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的二月,《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非常特别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暑假归乡散记》,从文题上来看,这更像是一个学生对自己在家乡生活的文字记载,而实际上也是如此,但是这篇文章当年在报刊上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很多人知道背后的故事之后,更是想要一睹这篇文章的
1958年的二月,《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非常特别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暑假归乡散记》,从文题上来看,这更像是一个学生对自己在家乡生活的文字记载,而实际上也是如此,但是这篇文章当年在报刊上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很多人知道背后的故事之后,更是想要一睹这篇文章的真容。
因为这篇文章,是毛主席连续三次表示可以发表的文章,而文章的作者名字叫王桂芹,她与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是同班同学,也同样是好朋友。
这篇文章原本就是王桂芹的日记。
那么王桂芹的日记为什么会成为了文章被刊登在了报刊上面呢?
这其实跟李敏当时拿错了日记本有关。
首先,先说回这篇刊登在《中国青年》的文章,这篇文章并不是什么很神秘的存在,当年,王桂芹的《暑假归乡散记》由14篇日记组成,在这些日记里面,记录了她1957年8月4日至8月17日在阜平县农业合作社的经历。
当时的她只是学生,但因为这个普通的身份,让人们看到了她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劳动、乡亲互动和社会讨论的点滴,展现了一个城市少女在农村的观察与成长。
不过,这些日记始终都是王桂芹个人的心声,即便当时的她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许多农民群体的想法,也反映了许多农民生活的日常,可这些事情一开始是没什么人关注的。
所以,王桂芹的日记本是一份私人记录,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却因一次偶然改变了命运。
在暑假结束后,她回到北京实验中学。
学校组织同学到京郊参加秋收劳动,休息时,同学李敏注意到王桂芹背包中的日记手稿。
于是,她向王桂芹提出,能不能看一看她的日记,王桂芹欣然应允,李敏随后拿起了本子,她翻看了几页,觉得内容生动有趣,只不过,李敏看入迷了,把本子装到了自己的书包里,跟王桂芹的本子调反了,这件事情她是回到家才知道,在家的时候,李敏继续看这些日记。
而李敏看完后,在晚饭时对父亲毛泽东说:
“爸爸,我这里有篇同学写的日记,很有意思,你能看看吗?”
听到李敏的这句话,毛主席感到好奇,于是接过日记,开始逐页阅读,看着这篇农业生活满满的日记,他不仅改正了日记中的错别字,还在27处画下圈,其中17处连画3个圈。
最让毛主席感兴趣的是,王桂芹在8月5日的日记中,她写到盼望人工降雨和庄稼丰收时的场面、对于这段文字,毛主席在段落旁画了两个圈。
而当她描述雷雨中谷苗吸吮雨水的场景时,毛主席又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随后,关于修坝劳动的记录中,王桂芹表达了不为工分、只为劳动的心态,毛主席连画了3个圈。
这些文字,对于很多没有经历过农业生活的人来说,其实是很陌生的,包括现在看到这里的你,可能也不太能够理解,王桂芹写下的这些行为。
回看当年那篇文章,她的日记内容是这样子的:
在8月5日的日记中,王桂芹描述了回乡路上的见闻。
“火车经过田野时,她看到干旱的庄稼萎靡不振,心生感慨。她写道:
假如能呼风唤雨,让庄稼丰收,国家富强,人民安康,该有多好。就在她快到家时,天空突然降下雷阵雨。雨点打在身上,她感到一阵寒意,却不自觉地看向田里的谷苗。谷苗在雨水中舒展,仿佛在甜滋滋地吸吮水分”。
王桂芹写道:
“我淋湿了又算什么,只要庄稼长得好,比什么都强哩。雨啊,下吧,下个透吧!”
不难看出,她的文字流露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8月7日这一天的日记,记载了这件事情:
“王桂芹听说合作社的社员要修筑水坝,她决定参加劳动。她找到好友,邀请她一同前往,但好友的母亲和二大伯却劝阻说:“外面日头晒得火热,你们受不了。”二大伯还说:“别去了,够累的,连我都有点受不住,去也挣不了多少工。”
王桂芹却坚定地回应:
“我不怕累,再说,我又不是为了挣工分,我是为了劳动和出汗。”她回到家中,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支持她的决定,叮嘱道:“去吧,尝尝什么滋味,别累坏了,但也别娇气。”母亲还上下打量她一番,建议道:“干活要像个样,把你的缎子裤和绸子衫脱下来,穿一套‘劳动服’,那才不显得软气。”在母亲的鼓励下,王桂芹换上朴素的衣服,投入到修坝的劳动中。
8月10日这一天的日记,王桂芹在日记中写到了一件特别的事:
她三年前曾答应为同学贾达黎做一双鞋,但因学业繁忙,一直未能兑现。这次回乡,她向母亲提起此事。母亲郑重地说:“这么久了,还没给她做,为什么不早说?我就不喜欢光答应不做的人,现在做吧!”在母亲的督促下,王桂芹开始制作花鞋。
她在日记中反思:“我想,达黎绝想不到我这个假期会给她做鞋,也许她早认为我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了。永远做个守信的人,永远做个执行诺言的人!”
当她完成鞋子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除此之外,王桂芹的日记还记录了其他生动的场景,她参加了社员大会,与乡亲们讨论吃菜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更合理分配蔬菜的建议。她在地头休息时,为不识字的乡亲们读报纸,分享城里的新闻。
她还参加了一场关于“剥削”的辩论会,讨论“从前地主雇长工是剥削,现在高级干部使勤务员、一般干部雇保姆算不算剥削”。她在日记中记录了不同社员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公平与劳动的思考。
这些片段,宛如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勾勒出1950年代农业合作社的日常与精神风貌。
也是这些片段,打动了毛主席的内心。
这里面既有农业生活,又有农村人来到了城市之后的新思想和新变化,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回到家乡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自己农民的身份。
所以,毛主席做了非常特别的举动,那就是他在日记篇尾写下批语:
“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在篇首,他批道:
“此文可在报刊上发表。”
他还给女儿李讷和李敏写下批语:
“李讷细看两遍,退李敏。李敏也要看两遍。”
而这些批语展现了他对日记的认可,也透露出他对青年教育的重视。
也是在毛主席的鼓励下,这篇日记最终在1958年2月16日,《中国青年》第4期以首篇位置刊登了《暑假归乡散记》。
2月20日,《中国青年报》转载了日记。毛主席的批语手迹也随文章一同发表,引发了广泛关注。
王桂芹的日记之所以能从私人记录走向全国,与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50年代初,中国正经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旨在通过集体劳动提高农业生产力,缩小城乡差距。城市青年被鼓励下乡,参与农村建设,体验劳动生活。王桂芹作为北京的学生,响应这一号召,回乡参加合作社劳动。她的日记记录了修坝、讨论分配、读报等活动,反映了城市青年与农村社会的深度联结。
最重要的是,在王桂芹的视线中,还有很多农村人互相交往和配合的场景,在社员大会上,乡亲们热议如何分配蔬菜,这不仅是生活问题,也是集体经济运行的缩影。
而毛主席对日记的重视,同样与时代背景相关。
他在50年代倡导青年投身建设,强调劳动的价值和集体主义精神,而王桂芹的日记展现了一个城市少女对劳动的热情、对集体的认同以及对诚信的坚持,这些品质,与毛主席所期望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形象高度契合。
他的圈点和批语,不仅是对日记的肯定,也是对青年精神的鼓励,通过推荐发表,他希望这本日记能激励更多青年参与国家建设。
日记发表后,毛主席通过李敏与王桂芹见面,建立了联系,他关心王桂芹的生活,得知她患有疾病后,特意请专家林巧稚为她诊治。
在王桂芹成长的过程中,也有了毛主席对
她的关注和帮助,在王桂芹长大之后,把她当作晚辈的毛主席,还对她的婚姻问题表达了关切,提供建议和支持。
也是因为李敏拿错的这一次笔记,改变了王桂芹的人生轨迹,让她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小作家”,只不过在文章刊登之后,她更懂得毛主席让她发表这篇文章的深意,那就是让她继续热爱劳动,继续保持这样的勤奋思想,最终才能感染周围的年轻人,让他们发光发热,为国家做更多的现代化建设。
来源:兴史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