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故乡在哪里?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这场特展给出答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17:48 2

摘要:青花瓷,更以蓝白之韵冠绝瓷林。《陶歌》有云:“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釉下青料与素胎相融,经窑火淬炼幻化出空谷幽兰般的意境。人们皆叹其美,却鲜少追问:这抹惊世之蓝究竟从何而来?

器物无声,观其有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花瓷,更以蓝白之韵冠绝瓷林。《陶歌》有云:“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釉下青料与素胎相融,经窑火淬炼幻化出空谷幽兰般的意境。人们皆叹其美,却鲜少追问:这抹惊世之蓝究竟从何而来?

2002年,河南巩义黄冶窑遗址出土的唐代青花瓷残片,青花瓷的技艺火种,早在唐时的巩县窑(今郑州巩义市)就已点燃。

青花故乡——郑州巩义窑揭开面纱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巩义黄冶窑的发掘,揭开了陶瓷史上的重要一页。在唐代窑炉堆积层中,考古人员清理出20余片白地蓝花的瓷片,其钴蓝釉下彩工艺与后世青花瓷高度相似,经热释光测年,这些瓷片的年代被锁定在唐代。

青花残片

这些瓷片虽残损,却清晰展现了唐青花的特征:以钴料在化妆土上绘制简练的条带纹、点彩纹,再罩透明釉高温烧成。其技术逻辑已与元代青花一脉相承。

考古专家曾介绍,“根据对唐代青花瓷产生所经历的‘唐三彩-白釉蓝彩-唐青花’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演变规律和区域研究分析,结合目前所发现青花瓷残片,多在巩义白河窑和黄冶窑晚唐地层中出土的事实,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郑州是青花瓷的故乡。”

唐青花塔式罐

2006年,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出土两件唐代青花塔式罐,这两件塔形罐形状相同,高约40厘米,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瓷胎为白色,器盖呈塔刹状。罐身装饰有“卍”字符号、牡丹纹、“步打球”等图案。绘画技法娴熟,蓝彩浓淡不一,图案简洁,人物生动,颇具动感,展现了唐代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巩义窑的这一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未发现完整唐青花器的空白,其造型和制作工艺都代表了当时较高的瓷器制作水平,为唐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

唐青花如何诞生?

经检测,目前在唐代墓葬、遗址及海外沉船“黑石号”中发现的唐青花,这些残片钴料中MnO/CoO比值为0.08,与巩义窑样本高度一致,均产自巩义窑。

为什么是巩义窑?唐代“南青北白”格局已经形成,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成为当时的名瓷,这些著名窑口也具备烧制青花瓷器的自然条件,为什么唐青花没有在这些地方出现?

这一切的答案,藏在白瓷与唐三彩技艺中。

唐三彩骆驼

巩义窑的瓷器以白瓷和唐三彩为主要产品。白瓷细腻规整,釉色纯净。巩义窑还擅长烧造唐三彩,色彩鲜艳,造型多样,深受欢迎。作为唐代“贡白瓷”窑场,巩县窑的白瓷“莹缜如玉”。其独创性地将唐三彩中的钴蓝彩料,应用于白瓷釉下彩绘,开创了“钴蓝+高温釉下彩”的工艺范式。

唐青花便是以钴作为着色剂运用于陶瓷之上。唐代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唐青花以洁白的衬底映照出色彩艳丽的效果,加之唐三彩以钴料作为着色剂,进而出现了早期的青花瓷器。

学界定义青花瓷一直参考三个基本要素,即:钴料、高温、釉下彩。巩义窑便是以钴料在白瓷素坯上描绘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造而成,巩义窑的这些产品完全符合青花瓷的定义。

来郑州逛展,了解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作为青花“鼻祖”,唐青花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散落的瓷片拼凑出一条古丝绸之路贸易路线。波斯钴料成就了中原青花,而唐青花的“蓝白美学”又反哺西亚陶瓷艺术,最终在元代景德镇完成跨文明的技术闭环。

你是否对神秘的唐青花充满好奇,5月23日起“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将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三楼西展厅展出。展览汇集来自国内博物馆和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青花瓷及相关文物100余件,突出“大唐风”“丝路蓝”“郑州情”“青花韵”主题形象表达,综合运用历史文物、梦幻色彩、复原场景、数字技术等讲好中国大唐青花瓷的故事。

瓷片碎落,文明不灭,青花的故事,始于郑州巩义窑的星火。那时的青花纹饰或许朴拙,但每样都寓意深远。“步打球”承载的大唐精神,牡丹纹、梅花等纹饰是中国古人的民间意趣,阿拉伯图案纹饰是盛唐时丝路的文明交响。这一次,让我们走进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凝视黄河岸边的唐代窑火。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