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残唐(廿三)李存勖宠信宦官优伶,是挑战历史周期律的昏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01:57 2

摘要: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五代史上争议颇多,他的人生前后两段差异极大,也成为史学界和民间广泛讨论的话题。前半生的李存勖作为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和继任者,是非常杰出的统帅,带领晋军完成了李克用的意愿,消灭后梁建立后唐。可是在当了皇帝之后,李存勖的人生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五代史上争议颇多,他的人生前后两段差异极大,也成为史学界和民间广泛讨论的话题。前半生的李存勖作为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和继任者,是非常杰出的统帅,带领晋军完成了李克用的意愿,消灭后梁建立后唐。可是在当了皇帝之后,李存勖的人生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成为了宠信宦官和优伶的昏君,以至于在兴教门之变中被乱军杀死。他的人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落差呢?历史学者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论述,本章节我也从个人的角度谈谈为什么李存勖会变成所谓的昏君?

关于李存勖的历史评价很多,基本上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他精于军事而短于政治,所以能够消灭后梁,却无法让后唐统一天下。另一方面认为他在当了皇帝后个人膨胀,走上了贪图享乐的腐朽之路,也就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这两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在我看来是片面的,也是非常肤浅的。李存勖的败亡在他个人身上有很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李存勖在当皇帝之后的行为也不能用简单的昏君二字所概括,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李存勖看似昏君的表现,实际上是在挑战历史的周期规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生态在五代十国时有种重现的感觉。这两个乱世有着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短命王朝层出不穷,诸侯割据四方,政令不出京城。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便是家族政治在国家政治中处于政治地位,掌权的家族争权夺利引发战争,国家处于反复崩溃和重建的乱世中。

只是这两个时代在家族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又有所不同,魏晋南北朝是世家大族把持的门阀政治,而五代十国则是藩镇军阀把持的军人政治。从根本上来看,出现这种情况是基于国家选材制度的落后,给家族势力深入政治军事留下了自由操作的空间,最终演变成掌控国家和朝政的毒瘤。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兴起,那时候管理国家的人才都来自于各大世家。这些世家让自己的子弟进入政坛,经过联姻、拜师等方式结成权力网络,把持了朝政和权力,为家族吞噬国家资源提供了便利。当这些家族势力膨胀到不可抑制时,便能挑战皇权引起战争,最终让国家进入乱世。

五代十国时情况也非常相似,只不过危机并非来源于世家大族,而是藩镇节度使的将门世家。这些家族都是职业军人,子弟都是家传的军事技能,进入军队后就能把持军权,他们的家族因此而得到蚕食国家资源和权力的机会。当这些家族足够强大,掌控的军队足够多,也就成了割据一方,威胁国家的藩镇节度使。

与魏晋南北朝时皇帝都是由世家大族推上台的情况相似,五代十国的皇帝都是由藩镇节度使的支持下诞生的。因此这样的皇帝本身就是自己家族的代言人,同时也是同派系的门阀集团或藩镇集团的代言人。他们的治国并非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义,而是为了自己家族和权力集团的私利。同样国家中站在皇族对立面的门阀世家和藩镇集团就是皇权的挑战者,他们会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挑战皇权的统治地位,追求皇帝之位,进而引发内乱和战争。由于各种因家族私利而引发的斗争,国家就成为反复崩溃和重建的短命王朝。

要打破这种历史周期律非常困难,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持续了三百余年。在整个过程中出现了无数的英杰,要么挑战失败引发乱世,要么自己累死收效甚微,最终唐太宗李世民挑战成功,终结了这个历史周期律。而他成功的方法从最早提出办法的刘备和诸葛亮开始,已经经过了无数次努力和失败。

从其中的过程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由于人才的来源和选拔机制被门阀世家把持,自然形成了上述的历史周期律。无论是诸葛亮扶持寒门子弟,还是隋唐时推行科举制,都是为了打破门阀世家对国家人才的把持。只要门阀世家不能通过人才把持朝政,乱世就不会反复重现。

当然也有很多枭雄希望挑起门阀世家内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不乏历史上著名的英杰,如曹操、孙权、杨广等等。因此以这个经验来看,五代十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只不过从文官集团变成了将门世家。而最重要的便是从唐朝中晚期开始,军队人才的选拔就严重依托于将门世家,军镇中充满了将门世家的人才,进而形成了一个个藩镇和军阀集团。这些藩镇集团的争权夺利和战争,最终摧毁了盛极一时的唐朝,也带来了一百多年的乱世。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从军队人才的选拔任命入手,而非其它的方式。

李存勖建立后唐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却走了一条奇葩的路线。他在消灭后梁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藩镇集团势大,在国家危亡时的自私和贪婪。后梁灭亡虽然有着当时晋军强大和后梁末帝朱友贞瞎折腾的原因,但如此迅速的崩溃还是源于各藩镇的临阵投降。而这些藩镇势力很大,投降后不但没有交出兵权,反而与后唐的藩镇狼狈为奸,把持国家权力,吞噬国家资源。在晋梁争霸时他们能支持李存勖消灭后梁,从战争中获取红利。后唐建立后他们就要求瓜分国家的利益,这是李存勖绝对不允许的。

由于藩镇割据的势力太大,国家进入了乱世的历史周期律,李存勖选择了与藩镇斗争,打破这个周期律。李存勖并未有建立新的军事人才选拔制度,只是以个人的喜好从身边选拔人才投入军队。这也是中国古人治国的弊病,重人而轻礼。因为李存勖自小喜欢看戏唱戏,身边聚集了大量的优伶,于是他把这些人投入军队中,与军中的将门世家子弟争权。而宦官本来就是藩镇军队的监军,也成为李存勖的利用对象。同时李存勖还启用了很多来自于破落门阀世家的子弟,如郭崇韬、豆卢革、卢程等人。

然而这些人并没有办法和藩镇军队中的将门子弟争权,反而引发了各种混乱。其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些人并非职业的军人世家出身,军事技能非常薄弱。将门世家之所以能够通过藩镇节度使把持国家,本质上是垄断了军队作战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才能输出大量的军事作战人才,成为军中的骨干力量。国家没有一套完整的军人培养制度,只能把军事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大权赋予将门世家,最终反而形成了国家的毒瘤。李存勖派入军队的人物在军事技能上极为浅薄,又如何与人家完整的职业军人培训体系抗衡?

而这些被李存勖派入军队的宠臣们,却又无自知之明,打着李存勖的旗号争权夺利,为自己谋私利,于是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在处理这些矛盾冲突时,李存勖纵容皇后刘氏干政,给宦官、伶人等做后台,反而激化了军中矛盾。在家族利益、军队利益和国家利益出现矛盾时,藩镇节度使们肯定先顾自己,于是引发了各种战争和叛乱。原来支持李存勖的藩镇节度使也纷纷倒戈。联合起来推举了李嗣源作为皇权的挑战者,将李存勖从皇帝位上拉了下来。而李存勖自己也在兴教门之变中被部下杀死,成为又一个历史周期律挑战的失败者。

因此李存勖并不能以简单的昏君和明君来形容,只是在政治上能力不足,无法打破历史周期律。当然他的失败并不是没有一点好处,反而让五代十国的皇帝们意识到军阀政治的危害,纷纷开始做打破这种周期律尝试。最后经过郭威、柴荣、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改革,终于形成了以文人治国治军为体系的军令和军政分离的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并不完善,在军人培养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但却是最早形成近代军事制度的王朝。西方初步形成这种军事制度要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三十年战争之中,比宋朝晚了至少六百年。

来源:灾难空间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