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陪女儿写日记时,她咬着笔杆发愁:“妈妈,今天好像没什么可写的。”窗外的香樟树正被夕阳染成金绿色,风掠过树叶的沙沙声里,我忽然想起三百年前那个背着竹篓的少年——徐霞客。他在十七岁那年写下“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从此用一
傍晚陪女儿写日记时,她咬着笔杆发愁:“妈妈,今天好像没什么可写的。”窗外的香樟树正被夕阳染成金绿色,风掠过树叶的沙沙声里,我忽然想起三百年前那个背着竹篓的少年——徐霞客。他在十七岁那年写下“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从此用一生的足迹丈量山河,把所见所闻写成震古烁今的《徐霞客游记》。
如今的孩子或许很难想象,古人如何仅凭一双草鞋、一支毛笔,就将自然万象化作笔下波澜。但翻开《少年读徐霞客游记》时,我却惊喜地发现,那些被钢筋水泥模糊的观察力,正在书页间悄悄苏醒。这本书用少年人能读懂的语言,将徐霞客的游历拆解成一个个充满趣味的“自然观察课”:他如何蹲在山涧边,看溪水冲刷石块的纹路判断地质;怎样仰头观察云朵的形状,预测天气变化;甚至连村落里的民俗、市集上的方言,都被他当作解读一方水土的密码。
这周即将开启的第二讲“黄金写作法则”,正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它没有生硬地灌输写作技巧,而是带着孩子跟着徐霞客的视角学习:写晨雾,不是简单说“雾很大”,而是像他那样观察“氤氲其上,如浓烟,如轻絮,磅礴郁积”;写山势,便学他用“如奔马,如怒虎,如列屏”的比喻让画面跃然纸上。更动人的是,书中处处渗透着对“观察哲学”的诠释——真正的写作灵感,藏在泥土的气息里,藏在候鸟迁徙的轨迹中,藏在陌生人交谈时的乡音里。
记得读到徐霞客在雁荡山冒雨攀登的段落时,女儿忽然指着窗外说:“妈妈你看,那片云像不像被风吹皱的棉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写作教学。当孩子学会像徐霞客那样蹲下来,用指尖触摸树皮的纹理,用耳朵分辨不同鸟类的啼鸣,用心灵感受日出月落的韵律,他们笔下的文字自然会生长出枝叶,绽放出露珠般的光泽。
在这个被短视频切割成碎片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一本“慢书”。它带着孩子回到最本真的观察起点,让写作不再是堆砌辞藻的苦差,而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奇遇。无论是趴在草丛前看蚂蚁搬家的孩童,还是想重拾生活诗意的成年人,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河笔记——原来最好的写作课,从来都藏在天地万物的褶皱里。
这个周末,不妨和孩子一起翻开这本书,从记录第一片飘落的树叶开始,用徐霞客的眼睛重新发现世界。当你在某个清晨看见孩子蹲在花园里,认真描绘蜗牛爬过的痕迹时,便会懂得:有些风景,只有慢下来才能看见;有些文字,只有带着热爱才能流淌。
来源:育儿早教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