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凌晨四点,晨雾还在辉南县团林镇的阡陌间缠绵,果蔬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已透出微光。种植户范友踩着露水推开大棚门,指尖刚触到翠绿的藤蔓,一串串戴着粉红“小尖帽”的草莓柿子便欢快颤动,裹着晨露的果实折射出琥珀般的光晕,像极了藏在枝叶间的“时光胶囊”。
初夏,凌晨四点,晨雾还在辉南县团林镇的阡陌间缠绵,果蔬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已透出微光。种植户范友踩着露水推开大棚门,指尖刚触到翠绿的藤蔓,一串串戴着粉红“小尖帽”的草莓柿子便欢快颤动,裹着晨露的果实折射出琥珀般的光晕,像极了藏在枝叶间的“时光胶囊”。
“听,这个柿子熟了。”范友把耳朵凑近果实,细微的“啵啵”声从果肉深处传来,那是酸甜汁液即将迸发的密语。不同于超市货架上硬挺的番茄,这些草莓柿子捏起来带着恰到好处的柔软,表皮泛着夕阳般的橙红。咬开的瞬间,浓郁的果酸混着沙糯的果肉在舌尖炸开,满是被阳光亲吻过的香甜,瞬间唤醒记忆里童年夏天的味道。
“去年有位老人带着孙子来采摘,尝了一口就红了眼眶。”范友擦拭着叶片上的露珠,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和年轻时自家院里种的一个味儿,后来搬到了城里,再也没吃到过这个味儿,这回总算找着这口念想了。”
这份跨越时光的共鸣,源于种植户们近乎执拗的坚守——拒绝化学催熟,用有机肥滋养土地;每株藤蔓只留8颗到10颗果实,像培育珍宝般倾注心血;智能温控系统日夜值守,让每颗果实都能在阳光里慢慢积攒甜蜜。而让这份“时光味道”走出乡野的,是团林镇党委、政府编织的振兴网络。镇干部们化身“推销员”,带着样品跑遍县城商超,为草莓柿子叩开市场大门;驻村第一书记化身“网红主播”,在直播间里为农副产品代言,咬破柿子的爆汁瞬间,馋得千万网友隔着屏幕吞咽口水。如今每逢周末,大棚里满是来采摘的孩子们惊喜的欢呼:“我摘到会爆汁的柿子啦!”
时值初夏,大棚里的草莓柿子陆续上市。3亩大棚预计产出15吨果实,不仅鼓起了种植户的腰包,更让10余位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金饭碗”。夕阳西下时,当满载柿子的货车披着晚霞驶向远方,范友望着车影笑道:“这些小家伙,要替咱们去给更多人传递儿时的味道了。”育苗棚里,新的柿子苗正顶开泥土,续写着乡村振兴的甜蜜诗篇。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马贺 通讯员 武瀚文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韩玉红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