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联山区美好教育——湖北省恩施市山区微型教联体探索实践侧记

B站影视 2024-12-22 19:09 2

摘要:12月6日,晨曦初破,天寒地冻,在恩施市新塘乡的广袤乡野间,一场汇聚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恩施市新塘中心小学、新塘乡双河小学四所学校教师的教联体教研活动正热烈开场。

12月6日,晨曦初破,天寒地冻,在恩施市新塘乡的广袤乡野间,一场汇聚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恩施市新塘中心小学、新塘乡双河小学四所学校教师的教联体教研活动正热烈开场。

新塘乡双河小学的老师们在教联体送教课堂上

四所学校的老师们一边专注观摩,一边不自觉地微微皱眉,手中笔不断记录,时而点头认可,时而陷入沉思,脑海里飞速比对这方法与自家课堂的契合度。研讨环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碰撞间,大家神情专注,目光紧紧追随发言者,在后续集中交流、结对师徒研讨时,不少年轻老师难掩兴奋,眼中闪烁着共建共联的幸福教育之光。

“ 本次教联体主题教研活动,为授课老师和分享老师搭建了一个挖掘潜能、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平台。以评促教,以课促思,老师们在不断反思交流中,对习作教学有了深度探究。”教联体核心学校校长阮双红介绍道。

华师一附小和施州民族小学“姊妹学校计划”合作交流签约仪式

今年6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为核心的教联体结成“姊妹学校计划”正式启动。双方签订了学校干部交流、师生交流、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辐射支持等多方面协议,为两校携手共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班主任、辅导员青蓝结对

为推动以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为核心校、形成山区版教育共同体发展体系,自2023年起,组建成“1+4+N”教联体,“1”即联合华师一附小,“4”即城区市直学校、城区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村级完全小学、“N”即新塘乡辖区点小,打造特色山区版教联体,助力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孩子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施州民族小学党总支书记送教新塘中心小学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施州小学的谭庆芬等五位教师到达双河小学的时候,双河小学校长阮正岳脸上堆满了笑容,“太好了!太好了!”看得出来,这是来自心底的感激与感动。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整个教联体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

“新塘中心小学共有28名教职员工,教师平均年龄在52岁左右,在数字化、新媒体的使用上存在较大的短板,我们特别希望能有一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支教队伍带一带!”在教联体共建结对的协调会上,新塘中心小学担任校长的原施州小学年级主任黄军在会上说,“我们希望施州民族小学和第三实验小学能派出得力干将来带领我校的各项工作,既要有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又要有熟悉德育各块工作的,引领我校老师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能力、班主任及少先队工作等各方面有质的提升与发展。”

四所教联体学校结合新塘乡中心小学和双河小学教师资源实际需求,采用市教育局出台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等制度要求,达成一致共识,要派就派学校的骨干教师,让我们的山区教联体构想真正落地,实实在在的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派出德育副校长杨晓岚、教研组长丁继伟和优秀班主任王凤阁三个层级的3名优秀教师;施州民族小学派出了教学管理中心副主任谭庆芬、语文备课组长彭显平、数学备课组长王光勇、优秀班主任张菊洲与何继娥、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田祥军、体育老师曾津、音乐老师卢义梅。加之一年前已派往新塘中心小学任校长的黄军校长共计12名教师,极大地充实了两所山区小学的师资力量。

“怎样把每次教研活动都做得有实效呢?课例研讨?青蓝结对?引领示范?……”谭庆芬在笔记本上一遍一遍书写着这几个关键词。如何做到既不能流于形式,又要让青年教师从最基本的备课上课做起?这是谭庆芬到支教学校后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经过学校班子的集中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就从上好每一节常规课开始,从课堂语言和有效组织教学上下功夫,所有的支教老师结对1—2个徒弟,手把手的传、帮、带。

“我师傅的课太精彩了!跟着她,我学到了很多!”今年三月才上岗的向娟老师说起她的师傅杨晓岚,满心满脸都是佩服!“跟着师傅,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建设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学会了只有真正走进孩子,全面深入的了解孩子,才能教育管理好孩子!”

新塘中心小学青蓝师徒在课间研课

日常工作中,师傅和徒弟一起研究教材,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一起设计板书……这些在一起的身影随处可见,已然成了学校师徒共同绘就的最靓丽的风景。

教联体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内容涵盖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多维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2024年春季学期,在第三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组织开展了四校线上教学管理研讨会,通过云端的方式,就教联体教学、德育活动、后勤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为秋季教联体工作的深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推进山区教联体,让新塘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提升,特别是我们的村级小学,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孩子们都说城里来的老师教学方法还真不一样……”新塘乡教育党总支书记李维岩乐滋滋地说。

随着“姊妹学校计划”的推进,华师一附小和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内的所有学校的老师常态化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教学研讨;彭显平和张菊洲老师在新塘中心小学对全体老师进行了《双减背景下的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专题培训;谭庆芬和田祥军老师在双河小学组织了多次专题校本培训活动……实效的研训活动,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华师一附小老师送教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

“作者一遍又一遍地思索,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自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而自己又无所建树的失落、苦闷、惶恐和不甘,也引发读者和作者共同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情感……”华师附小语文教研组长、洪山区学科带头人、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郑炜老师借助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匆匆》引领施州民族小学学生在情感驿站里从字里行间感悟真情,学会了如何用优美的文段让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

今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委成员、工会主席唐从义一行4人到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开展送教、调研活动,为学校送来语文、数学、体育、美术四节展示课和专题培训讲座。结合调研情况,就后期实施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进行了专题规划。

“我深切地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施州民族小学龚萍老师正参与华师附小研讨课活动中线上评课。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的老师积极参与华师附小“星火课2.0”整体把握教材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四次参加线上研讨活动。第三实验小学、新塘中心小学、新塘双河小学的老师积极参与核心校的名师引领课、主题研讨课的线上线下备课、观课、评课活动。

“跟着行家学教学,课堂效果就是不一样……”成员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联体联合教研、名师团队学科知识讲座、教师读书交流分享等活动20余场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新塘中心小学在2024年恩施州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恩施州教育局、恩施州司法局联合举办的“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荣获先进集体;教师何喜、向月琴在2024年恩施市“532”赛课活动获奖;新塘双河小学获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这些都是打破校际时空壁垒,开展联合教研,实现资源共享的结果。

在教联体成立前,新塘乡中心小学和双河小学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例如,缺乏专业的艺术、体育教师,导致相关课程开设不规范或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设施简陋,像图书室书籍陈旧且数量有限,多媒体设备不足,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及文化传播需求。施州民族小学的教师团队与新塘中心小学、双河小学的师生共同策划,将乡土元素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墙,展示家乡历史文化与学生各类作品。

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与华师一附小的线上线下教学研讨

同时,还搭建教育云平台,整合教学资源上传云端,涵盖课件、习题、教学视频;教师线上备课、评课,打破校际时空壁垒。 第三实验小学刘学老师为该校204班的学生与新塘小学、双河小学的孩子们共同上了一节“盒子变家具”的专递课,让三所学校的孩子们远端互动,合作完成一节有趣的美术手工课,随后,四校老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这节美术课进行点评。

城校优质课程、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向村小开放,村小教师获取后可优化教学内容;还能共享实验室、功能教室,远程操作城里设备,拓宽村小学生视野。每周一,施州民族小学张荣锋老师利用专递课堂为新塘中心小学、双河小学的孩子们上一节书法课。每周一的这节课,写进了张老师的任课表,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书法课。利用5G、同步直播技术,常态化开展艺术学科异地同步课堂,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为学生推送个性化作业、辅导资料,使“三个课堂”建设效果看得见。

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新塘中心小学校园全景

走进新塘中心小学,正大门的花坛中,一块景观石巍然矗立,上面镌刻着“悦心悦己”的校训,时刻激励着师生们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一年前,针对新塘小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尚显薄弱的情况,施州民族小学党总支书记陈锋提出了新塘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施州小学共建的规划。新塘中心小学积极构架并迅速付诸行动,实施了一系列文化与环境的建设与改进项目。施州民族小学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为学校募集资金20000元,建成了主题文化景观园,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更加优美、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如今的新塘中心小学跟城区学校真的没有区别……”如今步入新塘中心小学的大门,校园内的育人文化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走道两侧增设了文化展示橱窗,它们如同一扇扇窗口,生动地展示着师生的风采与学校的文化底蕴。

在新塘双河小学的课间休息和体育课上,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围聚在球桌旁,拿起球拍,开始探索乒乓球运动的乐趣。原本单调的课余时光,如今充满了活力与欢笑,孩子们在你来我往的击球中锻炼了身体协调能力、反应速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施州民族小学为双河小学送教体育课

以前,这所学校的录播室就像一个大喇叭,外面的声音可以肆意地闯进来,里面的声音也会毫不客气地跑出去。恰在此时,阮双红校长伸出了援手。他们带来了专业的团队和先进的隔音材料,对我们学校的录播室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了详细的隔音设备建设方案。

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为新塘中心小学带来早餐馒头的改进技术,让孩子们吃上了香喷喷的老面馒头,教联体联动推出营养餐菜谱……这些细微的改变,不断促进了教联体内继续深化合作,还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山区家校联动项目,宛如一泓澄澈的清泉,让身为城区教师的我们得以再次沉淀教育的初心,于质朴乡野间重拾那份对育人纯粹本真的执着与热忱,静静回溯教育起点处熠熠生辉的理想。”以施州民族小学为核心校的教联体校制宜,制定有效的加强家校合作实施方案,建立定期的家校沟通机制,定期举行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活动,增强了学校教育的活力。

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支教新塘中心小学老师入户家访

在连绵起伏、仿若巨兽静卧的大山褶皱深处,有一个叫小虎的留守学生,面庞黝黑,粗糙的皮肤过早刻上生活的痕迹,唯有那双眼睛,清澈明亮得如同山涧清泉,满是童真却也藏着淡淡的落寞。第三实验小学支教老师王凤阁和施州民族小学支教老师张菊洲为了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经常深入其家庭,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帮扶,一年来,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小虎脸上的笑容逐渐增多了,成绩也嗖嗖往上提,小虎的爷爷别提有多高兴,一个劲地在相邻乡亲面前夸赞他们,说孩子遇上了好老师!

教联体学校还针对留守儿童组建家长志愿服务队,经常深入双河小学、新塘中心小学,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带领他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学校历史与现状等,充分挖掘本土特色元素,将“硒”文化、红色文化、中药材文化融合到课程之中,设置乡土民俗、农业技术、生态保护等课程,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也为学生未来在本地就业或建设家乡打下知识基础。在周末、放假期间,没有回家的老师还联动社区,争取社区物资支持,改善硬件设施。向学校周边孩子、家长开放教育设施,提供文化教育服务,综合利用场地办小型体育赛、趣味运动会等,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开展的综合学科送教培训

随着教联体研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施州民族小学、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的专业艺术、体育教师纷至沓来,定期送教下乡。老师们带来了灵动的画笔、悠扬的歌声与矫健的体育技能,孩子们的眼中重新闪烁起好奇与兴奋的光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书画比赛中,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对未来的憧憬。

教联体还积极整合山区社区教育资源,如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技术能手走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传授民间技艺、手工艺制作等知识,形成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如何让我们的山区教联体不断完善、提质增效,这是我们四所教联体学校共同的追求。”这是教联体核心校施州民族小学党总支书记陈锋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

“每学期分期中和期末两次由核心校组织四校领导班子通过现场听课、师生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所有支教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校长黄明介绍。

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专题工作推进会

一年来,以施州民族小学为核心校的教联体,统筹“市管校聘”和“山区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优化支持措施、 细化捆绑考核要求,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建设,把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纳入对支教教师的管理,制定了《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支教教师考核办法》,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家长满意率和社会认可等层面开展评价,重点关注新塘中心小学和双河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情况,把核心校的示范辐射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确保山区教联体办学关系不断紧密和优化。

下一步,施州民族小学教联体将进一步融合打通“1+4+N”体制机制建设,富养更加合适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土壤,实现教联体全域工作的良性发展。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