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12点琳琳终于改好了领导的发言稿件(这已经是第7版),自己却忘记吃晚饭;10分钟后点开购物平台,给妈妈买好了母亲节礼物;看着体检报告中5项异常指标,总想着忙完这阵再去检查。现代人的生存法则里,「照顾自己」似乎永远排在待办清单最末位。
深夜12点琳琳终于改好了领导的发言稿件(这已经是第7版),自己却忘记吃晚饭;10分钟后点开购物平台,给妈妈买好了母亲节礼物;看着体检报告中5项异常指标,总想着忙完这阵再去检查。现代人的生存法则里,「照顾自己」似乎永远排在待办清单最末位。
我发现,琳琳的情况不是个例。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有过:
▨ 习惯性把别人的需求排在自己前面,哪怕委屈到失眠
▨ 明明想拒绝加班/饭局/借钱,却脱口而出:没问题
▨ 总用拼命证明价值,彷佛停下来=失败…
一个朋友感叹:我替所有人考虑周全,却忘了问自己——你还好吗?
心理学中,自我关爱(Self-Compassion) 被定义为像对待挚友一样对待自己。但现实中,许多人把温柔都给了外界,对自己却异常苛刻。
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指出,低自我关爱者往往陷入双重困境:
「不配得」心理:认为享受休息、快乐是「偷懒」,必须用痛苦换取价值(我都病了还敢休息?)
情感隔离:把身体和情绪当成工具,忽视疲惫信号(再熬一夜就能搞定)
就像一位朋友所说:我像在照顾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洞的名字叫「别人眼中的我」。
更隐蔽的伤害在于,这种模式会形成「自证预言」的闭环:越不敢关爱自己 → 身心状态越差 → 更怀疑自己不够好 → 加倍苛待自己。
研究发现,长期自我忽视的人群中,73%会出现慢性焦虑症状,甚至发展为「微笑抑郁」——表面上一切正常,内心早已被掏空。
02 为什么我们总把自己排在末尾
文化脚本的绑架
「牺牲式伟大」被过度美化:影视剧里熬夜工作的主角、歌颂母亲为家庭无条件牺牲……这些叙事让人误以为「自我关爱=自私」。
恐惧失控的错觉
「如果我今天早下班,项目会不会完蛋?」「拒绝朋友后,TA会不会离开我?」——把自我价值寄托于被需要,形成致命的安全感来源。
触觉失灵症
习惯了「疼痛待机模式」:把头痛当常态、失眠当勋章、情绪崩溃视为「矫情」。一位朋友说:有次体检发现问题,我居然觉得「终于有理由休息了」,多可怕啊。
03 重建自我关爱的第一步:看见真实的自己
改变不是突然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在细微处识别自己的真正需求。试着做这两个实验:
实验1:24小时需求记录每3小时问自己:
此刻我的身体需要什么?(喝水/伸展/闭眼5分钟)
我的情绪在说什么?(委屈/愤怒/渴望赞美)
实验2:给五年后的自己寄封信写下:
亲爱的,我希望你每天至少做一件让自己眼睛发光的事,比如_______。
现在,邀请你来测测「你的自我关爱程度」,希望我们都能像对待挚友一样对待自己。
*本次测试仅供娱乐,不在专业层面提供参考价值
📄 参考文献
Neff, K. D.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2), 85-101.Neff, K. D., & Germer, C. K. (2013). A pilot study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mindful self‐compassion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9(1), 28-44.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