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国内充储能明星创企闪极科技正式发布其首款AI眼镜产品“闪极AI拍拍镜”。据闪极科技官方介绍,这有望成为国内首款量产的AI拍摄眼镜。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2月23日讯(记者 翟智超)日前,国内充储能明星创企闪极科技正式发布其首款AI眼镜产品“闪极AI拍拍镜”。据闪极科技官方介绍,这有望成为国内首款量产的AI拍摄眼镜。
蓝鲸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眼镜虽然在宣传中强调诸多特色功能,如搭载索尼1600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采用国产旗舰低功耗arm处理器等。
闪极科技创始人兼CEO在发布会中透露,后续在AI方面的动向,其AI拍拍镜预计2025年出货量达50万台,销售金额超过6个亿,并推出几十款不同的眼镜款式。
而这些亮眼的配置,在当前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大背景下,能有望实现吗?
半路出家的AI眼镜商
闪极科技成立于2019年,注册地为深圳市,是一家充电与储能公司,致力于打造横跨消费类、家庭、出行领域的全球充电与储能领先品牌。随着行业的发展与变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充储能领域的增长空间或逐渐面临瓶颈。如此背景之下,闪极科技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兴的AI眼镜领域。
“去年,闪极科技内部正式决定进军AI硬件领域,计划利用一年时间研发并推出一款在持久续航、高清拍摄、影音质感及AI能力等方面极具竞争力的AI拍摄眼镜。”闪极科技官方称。
在跨界AI眼镜领域的过程中,闪极科技也开展了一系列行动。
其一,在资金筹备上,闪极科技融资动作频频。今年11月20日与12月18日,闪极科技先后顺利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以及A+轮融资,投资方涵盖绿洲资本、光远投资、云天励飞(688343.SH)等知名机构。图源:天眼查
其二,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来弥补自身在AI眼镜相关技术领域的短板。据了解,在本次产品发布会上,云天励飞董事长邓浩然称,“闪极AI拍拍镜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小富二代’。其合作伙伴在各自领域都属于大佬级别,镜头有索尼,眼镜本体有LOHO,AI语音技术有科大讯飞,AI底层能力有云天励飞。”
然而,上述模式也引发外界质疑,认为闪极科技在这一过程中似乎变成了一家集成商。
对此,AI行业研究员徐飞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AI眼镜涉及多个复杂的技术模块和元器件的集成,需要解决不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工作问题。对于闪极科技这样的跨界企业来说,从充储能产品到AI眼镜的跨越,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或存在挑战,可能会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来看,尽管宣闪极科技称该产品具备诸多先进功能,但在实际使用中将面临性能瓶颈。例如,其采用的紫光展锐旗舰AI处理器W517芯片,虽被称为“国产最强的低功耗ARM处理器”,但与市场上一些高端芯片相比,在处理复杂的AI任务和多任务并行处理时,可能存在性能不足的情况。
从研发成果的角度审视,闪极科技在AI眼镜方面的专利积累略显薄弱。据天眼查显示,公司自成立近5年来,总共获得48件专利,其中外观专利占比51.22%、实用新型专利占比26.83%,而最为关键的发明专利仅占21.95%。深入探究后不难发现,这些专利大多集中在充电和储能相关领域,而在AI算法、芯片研发、传感器技术等与AI眼镜相关的专利几乎难觅踪迹。
图源:天眼查
火热的行业背后
如今的AI眼镜市场可谓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既有像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凭借其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广泛的品牌影响力和雄厚的资金支持,积极投入AI眼镜的研发与推广中;也有诸如Rokid、雷鸟创新等在智能穿戴领域已有所积累的专业厂商,不断推出新品以巩固自身市场地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闪极科技作为一个跨界进入者,其AI眼镜产品是否能能收获市场的认可,备受关注。
首先,AI眼镜在功能和外观方面存在着同质化现象。据了解,目前大多数AI眼镜主要集中在音频播放、语音交互、拍照录像等基础功能上,缺乏具有独特创新性和差异化的核心卖点。
其次,AI眼镜行业面临着来自供应链的巨大挑战。一位从事智能穿戴设备制造多年的企业高管对蓝鲸新闻记者表示,“AI眼镜的供应链整合面临巨大挑战。其涉及众多零部件供应商,从芯片、传感器到镜片、电池等,各环节的供应稳定性和协同性都难以保证。就拿芯片来说,高性能芯片的供应短缺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产品的研发进度,还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波动。”
再者,用户体验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蓝鲸新闻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用过AI眼镜的消费者,一位年轻的用户抱怨道:“我试用过的几款AI眼镜,佩戴起来都不太舒服,不是太重就是容易滑落,而且续航时间很短,使用几个小时就没电了,这让我很难把它当作日常使用的设备。”另一位消费者也表示:“它的语音交互功能有时候会失灵,识别不准确,在户外嘈杂环境下更是几乎无法使用。”
此外,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相比,AI眼镜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产品形态,行业内的量产经验相对匮乏。据悉,许多企业在从实验室研发到大规模量产的过程中,面临着生产工艺不成熟、质量管控难度大、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缺乏有效的量产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容易导致产品良率不高,增加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进一步制约量产的推进。
来源: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