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是关系到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老旧街区作为城市记忆和特色的承载,留存着传统城市肌理与建筑风貌,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近日出台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
实施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是关系到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老旧街区作为城市记忆和特色的承载,留存着传统城市肌理与建筑风貌,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近日出台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活力街区”,老旧街区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通过更新改造,让老旧街区再焕生机,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又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举措。
功能转换,开辟“新场景”。老旧街区存续相当长的时期,记录着当地老百姓对时代的记忆,具有独特的价值。老旧街区常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或商贸交易的场所,生活属性与社会属性较强。面对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可以利用空间重构和功能转换,使老旧街区转变为集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街区。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当代场景,促进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支撑与协同发展,实现历史文脉传承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有机统一。比如,鄂尔多斯市东胜1980街区,在保留80年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怀旧主题彩绘和特色互动体验,将20世纪80年代平房区打造成集“逛、赏、拍、食、玩”于一体的网红地标;沧州市南川老街将多种艺术形式与沉浸式旅游巧妙融合,推出了民俗表演、国风巡游等活动,增强街区的体验感。
业态升级,增创“新优势”。老旧街区的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为了更好地延续市井烟火、守住文化根脉,要在摸清文化遗产资源底数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老旧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在保护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业态升级。首先,要梳理老旧街区的现有业态,对于有利于街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业态,可以保留和扩增;对于与老旧街区文化资源不匹配的低端业态,可以减少或剔除。其次,要在存量上加增量,适当引入新业态,如创意产业、手工艺作坊、特色餐饮等,丰富街区的经济结构和文化氛围,让建筑遗产“活”起来,增加老旧街区的文化吸引力。比如,成都市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剔除五金日杂、公墓花圈等不适宜业态,引入创意设计、健康医美、展示展览等特色产业,促进了业态升级迭代。
活力提升,按下“加速键”。老旧街区大多位于交通便利、可达性强的城市中心区域,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上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老旧街区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新支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促消费放在第一位,老旧街区正是促消费的重要载体。更新改造后的老旧街区能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吸引大量游人聚集。比如,哈尔滨中央大街、成都宽窄巷子、南京1912街区、洛阳古城特色文化街区等。另一方面,老旧街区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循环。通过吸引各类商家集聚,形成“商家—业态—游客”互促上升的“螺旋效应”,并由点及面不断带动城市内部的产业发展。比如,威海市火炬八街更新改造项目,以新业态丰富街区内涵,2024年游客量同比增长17.8%;北京市白塔寺街区改造后吸引大量潮店入驻,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老业态的融合共生,成为一张颇具京味儿特色的“文旅金名片”。
因地制宜,打造“助推器”。改造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群众三方面作用,打造可持续的更新模式。一是以政府“有形之手”引导改造,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做好顶层设计、划定改造边界;二是以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促进商户改善经营模式、提高竞争力,形成街区自主创新、自主优化的发展机制;三是以群众“勤劳之手”自主修缮,引导居民自主改造、自主守护,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实现共建、共享、共治。比如,泰州市十胜街市通过“先改后补”方式鼓励居民和社会资本投入修缮,并推动“衣食住娱行”融合互动,打造浓郁的古城、古街文化氛围,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消费。
不同于老旧小区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老旧街区产权类型更加复杂、居民诉求更加多元、标准规范更为缺乏。各地要借助《意见》出台的契机,因地制宜探索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城市更新发展之路。要主动回应群众需求、拓宽发展空间,让城市更有活力、更加宜居,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