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焕新开放的碑林博物馆,让人恍惚间感觉,这些“丛立如林”的碑石,仿佛是扎根于文脉厚土,葱茏生长的树林。在这里,既有历史更迭的年轮,又有新枝嫩叶,生机盎然。
四千方的宝刻,集书艺、演文字、藏典籍、载历史。
走进焕新开放的碑林博物馆,让人恍惚间感觉,这些“丛立如林”的碑石,仿佛是扎根于文脉厚土,葱茏生长的树林。在这里,既有历史更迭的年轮,又有新枝嫩叶,生机盎然。
“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一方石碑,犹如一本厚重的大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我们该如何重新读懂它们,让它们说话,与它们对话?
这里有书法演变
更有文脉延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刻在中国人DNA里的名言,清晰勾勒在穿越千年的石碑上,成为游客打卡寻找的 “彩蛋”。
公元830年,一个叫郑覃的官员奏请朝廷校定儒经,并勒石于国子监,希冀能够勘正范本,以作后世的典范。自此,叮叮的凿石声,回荡在长安城中,响了1400多个日夜,凿出65万余字儒学经典——《开成石经》。
200多年过去,北宋吕大忠把《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和颜、柳、欧等书法名碑汇聚一处,为它们找到安身立命的“住处”。
斗转星移、王朝更替,没有谁特意嘱托,但一代代仁人志士们接力把散落在各处的名碑搜罗到这里。碑,越集越多。
一刻一集,文明传续。
那些帝王大志、将相风骨、名士风流和兵马屯戍的烽烟、寻常百姓的悲喜,留存在青石之上,被千年以后的我们阅读、理解、想象。
“碑林的文化厚度远超‘书法圣地’的单一标签,这里每一块石碑都是一部立体的史书。”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张岩在一次探馆直播中感慨。
是的,碑林不止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大家的真迹碑石,还有三代帝王树碑解读“百善孝为先”、唐代最厚最重的官方“教科书”《开成石经》、用汉文与叙利亚文记录唐代基督教东传的史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还有“公生明 廉生威”36字《官箴碑》,让古代廉政思想凝聚在碑石之上,交相呼应、廉韵绵长……
展厅中,山西游客李女士驻足在秦李斯《峄山刻石》碑前,久久凝望着开篇的“皇帝”二字。“你看,这两个字虽然是用小篆写的,但结构和字形跟今天几乎一模一样,多神奇啊!”她激动地说,那一刻突然明白了“书同文”的深意——那些横平竖直、撇捺飞扬,是中国人血脉中对文化的传承。
“碑林为中华文明保留了从汉代到魏晋、再到唐宋元明清的一条没有断绝的文脉。”张岩说。
无论是文字典籍,还是石板文章,抑或篆隶楷草,看似冰冷的石头都记录着书法演化,文脉绵延。
重读碑林
我们读到什么
5月12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全面开放,焕新亮相。
从老馆区到北区场馆,从单一的石质文物到多元的文物类型,新馆的全面开放不仅是展陈空间拓展,更是文化深度与广度的延伸,让更多藏品走出库房、融入生活、走近大众。
“此次上新,整座博物馆展陈面积从8000平方米跃升至23000平方米,新增五大常设展览,展出文物从800余件增至2000余件,很多珍贵文物都是首次展出!全面彰显了西安碑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集之地的唯一性。”西安碑林博物馆001号讲解员杨烨表示。
颜真卿书马璘残碑,柳公权书杨承和碑、严公贶墓志、国宝迴元观钟楼铭,唐力士像、唐十一面观音像、唐法藏佛座、宋金整拓《集王羲之圣教序》,宋、元、明刻珍贵古籍版本等均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这些文物价值的重量级太高了,没有哪个地方能聚齐‘七颜五柳’的名碑,而且其中有国宝级文物,更是不可想象!”杨烨自豪地说。
地上一层、地下两层的北区新馆,五个常设展览更为重磅。“星耀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珍品展”“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丝路石语——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展”“贞珉千年——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展”,每一个都不容错过。
走进焕新的碑林,我们能读到什么?
再睹守护文物的赤诚初心。
国宝众多的西安碑林,如何降低地震带来的威胁?答案藏在高大碑刻文物下面的防震装置中。另外,整个北区场馆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隔震层之上,通过这样的“双保险”能最大程度保证建筑主体与文物安全。
“对于碑身存在断裂的石碑,我们探索性开展不侵入文物本体的碑刻结构加固技术,替换原有石碑周边角钢支架,利用了军工级别阻拦索,显著提升对碑石裂隙的加固性能及展示效果。”杨烨说。
改造后的展厅以低反射玻璃覆盖碑面,光线柔和倾泻,字迹纤毫毕现。游客惊叹:“现在连碑刻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从人工搬运到智能监测,从角钢支架到拴绑加固,守护的方式在变,但无不体现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下去、守护好的行动自觉。
又见活化传承的破圈实践。
因为专业性,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名气一度与流量不成正比,被划为“小众”博物馆。现今,焕新的碑林多了很多让“大众”惊喜的点。
步入展厅,AR技术、裸眼3D展示、触摸互动装置随处可见,观众不用再担心看不清、读不懂,旁边的电子屏就记录着这块碑的前世今生。
新增的互动装置让文物“活”了起来,轻触屏幕即可临摹颜筋柳骨的运笔轨迹,参与互动答题解锁碑刻背后的历史密码,那些曾在课本里静止的文字、图案,都在科技的助力下化作了能对话、能玩耍、能共情的“老朋友”。
更显亘古常新的城市气质。
守护千年文脉,焕发时代丰姿,不仅是匠人之事,更是一座城的追求。
从碑林经年微损却傲立不折的碑体上,我们得见千年相继的城市精神。这精神得先贤之启迪,为人民而凝结。烟火人间里,它在千锤百炼中铸就了独有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
碑林博物馆附近,三学街是古玩字画的荟萃之地、文人墨客的出入之处,各有各的况味,彼此兼容;刻有“横渠四句”的关中书院,千年书院与现代大学相遇,学脉历经千年在此赓续。 “西安的地铁站名都采用了颜体书写,古风古韵、独具特色,可以说,在西安,你总会与颜真卿不期而遇。”杨烨介绍道。
泱泱文脉,融入生活日用而不觉,滋养着西安人的气质底蕴。博物馆走出“方寸”天地,令游客沉醉的古意,就在寻常巷陌;璀璨丰厚的传统文化,早已融入西安人的四季三餐。
金石永固
何以新生
薪火赓续间,碑林为我们追寻“从何而来”提供了更多历史支撑。文脉绵延中,如何让这些坚硬的历史印记“走下”碑壁,让这座文化之林更加枝繁叶茂?
常对话,让文化更“好懂”。“三分游,七分讲”,要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体系,多做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翻译”,让游客不再走马观花般“到此一游”,而是看得懂、有所得、有所悟。
多执笔,让传承更“有力”。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当电脑打字、语音输入成为日常,愿我们多铺纸执笔,敬惜字纸,保持对文字的敬畏,让千年文明、万古江河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发光、笔下流淌。
重创意,让馆藏更“出圈”。比如擦出文创火花,借助科技与智能,从刷屏的文创雪糕到大热“考古盲盒”,从满足味蕾的博物馆下午茶到充满科技范的文物数藏……让文化再传承、创意再涌流,进一步俘获年轻一代的心。
破围墙,让馆城更“相融”。文物从方寸展厅走向大千世界,和城市融合更紧密、和生活关联更密切,文博资源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人心。要打破博物馆“围墙”,让文化空间俯拾皆是、文博资源触手可及,文化自信将更加坚定。
碑刻不语,却道尽千言。
身处碑林新馆,犹闻先贤运笔宣纸沙沙之响,匠人刻凿石板叮叮之声响彻耳畔。声响、石屑、火星间,中华文化基因留在一方方石碑上,那些留存千年的墨痕,更传递出西安守护中华文化瑰宝的自觉与担当。
重读碑林,因为始终相信石头会说话,历史有温度。让我们带着文明的薪火,大步向前。
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注视城和人的点滴变化,解读政务信息、紧贴民生关切,分享想法和见解,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美好图景,期待与您共享、共情、共鸣。
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