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旱情中的土壤墒情与代际农民困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07:53 2

摘要:2025年甘肃的旱情以惊人的速度撕裂土地。卫星监测显示,河东地区耕作层(0-3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普遍低于60%,白银市中南部、定西市北部、庆阳市北部等地甚至不足40%,深层土壤(50厘米)有效贮水量仅剩最大容量的8%-30%,部分区域干土层厚度达3-6厘米。

2025年甘肃的旱情以惊人的速度撕裂土地。卫星监测显示,河东地区耕作层(0-3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普遍低于60%,白银市中南部、定西市北部、庆阳市北部等地甚至不足40%,深层土壤(50厘米)有效贮水量仅剩最大容量的8%-30%,部分区域干土层厚度达3-6厘米。陇中旱区如定西安定区、通渭中南部等地,土地裂痕如龟甲般蔓延,春播的玉米和马铃薯因缺水出苗不全,冬小麦叶片枯黄卷曲,苗情长势较常年矮小30%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严峻的是,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较历年同期减少26.1%,水库蓄水量波动加剧。尽管河西地区红崖山等水库面积有所增加,但河东农区依赖的雨水和地下水持续告急,定西、庆阳等地水窖干涸率超80%,人畜饮水需靠政府送水车维系。

82岁的通渭老农跪在祖坟前磕头:“祖宗啊,给条活路吧!”这一代人坚守“种地靠天”的信条,却陷入“白籽下地、空手归仓”的循环。陇东环县山城乡的冬小麦因旱绝收8000亩,剩余1.3万亩勉强存活的作物也面临“再旱即死”的绝境。他们用土法保墒——覆膜、浅耕、堆草,但面对干土层超5厘米的土地,这些经验显得苍白无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45岁的天水樱桃果农算着“经济账”:每亩地浇水成本超800元,防鸟、防雹的投入让负债飙升至数十万元。他们试图拥抱现代农业,却因分散经营难以共享设施。陇南礼县的董淑兰看着枯死的党参苦笑:“贷款买种子,现在连根都烂了!”这一代人被夹在传统耕作与市场风险之间,既无法割舍土地,又难逃打工还债的命运。

20岁的定西青年拧开矿泉水瓶,将半瓶水藏进口袋——这是他从打工视频里学到的“城市习惯”。他的爷爷守着滴灌设备叹息:“井打到百米深都抽不出水,这机器就是个铁疙瘩!”年轻人目睹父辈的挣扎,选择用脚投票:陇中旱区超80%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庄里只剩老人对着荒田发呆。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生态保护与农业生存的冲突:野猪、鸟类因生态恢复激增,却成为果园的灾难。天水果农凌晨五点放炮驱鸟,仍难阻50%果实被啄食。

- 设施化农业的“虹吸效应”:规模化基地(如天水南山万亩苹果园)因集中灌溉抗住旱情,而零散小农因无力建设“防雹网”“三防棚”沦为绝收重灾区。

- 代际认知的鸿沟:老一辈坚持“土地是根”,年轻人质问“根都枯了还守什么”。定西安定区237万亩耕地中,仅8.6%能引水灌溉,其余旱作区成为代际矛盾的爆发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政府启动抗旱四级响应,庆阳环县用点浇、喷灌抢播10万亩玉米,武威推广“顶凌覆膜”技术保墒。但农技员坦言:“这些措施只能延缓死亡,解不了根本渴。”引洮工程二期即将通水的消息,成为旱塬最后的期待。

当70岁的老李把最后一瓢水浇向麦苗时,孙子正在手机里刷着“城市送水工招聘广告”。黄土地上的叹息与屏幕里的喧嚣,交织成中国旱作农业最刺耳的安魂曲。

来源:农家事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