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500期“热点问题半月谈”照亮学子前行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14:10 2

摘要:坚持与青年成长同频、与时代发展共进,聚焦热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时政新闻,引导青年学子“理性想问题、慧眼看世界”……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科大”)特色品牌思政课“热点问题半月谈”(后简称“半月谈”),自创办32年来已举办500期,被誉为“学生心中的明灯”,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坚持与青年成长同频、与时代发展共进,聚焦热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时政新闻,引导青年学子“理性想问题、慧眼看世界”……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科大”)特色品牌思政课“热点问题半月谈”(后简称“半月谈”),自创办32年来已举办500期,被誉为“学生心中的明灯”,照亮了青年学子奋勇前行之路。

据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晨静介绍,“半月谈”创设于1993年3月。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深刻调整,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认清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该校创建了这一特色思政课。

具体实施过程中,“半月谈”形式上每两周举行一次,通过“新闻综述”“热点专题”“有奖问答”“校园广角”等特色栏目,将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一授课转变为师生多元互动、共同参与。在内容上,该课程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注重结合时政热点进行“深度分析”,通过纵、横两方面的深入挖掘,阐明所讲问题的历史脉络、因果关系、背后实质和意义。“这种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了能够及时、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释疑解惑方面的积极作用。”朱晨静说。

32年来,该校“半月谈”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五个一”育人模式,即:坚持一个目标,努力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聚焦一个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时政声音”;培育一支团队,打造以“半月谈”团队为核心的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凝练一种精神,“担当、奉献、坚守、创新”的“半月谈”精神;构建一个模式,以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个教学环节为模块,以任务驱动为引领,以理论课堂为主,网络课堂、实践课堂、拓展课堂为辅的思政课“一主三辅”立体化教学体系。

“这为我们工科生打开了一扇窗,展现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该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刘岚由“半月谈”肇始关心时事政治,毕业后投身新闻事业,成为一名优秀记者。有些工科专业同学,在参加“半月谈”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选择跨专业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更多学生通过参加“半月谈”,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明晰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半月谈”注重内容与形式与时代同频,“常讲常新,常新常讲”。2017年3月,“半月谈”教学团队在全国率先开设“形势与政策”MOOC(慕课),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每学期都会聘请省内外专家,录制并发布“形势与政策”慕课,利用信息技术、省内外专家资源升级“半月谈”。此外,“半月谈”注重数智赋能“理论小课堂”,自主研发《追寻初心·正定篇》《追寻初心·梁家河篇》两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丰富了教学样态,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

如今,在“半月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河北科大进一步拓展思政阵地,稳固形成了“全员参与、多维互动、协同育人”的立体化“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一方面,该校向内聚力,积极整合“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建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包括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劳动模范以及各行各业优秀校友等)为辅的思政课教学队伍,确保上足上好思政课。另一方面,该校向外拓展,拓展时空、领域、场所,不仅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形成了“半月谈”与“红色导航”相辅相成的思政课“一体两翼”教学体系,还整合利用河北丰富的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国情省情开展“大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把思政课上到纪念馆,开到田野上,打造了一批“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野上的思政课”,充分发挥多方联动、协同育人整体优势,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在技术手段上,该校当下正在尝试搭建AI学习平台,将“AI”助学、数字人、知识图谱等功能融入学情分析和学习管理,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社会热点与学生思想焦点之间寻找“燃点”,推动“半月谈”向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5月22日,河北科大“半月谈”500期如约而至,为现场近500名师生又一次带来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半月谈已不单是一门课、一场对话、一个栏目,更成为一盏明灯,一盏指引学生理性思考社会人生的指路明灯。今后,我们将不断开拓,勇于创新,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国家进步同频共振,做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陪伴者和引领者。”500期盛典上,校长李铁军语重心长地说。

作者:周洪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