家吧?”

程远山犹豫了一下,点点头。他已经感到某种压力,石头的事情似乎传开了,不知道会引来什么麻烦。

“我外甥女在省城电视台工作,她认识很多专家,”李玉兰说,“我们可以直接去省城,找最权威的专家鉴定。”

程远山点点头:“好,我们什么时候去?”

“明天一早,我已经联系好了。”李玉兰说。

第二天清晨,程远山将贵重物品和必需品打包好,把石头小心地放在内兜里。他和李玉兰坐上了去省城的长途汽车。

长途汽车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车窗外是连绵的田野和远处的山脉。程远山和李玉兰坐在一起,各自沉默。

“玉兰,麻烦你了。”程远山突然说。

李玉兰摇摇头:“不麻烦,正好我也很久没见外甥女了。”

“你知道吗,我年轻时很怕麻烦别人,总觉得自己能行,”程远山说,“现在年纪大了,才明白人活着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李玉兰笑了:“我们是老邻居,这点事算什么。”

程远山望着窗外,想起很多往事。其实李玉兰这些年一直很照顾他,自从妻子走后,是李玉兰偶尔送来可口的饭菜,帮他收拾屋子,带他去看病。

“你对我很好,我一直没好好谢谢你。”程远山说。

李玉兰脸红了一下:“别这么说,我...我一直很敬重你。你是个要强的人,虽然生活不容易,但从不向困难低头。”

两人聊着过去的事,不知不觉就到了省城。李玉兰的外甥女张莉在汽车站等他们。

张莉是个干练的年轻女子,她热情地接待了姨妈和程远山,带他们去了自己的公寓。

“张局长说明天上午有时间,可以帮忙看看那块石头,”张莉说,“他是省博物馆的副馆长,对玉石很有研究。”

晚上,程远山辗转难眠。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因为一块石头而来到省城,更没想过这块石头可能改变他平静的生活。

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床边。程远山从枕头底下拿出石头,在月光下端详。石头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块石头到底值多少钱?如果真值很多钱,自己该怎么处理?程远山想着这些问题,直到天边泛起了鱼肚白。

06

省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宽敞明亮。在张莉的带领下,程远山和李玉兰来到了副馆长张明的办公室。

张明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眼镜,一看就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他热情地招呼三人坐下。

“张莉跟我说了您发现的石头,能让我看看吗?”张明说。

程远山从口袋里拿出石头,小心地放在桌子上。张明戴上专业放大镜,认真地观察起来。

“这是...”张明的表情变得严肃,“请稍等。”

他拿起电话,拨了个内线号码:“老王,老李,你们过来一下,有个重要发现。”

不一会儿,两位专家模样的人走了进来。他们看到石头后,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三位专家用各种仪器对石头进行了详细检测,还进行了拍照和记录。期间,他们不时低声交流,表情越来越凝重。

大约一个小时后,张明才坐回桌前,面对程远山和李玉兰。

“程先生,这块石头非常特别,”张明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这是一块罕见的和田玉原石,属于'山流水'一类,市场收藏价值极高。”

程远山和李玉兰对视一眼,都有些不敢相信。

“更重要的是,”张明继续说,“这块玉石上有明显的古代人工雕琢痕迹,根据纹样特点,初步判断是明清时期的工艺。这说明它可能与历史文物有关。”

“那...这块石头值多少钱?”程远山问,声音有些颤抖。

张明思考了一下,说:“作为收藏品,根据目前市场行情,保守估计价值在千万元以上。如果确认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那就更难估价了。”

程远山一时说不出话来。千万元?这对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程先生,您有几种选择,”张明说,“可以个人收藏,也可以出售给收藏家,或者捐赠给国家。如果您愿意捐赠,国家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以您的名义收藏展出。”

程远山想了想,说:“我需要时间考虑。”

“当然,”张明点点头,“这是一个重要决定。不过我建议您尽快决定,毕竟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安全问题很重要。”

离开省博物馆,程远山的脑子里还回响着那个数字:千万元。对他这样一个普通退休工人来说,这简直就像一场梦。

回到县城后,程远山和李玉兰商量,决定暂时不告诉任何人鉴定结果。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消息还是不知怎么传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程远山家门口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各种自称是收藏家、玉石专家的人找上门来,都说要看看那块“宝贝”。

赵俊杰也来了,这次态度更加殷勤,报价直接涨到了一百万。

“程老先生,您也是明白人,”赵俊杰说,“玉石行情变化快,今天值钱,明天可能就不值了。一百万现金,您拿着实在。”

程远山没有明确拒绝,只说还在考虑。

县文物局的徐鸿志也来访了。他态度诚恳地说:“程先生,这块玉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建议您考虑捐赠给国家。国家会给予适当的奖励,而且您的名字将与这件文物永远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荣誉。”

面对各种诱惑和建议,程远山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就在这时,程明辉打来电话,说周末会回来,他很担心父亲的安全。

周六,程明辉回来了,看到父亲门前那么多人,大吃一惊。

“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程明辉问。

程远山把省博物馆鉴定的结果告诉了儿子。程明辉听完,沉默了一会儿。

“爸,这事不简单,”程明辉说,“我建议您先不要做决定,也不要把石头交给任何人。我请了律师朋友来帮忙,保障您的权益。”

程远山点点头。他知道儿子是为他好,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一块石头,竟然让他的平静生活变得如此复杂。

07

下午,一辆豪华轿车停在了程远山家门口。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子,身后跟着两个保镖模样的人。

“程老先生在家吗?”那人敲门问道。

程远山打开门,那人立刻热情地伸出手:“程老先生您好,我是钱世豪,省城的收藏家。听说您发现了一块宝贝,特地来看看。”

程明辉上前一步:“我是程远山的儿子,您找我父亲有什么事?”

“哦,令郎也在,太好了,”钱世豪笑着说,“我对令尊发现的玉石很感兴趣,愿意出价八百万收购。”

程明辉的表情明显变得警惕:“我父亲现在不考虑出售。”

“这个嘛,可以慢慢谈,”钱世豪不以为意,“价格好商量。”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程远山:“这是我的收藏馆网站,可以去看看。我是认真的收藏家,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

程远山接过名片,没说话。钱世豪继续说:“老先生,您这个年纪,应该好好享受生活。有了这笔钱,您可以住最好的房子,享受最好的医疗,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何必为了一块石头犯愁呢?”

程远山抬头看着钱世豪,问:“这块玉石真值这么多钱?”

“当然,”钱世豪胸有成竹地说,“不过市场变化快,今天值这个价,明天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尽快做决定对您有利。”

“我们需要时间考虑,”程明辉说,“毕竟这是一个重大决定。”

钱世豪点点头:“理解,理解。那么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三天后我再来拜访。希望到时能听到好消息。”

钱世豪走后,程远山坐在沙发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爸,您在想什么?”程明辉问。

“我在想,一块石头怎么会值这么多钱,”程远山说,“我干了一辈子活,攒下的钱还不够买县城一套像样的房子。”

程明辉坐到父亲身边:“爸,无论您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您。但请一定要慎重,别被一时的诱惑冲昏了头脑。”

程远山拍拍儿子的手:“放心,我老了,但脑子还清楚。”

晚上,李玉兰来访,听说了钱世豪的事。

“这么大的事,您得多考虑考虑,”李玉兰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也不行。您得想清楚这笔钱对您意味着什么。”

程远山点点头。他明白李玉兰的意思。对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金钱可以带来更好的晚年生活,但也可能带来新的烦恼。

08

第二天,程明辉带来了他的律师朋友陈志强。陈志强详细了解了情况后,给出了一些专业建议。

“如果决定出售,一定要签订正式合同,确保付款安全,”陈志强说,“如果捐赠给国家,也要有明确的协议,确保您能获得应有的奖励和荣誉。”

中午,程远山亲自下厨,为儿子和陈律师做了一桌饭菜。吃饭时,气氛轻松了许多。

饭后,程明辉和程远山坐在阳台上喝茶。多年来,父子俩第一次有机会长时间单独相处。

“爸,我想和您聊聊,”程明辉说,“无论这块石头最后怎么处理,我都希望您能过得更好。”

程远山望着远处的山峦,默默点头。

“这几年,我工作压力很大,顾不上家,结果婚姻失败了,”程明辉说,声音有些哽咽,“我现在才明白,金钱和事业不是最重要的。”

程远山转头看着儿子,第一次发现儿子眼角的皱纹和额头的白发。

“你还年轻,重新开始不晚,”程远山说,“爸爸这辈子没什么成就,但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你过得好。”

“爸,如果...如果这块石头真能卖很多钱,您打算怎么用?”程明辉问。

程远山想了想,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大愿望,就希望晚年活得有尊严,不麻烦别人。有人陪着说说话,生病了有人照顾,这就够了。”

程明辉默默点头。他终于明白父亲多年来为什么坚持独自生活,不愿搬去城里和他同住。不是固执,而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坚持。

“爸,我一直想说,对不起,”程明辉说,“这些年我忙着工作,很少回来看您。”

程远山摇摇头:“你有自己的生活,我理解。”

父子俩坐在阳台上,看着夕阳西下,山峦渐渐被夜色笼罩。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石头最后如何处理,都要珍惜这次重建关系的机会。

第三天,钱世豪即将来访。程远山在整理资料时,无意中翻出了一个旧皮箱。这是他多年前从老家搬来时带的,里面装着一些老物件。

他打开皮箱,里面有一些泛黄的照片,几件旧衣服,还有一本破旧的笔记本。这本笔记是他祖父留下的,上面记录着一些家族往事和当地风俗。

程远山随手翻着笔记本,突然,一页纸上的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

“山后玉矿,清代已有,因山崩废弃,留玉数块,其中一块刻有符号...”

程远山的心跳加快了。他继续往下读:

“村中几户受命藏玉,避战乱,待有德者得之...”

程远山的手开始颤抖。难道祖父知道山里有玉石?他急忙往下翻,发现笔记本后面几页似乎是被人刻意撕掉了,只留下几个模糊的字迹:“北山坳...竹林...春分...”

这些零散的线索让程远山浑身发热。他连忙拿出那块玉石,在阳光下仔细查看。以前他只注意玉石的正面,现在他翻过来看背面,发现有一些极细的刻痕。

这些刻痕很浅,肉眼几乎看不清。程远山找出一个放大镜,对着玉石背面仔细观察。

随着刻痕渐渐清晰,程远山的表情从专注变成了惊愕。他看到的不只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几个小篆文字和一个图案。当他终于看清内容时,整个人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手中的放大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他颤抖着后退几步,几乎瘫坐在椅子上。

那几个小篆写的是“乾隆御赐”,下面是一个龙纹图案。

程远山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的玉石。这不是普通的玉石,而是一件清代宫廷之物!

他赶紧拿出手机,想打电话给程明辉,这时门铃响了。程远山透过猫眼,看到门外站着钱世豪和他的两个保镖。

程远山深吸一口气,决定先不开门。他给程明辉发了条短信:“有重大发现,快回来。”

09

钱世豪离开后,程远山继续研究祖父的笔记和玉石。他发现笔记中提到的“几户受命藏玉”可能是指他的祖辈参与了某种文物保护行动。

晚上,程明辉和李玉兰一起来了。程远山把发现告诉了他们,并展示了玉石背面的刻痕。

“爸,这太不可思议了,”程明辉惊讶地说,“这可能是一件国宝级文物!”

李玉兰也很震惊:“如果真是清代宫廷之物,那价值就不只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了。”

程远山点点头:“根据祖父的笔记,这块玉石可能是清代宫廷流失的玉璧的一部分。当年为了避免文物在战乱中丢失,当地村民将它分散埋藏。”

“我们应该把这个发现告诉徐局长,”李玉兰说,“他是专业人士,会知道该怎么处理。”

程明辉担忧地说:“但钱世豪很可能不会善罢甘休。他已经把报价提高到1200万了。”

“我得想清楚,”程远山说,“这不只是我个人的财富,也是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天,程远山联系了徐鸿志,请他来家里商谈。看到玉石背面的刻痕和祖父的笔记,徐鸿志非常激动。

“程先生,这是重大发现!”徐鸿志说,“这块玉石很可能是当年流失的'乾隆御赐青玉璧'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这件玉璧在清末战乱中丢失,一直下落不明。”

徐鸿志建议程远山尽快将发现报告给上级文物部门,同时保证玉石的安全。

“历史文物属于国家,”徐鸿志说,“但作为发现者,您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荣誉。更重要的是,您的名字将永远与这件国宝联系在一起。”

程远山陷入了两难。作为一个普通人,千万元的诱惑是巨大的;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他明白历史文物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两天,程远山几乎没怎么睡觉,他不断思考着该如何处理这块玉石。

钱世豪连续打来几个电话,语气越来越急切,最后甚至带着威胁。

“程老先生,1200万是我的最高价,”钱世豪在电话里说,“您别不识抬举。这玉石再值钱,也得有人敢买才行。”

程远山没有回应,只是说自己还在考虑。

一天晚上,李玉兰来访。看到程远山憔悴的样子,她很心疼。

“程大哥,您别太为难自己,”李玉兰说,“无论您做什么决定,都应该先考虑自己的感受。”

程远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玉兰,我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这块玉石不属于我一个人,它是祖辈传下来的文物,应该归还给国家。”

李玉兰笑了:“我就知道您会这么选择。您一直是个正直的人。”

程远山摇摇头:“不是我有多高尚,只是觉得这样做才能问心无愧。钱再多,也就够我这几年花的。但做了违心的事,余生都会不安。”

李玉兰点点头:“我支持您的决定。”

第二天,程远山告诉了程明辉自己的决定。程明辉没有反对,反而显得很高兴。

“爸,我尊重您的选择,”程明辉说,“其实我也希望您这么做。最近我一直在反思,金钱和名利最终都是过眼云烟,真正重要的是能无愧于心。”

程远山欣慰地看着儿子:“你长大了,比爸爸想的还要懂事。”

当天下午,程远山打电话给钱世豪,婉拒了他的收购请求。

“钱先生,感谢您的好意,但我决定将这块玉石捐赠给国家,”程远山说,“它是历史文物,应该让更多人能看到它。”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钱世豪的声音冷了下来:“程老先生,您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别后悔。”

挂了电话,程远山感到一阵轻松。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他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0

次日,程远山联系了省博物馆的张明,表达了捐赠意愿。张明非常高兴,立即安排专人前来接收。

捐赠仪式在县文化馆举行,县里的领导、省博物馆的专家和当地媒体都来了。程远山站在台上,将装有玉石的锦盒交给了省博物馆的代表。

“程远山先生的义举令人敬佩,”张明在讲话中说,“这块'乾隆御赐青玉璧'是国家珍贵文物,它的重现将填补我国文物史上的一个空白。”

仪式结束后,程远山收到了一笔不菲的奖金和一份荣誉证书。虽然这笔奖金远不及钱世豪开出的价格,但程远山心里踏实多了。

让程远山没想到的是,事情很快有了意外发展。县里的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参与家乡的文化旅游开发项目。

“程老同志,您发现的玉石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我们县的文化旅游是个很好的宣传点,”县长说,“我们计划开发老家山区的文化旅游线路,希望您能担任顾问,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

程远山没想到自己退休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他思考了一下,觉得这是件好事,能为家乡做点贡献。

“好,我尽力而为,”程远山说,“不过我文化不高,怕帮不上忙。”

“您太谦虚了,”县长说,“您对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最了解,这就是最大的帮助。”

就这样,程远山的生活开始了新的篇章。他经常往返于县城和山村之间,参与旅游开发的规划和咨询工作。

半年后,程远山成了家乡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顾问。他用奖金修缮了村里的祖屋,同时在县城也有了一套新住所。

李玉兰经常来他家帮忙,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虽然他们都到了这个年纪,但互相扶持,生活也有了新的色彩。

程明辉也有了变化。他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县城开设了一家文化咨询公司,主要为当地的文化旅游项目提供服务。父子俩的关系比以前更亲近了,经常一起吃饭聊天。

“爸,您最近气色不错,”程明辉说,“看来这顾问工作挺适合您。”

程远山笑着点头:“有事做,心里就不空了。而且能为家乡做点事,我高兴。”

程明辉把酒杯举起:“爸,谢谢您。如果不是您的选择,我可能还在城里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时间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程远山也举起杯子:“儿子,你能回来,是我最大的幸福。”

李玉兰在一旁看着父子俩,脸上满是笑容。她知道,程远山选择的不只是捐献玉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来,玉兰也喝一杯,”程远山说,“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早就把石头卖了。”

李玉兰笑着摇头:“不是我的功劳,是您自己的选择。”

三人碰杯,喝下杯中酒。窗外,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祥和。

三年后,程远山的家乡成了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御赐玉石”的故事被改编成了话剧,在当地定期演出。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欣赏美丽的山水,还能了解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

程远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但他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和李玉兰结婚了,两人一起照顾着彼此的晚年。

程明辉的文化咨询公司做得不错,他也在县城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每周末,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饭。

一天,程远山和李玉兰又来到了那座山上。这里已经成了旅游景点,但深处的竹林还是那么宁静。

“你看,游客们都以为宝藏已经被找到了,”程远山笑着说,“他们不知道,山里可能还有其他玉石。”

李玉兰惊讶地看着他:“你是说...”

程远山点点头:“祖父的笔记上说'受命藏玉几块',我只找到了一块。”

“你打算继续找吗?”李玉兰问。

程远山摇摇头:“不了,有些秘密就让它永远留在山里吧。我们来这里,只是想看看这片山林,完成祖辈未竟的使命——守护这片土地的秘密。”

他们站在山坡上,看着山下熙熙攘攘的游客。这些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座山中还有未被发现的宝藏,正如人生中那些最宝贵却常被忽视的珍宝。

雨后的清晨,山间云雾缭绕。程远山和李玉兰手牵着手,沿着山路慢慢走着。他们的身影逐渐与山林融为一体,留下的只有一串淡淡的脚印,很快就被雾气遮掩了。

来源:清风唏嘘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