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姑娘接过存折,刷了一下,突然愣住了。她看看电脑屏幕,又看看陈奶奶,表情有些奇怪。
第一章:银行里的诡异取款
陈奶奶拿着存折,颤颤巍巍地走向银行柜台。
"奶奶,您要取多少?"年轻的柜员小姑娘笑着问。
"我想取两万,看病用。"陈奶奶把存折递过去。
小姑娘接过存折,刷了一下,突然愣住了。她看看电脑屏幕,又看看陈奶奶,表情有些奇怪。
"怎么了?钱不够吗?"陈奶奶心里咯噔一下。
"不是的,奶奶。"小姑娘压低声音,"您女儿上周刚来取了五万呢。"
陈奶奶脸色瞬间变白!
"不可能!"她的声音颤抖着,"我女儿在澳洲,三年没回国了!"
银行大厅里的其他人都转过头来。陈奶奶的手抖得厉害,存折差点掉在地上。
"您确定吗?"柜员小姑娘也紧张起来,"要不我们调监控看看?"
十分钟后,保安队长陪着陈奶奶看监控录像。
屏幕上,一个戴着蓝色口罩的女人,熟练地填写取款单。身材、高度都很像个年轻女孩。
"这个人......"陈奶奶盯着屏幕,心跳如雷,"她的声音......"
录像里传来那个女人的声音:"我妈妈身体不好,让我来取点钱。"
陈奶奶的脸更白了!
"这声音......"她喃喃自语,"像我干女儿小林!"
但是不对啊!小林怎么可能知道她的密码?存折也一直在她身边啊!
陈奶奶的脑子乱成一团。她想起了什么,但又抓不住。那种熟悉的感觉让她不寒而栗。
第二章:"干女儿"的温柔陷阱
回到家,陈奶奶坐在沙发上发呆。
三个月前的事情,她开始回忆......
那天她在楼下的"康佳理疗店"做按摩,遇到了小林。
"奶奶,您这肩膀硬得像石头!"小林的手法很好,说话也甜,"平时没人给您按按吗?"
"我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年回不了几次。"陈奶奶当时就觉得这姑娘亲切。
"那太可怜了!我以后有时间就来看您。"小林说完,还真的经常来。
每次来,小林都带着水果,陪她聊天,帮她收拾房间。
"奶奶,您就当我是您干女儿吧!"小林抱着她的胳膊撒娇。
陈奶奶当时高兴坏了!一个人住太孤单,有个"女儿"陪着多好。
但是现在想起来.......
那次小林帮她整理药品,说是怕她吃错药。
"奶奶,您这么多药,得分类放好。"小林拿着她的药盒仔细整理。
还有一次,小林说担心她记不住银行密码。
"万一您忘记了怎么办?要不写个纸条,我帮您保管?"
"不用不用!"陈奶奶当时拒绝了,"我记性还行。"
陈奶奶越想越害怕,赶紧给儿子打电话。
"妈,您先别慌!"儿子在电话里说,"我马上回来!"
第三章:理疗店
第二天,陈奶奶的儿子赵明赶回来了。
"妈,咱们先去理疗店看看。"
康佳理疗店位于小区门口,平时生意挺好。但是今天......
门口贴着白纸:因故暂停营业。
赵明推了推门,锁着。透过玻璃往里看,里面空荡荡的!
"这......"陈奶奶傻眼了,"昨天还开着呢!"
"有人吗?"赵明大声喊。
隔壁包子铺的老板娘伸出头:"别喊了,昨晚就搬空了!"
"搬空了?"赵明赶紧过去问,"他们去哪了?"
"不知道啊!"老板娘摇头,"连招呼都没打,半夜三更的搬东西。"
"那个做按摩的小林呢?"陈奶奶急忙问。
"小林?"老板娘想了想,"你是说那个短头发的姑娘?"
"对对对!"
"她根本不叫小林!"老板娘压低声音,"我听老板叫她王什么的。"
陈奶奶脑子嗡的一声!
不叫小林?那她是谁?为什么要骗自己?
赵明和陈奶奶对视一眼,都感到了不妙。
"妈,咱们报警!"
第四章:密码
警察局里,民警老李仔细询问着案情。
"陈阿姨,您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在什么地方写过密码?"
陈奶奶摇摇头:"我记性不好,但密码这种重要的事情,我不会乱写的。"
"那您的存折和银行卡呢?一直在身边吗?"
"一直在我卧室的柜子里,从来不拿出来。"
老李皱了皱眉。如果存折、卡没丢,密码也没泄露,这个"小林"是怎么取的钱?
老李调出了银行的监控录像,放慢速度仔细看。
"您看这里。"老李指着屏幕,"这个女人取完钱后,走到银行门口,和一个男人碰了面。"
画面里,戴口罩的女人把一个纸袋递给了一个戴帽子的男人。
"这是在交接赃款!"老李拍桌子,"这是个团伙作案!"
但是画面太模糊,看不清两个人的脸。
"老李,还有个问题。"赵明问道,"她是怎么拿到我妈的银行卡的?"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陈奶奶想了很久,突然眼睛一亮:"我想起来了!有一次小林来看我,我身体不舒服,让她帮我去卧室拿药。"
"她当时在卧室待了多久?"
"大概十分钟吧。"陈奶奶越想越害怕,"她说是在找药,但是......"
"但是她可能趁机偷看了您的银行卡信息!"老李拍案,"现在的手机拍照很方便,她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把存折和卡的信息拍下来!"
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第五章:诈骗团伙
警方的调查很快有了进展。
通过银行的监控和周边摄像头,警察锁定了那个接头的男人。
"这个人叫刘强,有前科。"老李指着档案说,"专门干这种骗老人的勾当。"
"那个女的呢?"赵明问。
"叫王丽,也不是第一次了。"老李翻开另一份档案,"她们这个团伙很有组织性。"
原来,这个诈骗团伙分工明确:
理疗店老板负责物色目标——专门找独居的老人。
王丽(也就是"小林")负责接近老人,套取信息。
刘强负责取钱和洗钱。
"太可恶了!"陈奶奶听得浑身发抖,"我还把她当亲女儿一样!"
"那个理疗店......"
"就是个幌子!"老李拍桌子,"表面上做生意,实际上是在寻找作案目标。王丽在店里做按摩,就是为了接触更多的老人。"
赵明想到一个问题:"她们是怎么确定我妈有钱的?"
"很简单。"老李苦笑,"您妈妈是不是经常去理疗店?每次都付现金?"
陈奶奶点点头:"我不会用手机支付,都是现金。"
"这就暴露了!"老李解释,"能经常做理疗,而且用现金支付,说明经济条件不错。再加上独居,就成了完美的目标。"
王丽的套路很深:先建立感情,再慢慢套取信息。
她会关心陈奶奶的身体,询问家庭情况,甚至主动帮忙做家务。
"奶奶,您儿子真孝顺,每个月都给您这么多生活费。"
"奶奶,您这存折一定要保管好,里面钱不少吧?"
看似无意的关心,实际上都是在踩点!
"妈,您想想,她还问过您什么问题?"赵明提醒。
陈奶奶回忆着:"她问过我生日,说要给我买生日礼物......"
"生日!"老李一拍大腿,说出一句话,立刻解开了所有人困惑已久的问题。
"很多老人的银行密码就是生日!"
果然,陈奶奶的密码就是她的生日加上两个数字。
这些信息,王丽都套出来了!
第六章:资金流向
警方很快锁定了王丽和刘强的身份。
但是找到他们并不容易——这些人行踪诡秘,专门选择没有监控的地方活动。
"老李,有线索了!"年轻民警小张跑过来,"银行那边提供了新信息!"
原来,刘强取到钱后,并没有直接使用,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进行洗钱。
"他们把现金换成了虚拟货币。"小张解释,"然后通过网络转移,很难追踪。"
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警方发现,这个团伙不只骗了陈奶奶一个人!
"我们接到了好几起类似的报案。"老李拿出一堆案卷,"都是同一个套路。"
住在陈奶奶隔壁楼的张大爷,也被骗了三万块。
同一个小区的李奶奶,被骗了八万。
"这些老人都有共同特点。"老李分析,"独居、有一定积蓄、缺乏陪伴。"
骗子就是利用了老人的孤独感,用虚假的温情进行诈骗。
更可怕的是,这个团伙已经在好几个小区作案了!
"初步统计,涉案金额超过一百万!"小张报告。
一百万!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赵明握紧了拳头:"一定要把他们抓住!"
经过一周的追踪,警方终于找到了王丽的藏身之处。
但是当他们赶到时,发现王丽正准备逃跑!
"警察!不许动!"
王丽看到警察,脸色瞬间煞白。她想要逃跑,但已经来不及了。
"你就是王丽?"老李冷冷地看着她。
王丽低着头,不敢说话。
和她在一起的,还有刘强和理疗店的老板。
三个人全部落网!
终章:破案
审讯室里,王丽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我...我也不想骗老人。"她哭着说,"但是老板说这样来钱快......"
"明知犯罪,为什么这样做?"
"我欠了很多债......"王丽的声音越来越小,"赌博欠的债......"
原来,王丽因为赌博欠了高利贷,走投无路才加入了这个诈骗团伙。
但是法律不会因为她的苦衷而原谅她的罪行。
三个人都被判了刑,但是被骗的钱大部分已经挥霍一空,无法追回。
陈奶奶得知这个消息后,在家哭了很久。
"妈,钱没了就没了。"赵明安慰她,"您的身体最重要。"
"不是因为钱......"陈奶奶擦着眼泪,"我是觉得自己太傻了!人家明明是在骗我,我还以为遇到了好人......"
"妈,这不怪您。"赵明搂着母亲,"这些骗子太狡猾了,专门利用老人的善良。"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发生,赵明给母亲换了银行密码,并且把存折保管起来。
"妈,以后用钱您就给我打电话,我来取。"
"还有,"赵明叮嘱,"以后不管谁对您好,都不要轻易相信。尤其是涉及到钱的事情。"
陈奶奶点点头:"我记住了。"
但是她心里还是很难过。
本来以为遇到了一个孝顺的"干女儿",没想到是个骗子。
这种被背叛的感觉,比丢钱更让人痛苦。
警方也在社区开展了防骗宣传活动。
"老年朋友们,一定要记住!"民警在社区讲座上说,"天上不会掉馅饼!越是对您特别好的陌生人,越要小心!"
"还有,银行密码、存折信息,这些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
"如果有人主动接近您,嘘寒问暖,很可能是别有用心!"
台下的老人们听得很认真,纷纷点头。
但是老李知道,防骗教育只是治标不治本。
真正的根源,是老人的孤独。
正是因为缺乏陪伴,老人们才容易被骗子的虚假温情打动。
从此以后,赵明每个周末都会回来看母亲。
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抽时间陪母亲聊天、散步。
陈奶奶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有了儿子的陪伴,她不再感到孤独,也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好意"了。
虽然被骗了钱,但是得到了儿子的关爱,或许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全文完】
结语:
这起"银行里的女儿"诈骗案,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的一个严峻问题:老年人诈骗案件频发,而其根源往往是老人的孤独和缺乏陪伴。
骗子正是利用了老人渴望温情的心理,用虚假的关爱获取信任,进而实施诈骗。
防范此类案件,不仅需要老人提高警惕,更需要子女们多关心、多陪伴老人,从根本上消除老人被骗的心理土壤。
愿天下的老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关爱,不再成为骗子的目标。
来源:伊人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