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剧那可都是真人真事,正因为剧目本身完整且有血有肉的展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在群众中那也是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
1964年,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北京公演,说起这部剧,真的是用好评如潮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这部剧那可都是真人真事,正因为剧目本身完整且有血有肉的展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在群众中那也是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甚至连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都亲自观看了这部剧。
但是,剧目演的热火朝天,剧目的原型人物明明是英雄,却为何11年仍在基层,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
说起《奇袭白虎团》这部现代京剧,上点岁数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尤其是剧中人物严伟才,崔大搜,崔大娘,韩大年,那可是相当的深入人心。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文艺领域也掀起了一轮新的创作热潮,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一批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人物事迹的剧作,被搬上了艺术舞台。
《奇袭白虎团》之所以后来会流传甚广,成为广为传唱的佳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剧的内容是取材自抗美援朝的真实故事。
虽然剧中的主角被替换为严伟才,但实际上,严伟才在抗美援朝中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人物就是杨育才。
杨育才是1949年的时候才参军的,虽然那个时候,解放战争已经快结束了,并没有给他太多发光发热的机会,但是很快,1951年的时候,杨育才就随部队入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场上,杨育才才终于发光发热,杨育才有一个特长,就是他的跑步能力特别强。
咱就这么说,当年是战争年代,确实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果是放到现在,或许杨育才都是有成为一名运动员的机会的,甚至在部队里,他还获得了一个飞毛腿的外号。
不过,跑得快可不是杨育才唯一的特长,杨育才胆大心细,在战斗中也非常英勇,所以不久之后,他就被选入侦察连,而且还被提拔为副排长。
真正让杨育才大放光彩的事件,是1953年的金城夏季反击战。
当时杨育才带领的小组,主要负责突袭南朝鲜精锐师团白虎团指挥部。
突袭这件事危险系数是很大的,突袭讲究出其不意,必须要悄悄靠近敌人,在敌人没有发现的情况下突然发动袭击,才能取得效果。
而接近敌人的过程相当艰难,白虎团当时的防线可是相当的严密,设置了地雷阵,还有不间断的巡逻队,想要靠近敌人的阵地,用常规的方法肯定是不现实的。
因此,杨育才为了能完美的完成任务,真的是绞尽脑汁。
如何才能绕过这重重防线呢?
杨育才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法,就是化妆。
1953年7月13日晚上,杨育才乔装打扮了一番,一转身俨然成了一个美军顾问,自己的12个弟兄自化妆成护送顾问的敌军,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往敌人的纵深走。
不过虽然化了妆,乍一看看不出来,但毕竟中国人跟美国人长的可不一样,杨育才还是十分担心的。
可不想出意外,偏偏真的出意外了,只不过这个意外说起来更奇葩。
因为,他们在尽可能低调的借着夜色前进的过程中,竟然在队伍末尾神不知鬼不觉的多了一个人,当队员们发现这个人的时候,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多的这一个人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南朝鲜白虎团的士兵,在巡逻的过程中自己跟丢了大部队,又因为天黑,没看清楚,这才悄悄的跟在了杨育才小队的末尾。
当杨育才发现了这个跟随者的时候,他灵机一动,立马把他给抓了起来,更神奇的是,杨育才还从他口中套出了当晚的巡逻口令“古轮姆-欧巴”
得到口令,可把杨育才给开心坏了,毕竟有了口令,后面就算真的遭遇神了意外,也更多了一重保障。
果不其然,杨育才的小队在草丛中往前行动的过程中,还真的就遭遇了另外一队巡逻队,如果不是杨育才得到了口令,恐怕当时就穿了帮了。
就这样,杨育才的小队面对白虎团设置的铜墙铁壁,就如同进入了无人之境,快速的逼近白虎团的团部所在地。
当杨育才的小队到达团部所在地的时候,当时敌军首都师的副师长,机甲团的团长还有其他的几个领导还在开会,杨育才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大喜。
这要是把这群高级将领给一锅端了,那绝对算得上大功一件。
因此,杨育才立刻带领小队成员,毫不犹豫的窜进会议室,突然开枪射击,机甲团的团长没能躲过袭击,直接丧生。
剩余的营长等成员直接被俘虏,而这还不算完,杨育才率部继续在团部里横冲直撞,警卫室,会议室,都被杨育才给“洗劫”了一通。
仅仅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击毙了团部97人,俘虏19人,除了副师长和团长逃走之外,白虎团几乎全军覆灭。
要知道,白虎团可是有李承晚亲自授予的虎头旗。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支南朝鲜的精锐之师,竟然被杨育才以乔装打扮的策略,十几个人全歼了师团团部管理层而告终。
这场突袭实在是干的太漂亮,而且整个突袭的过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更关键的是,整个行动结束,杨育才小队的13个人竟然只有一人轻伤,可谓无伤过关。
所以,杨育才在凯旋之后,被记为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朝鲜方面也给予了杨育才同等的嘉奖,杨育才拿到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
可谓通过这一战,就完全成了中朝两国都认可的大英雄。
而这一事迹也被志愿军当作了新时代新剧目创作的素材,改编成了后来的《奇袭白虎团》。
按理说,杨育才获得荣誉无数,回国之后,应该是被提拔,以示嘉奖才对。
但很多事情就是这么神奇,杨育才回国后确实被提拔了一次,从副排长的岗位上被提拔成了副连长。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随着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的爆火,人们都记住了剧中人物严伟才,并且深深被严伟才的机智,勇敢所折服。
可是剧中人物的原型杨育才,却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
若不是在《奇袭白虎团》在北京公演的时候,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自观看剧目,并对剧目创作者进行询问,可能杨育才的事迹就再也无人知晓了。
当毛主席得知杨育才立了这么大的军功,而且有勇有谋,竟然在抗美援朝结束11年的时间里,还是一个小小的副连长,不由得黯然神伤。
毛主席说道,人才不应该被埋没。
不得不说,伟人终究是伟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
说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人还是好奇,为何杨育才过去那些年怎么晋升这么慢?
事实上,在六七十年代,一些时候职务与待遇级别不完全对应,像杨育才这样的战斗英雄往往享受高于实际职务的待遇级别,组织上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
而当时的又强调"保持光荣传统,不搞特殊提拔",战斗英雄扎根基层发挥示范作用,加之1950-1960年代军队经历多次整编,整个晋升体系都受到影响。
这些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位战斗英雄的晋升之路,就显得"按部就班"而非"埋没"。
杨育才在1965年被调任师侦察科参谋,不过,他真正的快速晋升要到70年代,最终在 1981 年离休前担任副师长。
1999年杨育才于病逝于北京,虽然遗憾没能跨越新千年,但他精神却穿透了时间,时至今日,仍旧为人所津津乐道!
来源:心游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