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雨的雨都去了哪里呢?早上的树叶都耷拉着脑袋,“汪汪”叫的小狗带起一路灰尘,呛得鼻孔里干干的,嗓子想冒烟儿,我仰起头“咕咕噜噜”喝一气儿水,园林工人正在给绿化带里的花草喷水,五彩缤纷的月季花怒放着迎接四海宾朋。
谷雨的雨都去了哪里呢?早上的树叶都耷拉着脑袋,“汪汪”叫的小狗带起一路灰尘,呛得鼻孔里干干的,嗓子想冒烟儿,我仰起头“咕咕噜噜”喝一气儿水,园林工人正在给绿化带里的花草喷水,五彩缤纷的月季花怒放着迎接四海宾朋。
这时候,画儿一样的南阳城里无处不春风,而我却不由得顺着郊区长长的公路跑到了麦田里。
尽管麦根牢牢地抓着土地,麦秆使出浑身的劲儿托着麦穗儿,可是麦穗儿还是渴得支叉不起胡子啊!土地里裂开一条条蚯蚓般的缝儿,草都不知道去了哪里?河边?井旁?
这是去年十月农民利用地头的井水喂养的麦苗啊,他们用力把龙一样的水管在松软的土地上拉来拉去,救活了快渴死的禾苗,犹记得有人乐呵呵地讲:“现在天旱是不怕了,浇水方便!”“国家政策好,灌溉设施齐全。”
这节骨眼儿上,“宿麦已登实,新禾未抽秧。”难道说要让这麦穗儿随风飘走吗?难道说“及时一日雨,终岁饱丰穰”的喜悦和感恩只有古人才能体验吗?
“再不下雨,今年这麦子是没啥指望了!”
“现在的人们欠收一年也饿不着,年轻人都不当回事。”
“土里刨食还得靠天吃饭啊,年轻人都找别的活路去了!老头儿老婆儿们舍不下种了一辈子的地,那是有感情的,收多收少都是个念想。
……
田垄里几个人心疼地扒着麦穗头儿,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
我是外出谋生的年轻人之一啊,关于种田和抗旱的情节都在童年的回忆里:九十年代的农家人,谷雨前后家家户户都忙着在麦垄套里种棉花,棉花可是农村人的经济作物。遇上旱魃来袭,移栽棉花苗时就得从附近的坑里沟里拉水,一瓢一瓢地舀水浇活一棵一棵的秧苗,有时候地头的坑啊沟啊都是干裂的,只得从村庄上的吃水井里取水。
井水是有泉眼的,水常常被一小桶一小桶地从深深的井口里拉上来,再倒进拉车上准备好的大水箱里,井水常常被打得只剩个浑水底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有人看看泉眼里出多少水了,各家各户开始打水做饭。水保障了人活命,才能去救活秧苗。
还记得孩子们在帮忙浇水时,总是觉得上蒸下烤得口干舌燥,我也不例外,扎进水桶里猛灌一阵,口舌生津立刻滋润得劲儿,一高兴常会不小心把水洒一地,长辈们心疼的责备声立马就跟在耳朵边了。只不过是一瓢水罢了,我嘟嘟嚷嚷的很不服气。我哪里理解父母的不易啊!我只知道不用走泥巴路多舒服啊!
日月更迭,岁月在孩子的误解和犯错中前行着,庄稼在农民的播种和呵护中生长着。一年又一年,我的祖辈父辈都指望着庄稼活命,我只是对庄稼有着念念不忘的情怀,却不曾真正的侍弄过一块庄稼,我的孩子们连五谷杂粮也分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农村人摆脱了土里刨食的命运吗?
天一直阴着,就是舍不得打个喷嚏。科技的进步使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善,遇到这样的灾情,只能灌溉抗旱尽力减少粮食损失。留守乡亲们都在太阳地里心急火燎的往庄稼地里灌水;市民们都焦急地望着天喃喃自语:“这雨也不知道拐到哪儿去了?再不下雨面条、青菜又得涨价了吧!”
谷雨啊!谷雨,一场及时雨关系着万物结实挂果,联结着你我他的吃喝拉撒啊!这样没有雨水的谷雨,单是人力灌溉岂能解渴啊?祈求风调雨顺,靠天吃饭是农村人千古不变的旋律吗?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有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人进了城,但是风调雨顺更是进了城的农村人关注的事情啊!农村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农村人挤进城,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怕脏不怕累,挥汗如雨在美丽如画的城市间,环卫工、搬运工、装卸工、保姆、服务员等这些最基层的活计都是有竞争的,年轻是最具竞争力的,上了岁数的人只能干别人挑剩下的。即使这样,大部分人还是在城里务工,因为回家守着几亩地已经难以解决当下的开销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农村人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自种的五谷杂粮,自磨的面粉,自蒸的馒头,无公害的蔬菜,样样都是出力流汗换来的绝色美食。尽管做这些事情的程序很繁杂,物质生活也很匮乏,人们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肉,吃水果对农村孩子们来说更是一件奢侈的事儿。
然而孩子们回家喊爸妈,爷奶看家哄儿孙,全家人在吵吵嚷嚷的幸福里过着简单而苦寒的日子。所以,一辈一辈的农村人盼着孩子们走出去,再苦再难都会让孩子们读书,读书是孩子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大人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孩子苦读在美好的校园里,八、九十年代这样美好的农村田园生活是令人向往的吧!
而后,外出务工的农村人越来越多,家庭经济有了很大改善,楼房在乡村也开始崭露头角。
于是,一批一批的农村人走出去了,瓦房变平房,平房换楼房。渐渐地,楼房在农村已经是屡见不鲜。或许在农村人简单的思维模式里,以后的孩子们都不用操心房子的事了吧,不用害怕水淹雨淋了。
曾经有老人感叹:“这都盖成楼房了,泥巴匠以后可没活干了。”哪里知道,泥巴匠还可以进城盖万丈高楼,热闹了僻静的郊区,一栋栋乡村楼房只能静静地等着每一个外出的农村人归来。这里成了回忆和思念,这里成了梦里故乡,家乡在哪里呢?
从逃荒要饭到自给自足再到外出务工,不管多难,农村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拼搏。即使农村的楼房闲置,为了儿女成家立业,流血流汗也要挤进城里买套房,这是奋斗的目标,也是成功的标准之一吧!一波又一波的农村人开始走出去——攒钱买房,房子是中国人的定心丸。
父母老了,孩子还小。成家未立业的儿女得出去挣钱,尚未开蒙的幼小儿女谁来抚育?俗话说:“爷孙隔代亲”,照顾孙子辈爷奶当然更加尽心尽力,爱抚有加。长大了的孩子隔着屏幕叫爸妈,守着爷奶盼父母。难道说农村人在这个圈里找不到突破点吗?
某个时代有些人靠读书改变了农民的身份,告别了苦难深重的农村。可在那个时代有更多的农村人连读书的资格都没有,身上没有一个铜子儿啊!
而今这个时代的农村人,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可以入校读书,教室都是楼房,教师都是大学生。
然而,爷奶在慢慢老去,孩子在迷茫徘徊,父母可以言传身教影响子女的家庭有多少个呢?共享天伦之乐的农村家庭又该是多么的稀有呢?农村人的奋斗里究竟在哪一环可以有转机呢?农村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而为人,没有谁是容易的吧!人人都不容易,农村人尤其不容易。土地是我们农村人的底盘,也是土地包容着我们,为我们兜底。所以,不管到了哪里,我们都自然而然的关注着土地、天气、收成。
其实,农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我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到大都幻想着走宽阔的柏油路,住宽敞的大楼房,吃新鲜的水果,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常常有些小零食,如今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似乎又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这个世界前进着,这个农村也发展着,这个农村人亦有了不同的想法……
“下雨啦!下雨啦!”一声连一声惊喜地呼喊传进耳道,我“嚯”一下起身走到门外。
“真的,下雨了!”这一天——农历3月30日,阴得水碗儿一样的天终于抖了起来,雨点儿“叭叭叭”的往下落,虽然地面还未曾粘湿,可是,路人已在奔直相告。
雨越下越大,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干渴的小麦哪怕是湿湿根儿也会竭力灌浆、上粉儿,让辛苦的农民有口饭吃。
既然天都在庇护我们,我们该当怀着美好的梦想,逐梦前行。
总有一天,我们能趟出一条属于农村人的出路,让所有的农村娃都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孩子和父母一起共成长共探讨共感悟共前进;让所有的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与时代共舞。
作者简介
刘虹,农民,社旗县大冯营镇人。每天揣着希望向前,本着自然生活,耕读之乐就在生活的奔波里!
来源:乡土大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