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一次的师范同学聚会,今年在泸县召开,有两天时间游泸县的景点。筹备组同学知道我是泸县龙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就推荐我当龙脑桥的解说员。我也不好推辞,也是一个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泸县龙脑桥与龙文化
杨光英
鬼斧神工石刻精,麟龙狮象尽传神。
龙桥胜迹惊中外,华夏文明烁古今。
——题记
两年一次的师范同学聚会,今年在泸县召开,有两天时间游泸县的景点。筹备组同学知道我是泸县龙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就推荐我当龙脑桥的解说员。我也不好推辞,也是一个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我虽去过龙脑桥几次,也听过专业人员解说,断断续续看了不少有关龙脑桥的文章,但没有深入研究,这次要为几十位同学解说,我必须认真“备课”:再次阅读《泸县龙文化》《泸县龙桥》《中国名桥》等书籍,再次看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录制的解读泸县龙脑桥的视频。
同学会前夕,我就把杨戬斩龙成桥的传说发在了群里,大家对龙脑桥很感兴趣。
初夏,同学会如期在泸县举行,一天上午,我们一行39人来到龙脑桥。我像导游一样,戴着麦克风,走在同学们中间解说起来。
泸县龙桥大多建于古驿道上,从汉朝建县以来,这里崇龙习俗就十分盛行,唐宋时期又十分流行耍“草把龙”祈求风调雨顺,至明末清初,有遍布乡间水道的龙桥群。泸县的龙雕、龙舞、龙桥都很出名,龙桥有200多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九曲河上的龙脑桥。
刚一到桥头,大家就很兴奋,“哇,比想象的漂亮”“我爱你,龙脑桥。”
我们用脚步丈量着这座长54米、宽19米的平板石桥,凝神着支撑桥面的12个桥墩。中间的8个桥墩之上,分别矗立着8件吉祥神兽,一侧是头,另一边是尾。龙脑桥,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于其宏伟的气势与奇特的艺术价值,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颁布圣旨:“钦命永宁道泸州城北九曲河龙脑桥予以保护。”
龙脑桥被桥梁专家评价为:一座可以与“卢沟桥”“赵州桥”媲美的中国古代桥梁。
泸县龙脑桥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主要是它的建筑特色和雕刻艺术。
中国古桥,也有雕刻的,它们多在栏杆上雕刻花纹、瑞兽。龙脑桥没有栏杆,彻底摆脱了梁板桥建筑史上单调枯乏的状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从简单实用走向艺术浮华,又不脱离实用价值的开山杰作,也是古代中国以文化表达为主、兼具实用价值的首屈一指的文化型桥梁。
我指着桥上的八头瑞兽说:除了中间的四条巨龙,你们能认出其他是什么神兽吗?你们看,尽管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桥上的龙、青狮、麒麟、大象依然保持着威武刚毅的姿态,迎着水流的方向雄踞桥墩之上。
每一个瑞兽栩栩如生,雕刻各具特点。你们仔细看这青狮,笑容可掬,头的顶部和腮部都刻有卷毛,眼睛圆,鼻子小,耳朵大,嘴微张,露出两对尖牙,口衔绶带,两前爪各抓一绣球。再看这两只麒麟,仰着头张着口,上下大牙相咬。“看,这里是卷曲的胡须,口衔绶带,”“身上的半圆形鳞甲片是交错排列的,”“颈下有一个东西似中国结。说明中国结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点赞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脚像牛蹄,前脚踏着‘兵书’,后脚踏着‘宝剑’。”大家对麒麟很感兴趣。“你们看,白象的鼻子是卷曲的,两个耳朵肥大,眼睛长,伏卧的样子,神态自若,给人安享宁静的感受”泸县人垂玉同学解说。
我们看中间的四条龙,情态各异,它们的头部高出群兽之中,脚踏祥云欲飞欲动,从鼻尖到额头的每一处褶皱,以及突出的眼珠,都看得清清楚楚。龙角和龙耳的线条优雅流畅,连龙脑后的鬃毛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龙的胡须环绕着龙口,而龙身上的鳞片是顺着龙的曲线层层排列,直至尾部。我们走近中间一个刻有“王”字的龙头,头部重量7.5吨,龙身卷曲成“s”形,可见纵列绳纹状鳞甲,背脊特地刻有火焰纹形状的翅膀,龙身后部隐入一朵卷云纹中。几个同学用手去拨弄龙口中含的一个30多公斤的石球,可滚动但又不能取出。“风起时,龙嘴里发出响声。”定华同学说,有一次带学生来参观,刚好起大风,学生们听到了响声,特兴奋。“天气好时,龙倒映在水里,桥上的龙仿佛在天空中翱翔。如遇河中水涨到刚淹没了桥板时,这些吉祥物在水中只显露出头和尾,活生生地,好像在河中逆水遨游,是一大奇观!”曾在龙脑桥中学任教的华金同学说。
龙脑桥上石雕的工艺和技巧都十分娴熟,夸张与写实相结合,并采用圆雕,桥墩上雕刻的四种灵兽,各不相同,生动传神,各具特色。国家古桥专家组评价龙脑桥:“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浑厚刚毅、比例匀称、工细规整、造型别致、逼真生动而独于天下。”
“看,这像不像一个脚印?”一个同学指着桥板说。这,有一个传说:相传,修建龙脑桥时,工匠们把这块石板放上去后怎么也不能使其完全地平整吻合,大家非常着急。这时,走来一个老婆婆,用她的金莲小脚往上一踩,石板瞬间就平整了。等惊讶的人们回过神来时,老婆婆已不见踪影。于是,大家就称这个脚印为神仙脚印。
“龙脑桥有何价值呢?”同学甲问。
首先,龙脑桥是世界上最大的“龙雕石梁板桥”。它继承了秦、汉、唐、宋以来的传统石桥建造工艺,雕刻大方得体、线条流畅,造型古朴而庄重,生动而自然,历史文化内涵深刻。其次,龙脑桥历经风雨,今天仍英姿勃勃,彰显了建筑结构的科学性。第三,它体现了先民战胜自然的恢宏气魄,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力争上游,勇敢无畏的精神。第四,龙脑桥反映了当时的移民、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地方历史;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这是地方宝贵的人文精神。
“龙脑桥为何600多年还屹立在九曲河上呢?”同学乙问。
首先是桥自身的结构、承受力。每块桥墩和桥面构件的重量在6吨以上,能承受较大水流压力。同时,石块之间的组合仿照木制榫卯,结构比较牢固。其次,是河滩基础牢固。龙脑桥所在河床是坚硬的石滩,基础稳定。第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上游左侧150米处河流拐弯及小山的阻挡,减少了河水对桥的冲击力。第四,当地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他们都是自发的保护员。孙同学插话道:“在‘文革’中,曾有人要砸掉桥上的神兽。所在龙华村党支部书记张泽洲,到过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还有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他对红卫兵说,毛主席住的地方也没有毁掉古桥古董呢?在众人支持下,桥因此保住了。”后来,多次洪灾造成众多杂物严重堵塞,当地干部群众和文物保护人员带头奋力抢险。
另外,1996年11月,龙脑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对它能够更长久地留在世间,起到了保障。2013年,有关部门对龙脑桥进行了维修保护,进一步巩固了其历史地位。前几年,在龙脑桥上游一段河流实施了水利连通工程,另行疏导洪水,龙脑桥更安全了。
巫同学说,600多年来的人行车马通过,风雨侵蚀,桥面并无多少磨损,桥墩基础也无下沉情况,它扛过了2012年的洪灾和2021年的“9·16”泸县地震。真了不起!
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同学,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三五几个或单个人,争着与桥上的神兽合影,有的拍视频。摄影师和平同学用无人机从不同侧面拍了龙脑桥,久久不愿离开。
我们来到龙脑桥南岸的龙文化广场,龙图腾的“九龙柱”,是龙文化广场的地标建筑。在龙腾中华柱的四周,打造了龙的九个儿子造型,就是“龙生九子”。其他八根柱头,介绍了有关龙的典故和神话,分别是:伏羲女娲传说、黄帝御龙升天、禹用应龙治水、龙女化三溪、二月二龙抬头、鱼跃龙门、吞珠化龙、祈雨大典。
其中有关泸县的三个故事,我介绍其中的“龙女化三溪”。传说,“靖难之役”中建文皇帝削发为僧,云游到西南,泸县玉蟾山、龙贯山有他的足迹。龙王的女儿变成凤鸟飞到人间,与天子和尚建文帝结为伴。妖怪蜈蚣作乱,泸县百年天旱,民众不安,风鸟施法将蜈蚣降服,自己化作三条溪水播洒救灾。建文帝变成百座龙桥,为龙女祈福,为民间排忧解难。“我来讲‘吞珠化龙’的故事,”彭同学说,“泸县玉蟾山神看见一个家贫的牧童对母亲很孝顺,就给他一颗龙珠,埋于草下,从此有了割不完的喂牛草。龙珠神奇,能变钱财、衣物,能消灾延寿。恶霸听说了,来抢夺龙珠,牧童急忙吞下龙珠,顿时变成云龙,口吐洪水淹死恶霸,龙珠回到了玉蟾山,化作龙头。”黄同学讲“祈雨大典”:“在泸县,每逢天旱,民间就祭龙祈雨,以求丰年。‘雨坛’地名,也是根据筑坛求雨而取的。祭龙大典设在龙王庙,人们纷纷前往,祈雨盛会空前。”
“呀,地面都有龙!”两个同学惊讶地看着铺在地面的龙。这组浮雕是“中华龙脉”图,共刻画了远古、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朝、元、明、清九个重要历史时期龙的造型,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中华龙”的历史演变过程,呈现出“中华龙”真正的来龙去脉。你看,这是远古龙,C形玉雕龙,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发现的,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它脊背上有一个圆孔,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线上。这个造型还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是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的象征。
有同学赞叹:泸县不愧是“中国龙文化之乡”!
“龙脑桥是怎样造的?”税班长问。
龙脑桥地处丘陵溪谷之间的小河上,地方偏僻,而龙脑桥的桥墩、桥板均为巨石。桥板石30块,最大单重约5.9吨;桥墩石56块,最大的重约13.6吨。如此量大、体重的巨石究竟采自哪里呢?文物工作者根据当地张氏族谱的记载,推断修桥人极有可能利用水运搬运石材,石材开采方式是传统的石楔子膨胀法。石料加工好后,采用滚木加杠杆撬动运送去桥梁处。
“为何要刻四龙、麒麟、青狮、白象?”晓萍同学问。
这是人们当时朴素自然的想法,为了安澜平波,希望桥梁永固。认为龙是水神,能战胜洪水,也能降甘露,让人们过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所以精雕细琢龙。麒麟,也是上古神兽,寓意天下太平,江山永固,希望龙脑桥万年牢固。“象”与“祥”谐音,希望桥吉祥如意,顺顺利利。狮子,是镇宅的神兽,希望它能镇住洪水,保平安。四大瑞兽,组成麒麟守卫、大象畅饮、青狮怒吼,“王”龙率领龙子龙孙分离遨游,齐心协力保护桥梁的景象。
龙脑桥是一个奇迹,有许多谜和故事。
我们用了三个小时参观龙脑桥、龙文化广场及龙脑寺,有的同学意犹未尽。晚上,大家自觉在群里呈现观后感:短视频、写诗、书法,美篇等,说感想:“龙脑桥,浩大的工程以及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独特的雕刻技艺,惊叹!赞叹!”“龙脑桥是一本耐读的书,这次收获了很多龙文化知识!”“龙脑桥是一种独特的本土文化,是泸县人民的骄傲”……我说:“明天去的宋代石刻博物馆,还有很多龙雕。”“期待!”
2025年5月20日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70余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