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奢侈品行业近年陷入寒冬。贝恩公司最新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预计下跌2%到5%,比之前的预测差很多。大牌财报也不好看:2025年第一季度,LVMH集团在亚洲市场(除日本外)销售额下降11%,爱马仕仅增长1.2%,2024年香奈儿业绩报告显示,收入同
奢侈品行业近年陷入寒冬。贝恩公司最新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预计下跌2%到5%,比之前的预测差很多。大牌财报也不好看:2025年第一季度,LVMH集团在亚洲市场(除日本外)销售额下降11%,爱马仕仅增长1.2%,2024年香奈儿业绩报告显示,收入同比下降5.3%至187亿美元,净利润暴跌28.2%。
行业困境背后是深层矛盾。年轻消费群体加速流失,贝恩数据显示全球奢侈品消费人群减少约 5000 万,千禧一代及 Z 世代占比显著下降。这些曾支撑行业增长的主力,正被高昂定价和“换汤不换药”的设计劝退。
品牌战略的误判也加剧了危机。企业过度依赖经典款涨价,导致中产消费者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形成了“高端客户审美疲劳,中产客户集体叛逃”的双重困境。
在此背景下,奢侈品特卖逆势崛起。贝恩《2024 奢侈品消费报告》指出,折扣渠道增速显著,成为全价店之外的核心场景。中国市场表现比较明显:之前唯品会“限时狂秒”上线的 Burberry 女包超V价低至1.5折,爆款上线即售罄。
还有最近618年中大促,Coach联合唯品会开启特卖活动,多数产品优惠至市场价的3折,甚至原价近万元的City迷你托特包活动价仅1223元,引起中产女性集体开抢。
特卖模式的优势在于双向价值匹配。对品牌而言,其通过特卖平台直接合作,以 2-3 折的补贴价可以高效触达新客群;对消费者而言,核心群体可借此平衡品质与预算,获得“花小钱买大牌”的机会,这种模式创造出“限时稀缺 + 超时体验”的双重吸引力。
现在奢侈品行业转型已到了关键节点。头部品牌若固守涨价策略,恐失中产基本盘;盲目降价则伤品牌调性,特卖模式提供了第三条道路:以限时折扣吸引潜在客户,通过高频次小规模活动保持市场热度。
如 Loro Piana 2025 年推出的艺术展览式特卖,既规避大规模促销冲击,又以体验营销触达新客。对中国市场而言,电商平台的特卖模式,帮助品牌减少对实体店的依赖,重塑了奢侈品消费模式。
在行业集体承压的 2025 年,特卖早已不是清仓的代名词,而是成了品牌和消费者互动的关键纽带。当奢侈品行业学会在“保持高端”和“实惠消费”之间找平衡,把特卖从临时救急变成传递品牌价值的渠道,这样才能在行业低谷时找到新的增长机会。
来源:南冥一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