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化重塑“新安版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07:15 2

摘要:新安县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以集中连片“片区化”模式破解乡村分散发展难题,通过编制《新安县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构建“一环一链三片区”格局,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依托黄河文旅资源与特色农业,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通过产业连片、景乡融合、联农带农等

——· 核心提示 ·——

新安县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以集中连片“片区化”模式破解乡村分散发展难题,通过编制《新安县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构建“一环一链三片区”格局,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依托黄河文旅资源与特色农业,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通过产业连片、景乡融合、联农带农等举措,激活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同步推进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升级与人居环境改善,形成“全域联动、各美其美”的振兴路径,为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黄红立 通讯员 高月 郭建立

小满时节,万物渐丰。

到新安看什么?看“新”。

黄河岸边,直升机低空游黄河、热气球系留体验、黄河垂钓、汽车观影等新业态热度爆棚。

千年樱桃沟,“武皇”巡游气势恢宏,美食文化荟香气四溢,樱桃采摘园里游客穿梭。

千唐志斋博物馆,铜拓体验匠心传承、紫砂艺术精妙绝伦,千年文脉焕发新生。

红动汉关片区,麦浪滚滚,生机盎然,套种的麦子和辣椒和谐共生。

南李村镇,采摘钓鱼、研学体验、精品民宿,渔业新业态、农业生态化,农旅“混搭”风生水起。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共同富裕,新安靠集中连片“片区化”重塑乡村振兴版图,自然处处亮点纷呈、新意不断。

科学规划 打破行政壁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安有弱点,弱在分散。

因地形“七岭两山一分川”,村庄规模小、布局零碎分散。全县311个行政村就有3100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0户以下的自然村达545个,城乡二元结构极其明显。

新安有优势,优在文旅和特色产业。

文旅资源丰富。境内有龙潭大峡谷、黛眉山、青要山等著名景区;黄河新安段37公里河道在县域境内形成了168平方公里的新安万山湖,“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在新安蜿蜒160公里。

特色产业鲜明。优质中药材、优质林果、优质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业总规模稳定在30万亩以上、产值32亿元。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产业支撑,核心在于富民增收。乡村振兴难在“全面”,也重在“全面”。如何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

“片区化!集中连片建设是出路!”新安县委书记王智说。集中连片,“集”的是人、财、地等要素资源,“连”的是融合、聚力、共兴等发展效应,锚定的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新安县按照“地域相邻、交通联通、产业相近、设施互补、服务共享”的原则,打破村域、镇域界限,编制了《新安县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规划》。

《新安县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明确了“山水汉关、多彩新安”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打造“近郊型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山水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杆”目标,规划了“一环一链三片区”乡村振兴格局。

“一环”即产城融合之环,依托310国道、磁五仓、铁磁路等主干道,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链”即新安山水之链,串联黛眉山、龙潭峡、青要山、万山湖等自然风光,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

“三片区”即千年樱红农旅融合片区、红动汉关城郊农文旅融合片区、万山黛眉黄河文化旅游片区,形成17个发展组团。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思者常新,恒者行远。

新安县通过集中连片,打破行政壁垒,将零散村庄“打包”规划,让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开启了新的乡村发展之路。

产业连片 激活乡村经济

初夏时节,磁涧镇姚家岭村,蝶舞花丛,“万亩道地丹参基地”几个红色的大字耸立在山岭上,大片的丹参开出紫色的小花,散发着幽幽药香。

曾经的磁涧镇镇南,山岭沟壑,土地瘠薄难耕,农民纯粮食作物种植意愿不高,外出务工十之有七。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连片规划,磁涧镇田地里“飘红”的钾含量让这里成为丹参种植的好地方。

“传统农作物小麦和玉米一年收入最多也就2200元,现在丹参套种甜糯玉米,一年收入一万元。”姚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廖春来说。

磁涧镇把覆盖姚家岭等11个村以及周边适合种植的南部丘陵区整合为万亩粮药间作示范区,发展2万亩粮药间作。

当下,丹参、连翘、黄芩等道地药材已经连片发展起来,农事服务站、加工厂和延伸产业正一步步向前发展,打破区域束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这是新安片区化发展产业的缩影。

新安县以工业思维抓农业理念,聚焦群众增收和亩均增效,根据不同片区空间特色和产业特色,组团发展,促进农业全产业融合、提升、增值,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新安明确了各片区目标定位、发展特征、产业方向、产业类型,按照“片区+组团+项目”模式,策划了黛眉山色、峡谷龙潭、千唐志斋、双红工贸、最美樱乡等17个发展组团。

连片规划发展产业的目的是什么?是增收!

新安,以促进群众增收为导向,根据乡村不同特色产业等,探索不同联农惠农模式。

目前,已探索实施樱桃产业“托管”“半托管”、辣椒产业收益“532”“541”分配模式、中药材产业“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群众”、林果产业“企业+大户+群众”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合作办企业、引入社会化经营等方式,促进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樱桃卖全国,辣椒俏市场,万亩药材基地规模已成,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新安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智说,到2026年,新安特色产业将发展到35万亩,年收入突破50亿元。到2027年,产业联农带农有望覆盖全县农村常住人口50%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山水共融 推动景乡融合

距新安县城60多公里的黛眉山下,黄河边的小村东山底正焕发新生。

东山底是传统古村落,老四合院翻新,雕花窗户重现光彩。78岁的张石榴家里,土墙翻了新,家里干干净净,鸡窝里的鸡蛋还热乎着,灶上咕嘟着甜汤,不翻馍配红薯就是晚饭。

在传统村落石板路的对面,有一排三层新居拔地而起。

这是在外闯荡多年的一些年轻人返乡之后建设起来的,瓷砖墙、大玻璃阳台,看起来亮得晃眼。

这些新房自家住一层,剩下的留着招待游客。济新高速年底要通车了,游客会越来越多,黛眉山下的传统村落,将会迎来新的机会。

近年来,新安秉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持续丰富文旅消费场景,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围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IP,聚焦景区提升和新业态培育,新安县成功打造了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度假区、“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户外运动示范区、铁磁路沿线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同时,把乡村振兴和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在县域北部规划了万山黛眉黄河文化旅游片区。

万山黛眉黄河文化旅游片区整合了石井、石寺、青要山、北冶、仓头5镇110个村,依托鹰嘴山、万山湖、龙潭大峡谷、黛眉山等核心景区,打造了5大景观节点、5处民宿集群及露营地、航空飞行基地等,整合旅游资源,联动林果、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景区、水库、港航码头、高端民宿、休闲康养,在新安,连片规划发展,实现了山水资源的重组。

山水共融,景乡相融,新安集中连片推进,和美共生,文旅融合前景广阔。

宜居宜业 让日子更红火

在新安,有一条24公里长的路叫磁五仓公路,是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贯穿新安县磁涧、五头、仓头三镇,把沿线采摘园、交易市场、樱桃谷、农家饭店串珠成链,打造出农旅融合、区域融合的发展廊道。

160公里长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串起龙潭峡、黛眉山和鹰嘴山,农家餐厅老板娘陈秋芬忙得不可开交:“路修到门口,游客翻台忙!”

11公里长的仓青线(新安县仓田村到青要山景区的旅游道路)上,“半山民宿”被城里人抢空;14公里长的青石线(青要山景区到石井镇),新铺的沥青路让红薯、板栗等特色农产品进城更方便。

一条条公路,为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客流物流,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振兴路。

铁门镇刘杨村,是小浪底库区移民村,移民来自4个乡镇的9个村,曾经是“老大难”村。如今,随着高效能治理,村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广,村集体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村里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村民主动把自家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确保了村容村貌的美化、净化。村里还通过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新安县系统谋划,通过示范带动、集中连片、整体提升,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垃圾、污水、改厕“三大革命”,持续规范农房建设和风貌管控,不断提升乡村风貌水平,完善集镇功能,“洁美村”“富美村”“和美村”不断涌现。

到2026年,新安将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乡村风貌将呈现“一房一特色、一村一风景、一片一风光”。

路通了,村美了,群众过得更踏实了。

王智介绍,新安县将按照片区先导示范引领、分批分类连片推进,在各镇每年选取不少于5个村连片建设基础上,县级每年确定4个镇不少于20个村作为集中连片示范区重点支持,推进跨区域交流合作和抱团发展。

2024年,千年樱红农旅融合片区已经先行,力争到2026年实现乡村振兴由示范先行向“全面起势”转变。

这片曾因“七岭两山一分川”而支离的土地,如今以“一环一链三片区”为针,以生态、产业、文化为线,将散落的村庄绣成一幅锦绣画卷。

新安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域联动;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美其美。

记者手记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培育2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

新安县的千年樱红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是全省10个创制型先导区之一。

新安县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立足“七岭两山一分川”的地形劣势,以“集中连片”打破行政壁垒,编制《新安县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构建“一环一链三片区”发展格局。通过整合零散村庄资源,形成“山水汉关、多彩新安”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既呼应中央城乡融合战略,又体现河南“强化党建引领”的要求。

新安县以“集中连片”重塑乡村版图,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创新、生态融合和民生改善,将分散资源转化为发展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域联动、各美其美”的县域样本。其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须跳出单一村庄思维,以系统化、集成化路径激活全域潜能,这正是中央政策与地方实践同频共振的生动诠释。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