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退学到数学突破,一个程序员5个月破解百万美元悬赏难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14:52 2

摘要:数学领域中,若干悬而未决的难题持续挑战着人类的智慧边界。在经典数论领域,比尔猜想以其独特的“价值”引发广泛关注。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数学家的一道数学难题,该猜想由美国金融家安德鲁·比尔提出,作为数学史上首个由非职业数学家设立百万美元悬赏的难题,其

数学领域中,若干悬而未决的难题持续挑战着人类的智慧边界。在经典数论领域,比尔猜想以其独特的“价值”引发广泛关注。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数学家的一道数学难题,该猜想由美国金融家安德鲁·比尔提出,作为数学史上首个由非职业数学家设立百万美元悬赏的难题,其证明难度被美国数学界认为超越费马大定理——后者历经3个世纪才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通过椭圆曲线与模形式的深刻联系完成证明。

周忠鹏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青年学者周忠鹏近期在广义费马方程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成果不仅覆盖比尔猜想涉及情形的绝大多数状态,更在数学工具的创新性和结论的普适性层面,展现出较怀尔斯证明更为强大的理论框架。这一突破预示着数论研究可能进入新的范式转换期。

从北京大学博士退学后,周忠鹏仅用5个月时间便成功攻克了世界级数学难题。这一结果看似出人意料,实则蕴含着必然性——对于真正具备数学天赋的人来说,突破性的发现往往源于长期积累后的顿悟。

周忠鹏的数学天赋在童年时期便已显现。这个安静的男孩常独自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用铅笔在白纸上算数就能让他专注数小时。母亲敏锐地发现了他对数学的热爱,不仅为他报名“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辅导班,更不断鼓励他探索数学的奥秘。

初中阶段,周忠鹏开始自主拓展数学视野。初三暑假偶然接触到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试题,有些难题被他以独特的思维完美解答,这似乎预示着他特别的数学潜力。高中时期,在系统学习竞赛内容后,他斩获CMO全国一等奖,由此获得北京大学降分至一本线的录取资格。

在北大读本科时的周忠鹏(左一)

“如果没有数学,生活对我而言是平淡的,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周忠鹏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场数学竞赛。不过,他从小到大的奖牌都被妈妈小心地收在房间里。

在北大读本科期间,周忠鹏展现出对数论的特别痴迷。他将数论视为“至简中蕴含着至繁”的典范,这种纯粹的美感令他沉醉。2018年夏天,周忠鹏以优异的成绩直博本校,还获得了校长奖学金。然而进入博士阶段后,研究方向的选择困境逐渐显现。缺乏明确学术路径的迷茫,加上现实压力,最终促使他在2023年选择转为硕士毕业。

退博后的周忠鹏入职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看似与学术研究渐行渐远。但2024年6月那个深夜,当他在出租屋将关于比尔猜想的研究成果发送给国际数学家时,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

周忠鹏在北京互联网大厂的工作,每日会被新任务填满。他选择租住在公司附近,以此换取每天珍贵的数小时研究时长。稳定的收入带来安全感的同时,更催生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除了工作,总该再做点什么。”

每晚十点返回出租屋后,周忠鹏便潜入数论世界。他将目光投向日本数学家望月新一提出的IUT理论(据说世界上仅有几十人能读懂这一理论)。在研读西湖大学数学教授伊万·费先科(Ivan Fesenko)和其他合作者的文章时,一个直觉逐渐清晰:现有结论存在深化空间。

随后的5个月,简易书桌见证了周忠鹏每晚的思维远征。2024年6月14日凌晨,他将论证IUT理论可以用来证明广义费马大定理(约等于比尔猜想)等问题的论文草稿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望月新一与伊万·费先科。令人振奋的回复打破沉寂:两位数学家不仅高度认可其成果,费先科更邀请他赴杭州详谈。

周忠鹏应邀前往西湖大学,在费先科的办公室,当两人就新的数学结果展开讨论时,这位培养过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的资深数学家立即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具有非凡的数学天赋。

“解题速度超出预期十倍”,这是费先科对周忠鹏的直观评价。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年轻人不仅能发现教授论证中的疏漏,更能提出更优解法。这种特质让费先科想起他的得意门生考切尔·比尔卡尔——同样的数学直觉,同样的纯粹追求,同样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自信。

这次会面直接改变了周忠鹏的人生轨迹。他辞去在互联网大厂的工作,于2024年9月以访问学生身份加入西湖大学,2025年9月,他将正式开启博士研究生涯,继续探索数论问题。

在日本京都的学术会议上,周忠鹏(左后二)参与讨论

目前,周忠鹏在费先科指导下完成的两篇论文已经以预印本的形式公布,投稿到国际期刊并已进入评审流程。2025年3月,周忠鹏受邀前往日本京都,在国际会议上作了40分钟的学术报告。报告获得了国际知名数学家的褒扬,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多里安·戈德菲尔德、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普雷达·米哈列斯库等。2026年,周忠鹏还将受邀在全国顶级数学会议上发言。

有人不解,为何在工作后周忠鹏反而找到了研究方向?他给出了富有哲思的回答:“确立学术方向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学生时代的我渴望通过成绩获得认可,而今的数学研究已褪去功利色彩,成为纯粹的思维探索。”这种转变让他能够专注于问题本身,在持续思考中自然构建知识体系。

周忠鹏特别指出,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历意外地培养了他“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从北大时期的广泛涉猎,到现在针对具体问题的深度钻研,这种思维方式的进化,正是他能在业余时间突破数学难题的关键。

正如周忠鹏所言,当研究不再为证明什么,真理的路径反而自然显现。这位年轻学者在职场与学术的双重历练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站在数学殿堂的入口,他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来源:我是科学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