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发现最美铁路・乘天堑云梯,走四色川青”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川青铁路作为一条“生态纽带”,串联起三星堆、中国古羌城、松潘古城等人文胜迹以及九寨沟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此次活动“发现团”从成都出发,沿着三星堆站、茂县站、黄
5月13日,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发现最美铁路・乘天堑云梯,走四色川青”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川青铁路作为一条“生态纽带”,串联起三星堆、中国古羌城、松潘古城等人文胜迹以及九寨沟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此次活动“发现团”从成都出发,沿着三星堆站、茂县站、黄龙寨站,以每秒1米的爬升速度完成从海拔500米到2800米的垂直跨越,感受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
图为川青铁路沿线九寨黄龙景区。by西昌机务段
川西高原间,川青铁路编织出新时代壮美画卷。它不仅贯通地理,更以生态为低音、文明为中音、团结为和声、创新为华彩、民生为终章,奏响中国式现代化乐章。
在敬畏中构筑发展底色。川青铁路的轨枕下,沉淀着对自然的深刻尊重。线路设计主动为大熊猫“繁育走廊”土地岭廊道绕行,以增加20%建设量的代价,完整保留34个熊猫家族的竹林生态廊道;通过高精度地质勘探,对九寨沟、黄龙等生态敏感区实施“近而不进”保护性绕行,精准避开岷江源等水源补给区。更值得关注的是,川青铁路还设置了封闭式声视屏障,有效减轻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轮轨噪声,减小列车运行和灯光散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些工程的背后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系统落地。现代化建设并非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以科技智慧实现共生共荣,既要延续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更要以现代化技术手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流动中激活历史基因。从三星堆站房外墙舒展的青铜神树枝丫,到茂县站台勾勒天际线的羌族碉楼收分墙,川青铁路本身已成为文明载体。三星堆站AR屏上,古蜀先民踏云而来的数字化呈现,让三千年前的祭祀场景触手可及;羌绣纹样装点的主题车厢内,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刺绣技艺,传统技艺完成从羌寨火塘到现代织物的创造性转化。当羊皮褂与动车座椅的质感碰撞,铜铃铛清响与电子报站声的时空叠合,牦牛肉面香气中倒映的茶马古道驼铃,文明从典籍记载的标本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烟火。同时,当代族唐卡画师以高铁为经幡题材,羌族少女直播羌绣吸引百万网友,传统文明在数字时代完成了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播的跃迁。
在连通中凝聚民族共识。在羌寨石碉与藏区经幡之间,铁轨成为民族团结的温暖和弦。松潘藏族老板通过铁路冷链将牦牛肉运往大湾区,手机屏幕上的物流轨迹串联起草原与都市;理县羌族农户目送脆红李搭乘高铁冷链发车,数字化物流信息丈量着发展速度。此外,车站内藏汉英三语导览的起伏韵律,美食分享会上酥油茶与盖碗茶的热气交融,多声部民歌中不同肤色游客的驻足聆听,共同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藏族少年通过铁路沿线网络接入成都七中课堂,羌族老人乘坐动车首次看见大海——这条钢铁走廊,正在编织“共同铁轨、共同远方、共同笑脸”的民族共识,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海拔落差间具象为可触及的幸福。
川青铁路是一曲流动的交响,藏着中国的智慧与情怀。当“复兴号”穿越若尔盖湿地,汽笛惊起鸥鹭又归于宁静,那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万物最和谐的和鸣。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