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智造到价值共融,“大流量”如何变身“主旋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20:53 2

摘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内容生产逻辑,网络视听平台在流量与价值的平衡中迎来深刻变革,主流传播如何在变革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从“大流量”到“主旋律”的跨越,不仅是传播路径的升级,更是主流媒体与网络平台深度融合的文化实践。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广电媒体融合发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内容生产逻辑,网络视听平台在流量与价值的平衡中迎来深刻变革,主流传播如何在变革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从“大流量”到“主旋律”的跨越,不仅是传播路径的升级,更是主流媒体与网络平台深度融合的文化实践。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上,来自学界、业界的嘉宾分享视听新媒体的创新发展经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多维度剖析融合传播影响下的行业趋势。

技术赋能智媒时代的主流传播

目前,AIGC、虚拟现实、超高清等技术已进入快速迭代突破和深化产业应用落地的关键阶段,当人工智能与广电媒体深度融合,技术革新让更多优质作品实现破圈传播。北京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部主任、北京云有限公司总经理芮浩介绍说,近年来北京台在精品内容创作维度运用AIGC技术开启了创意表达和视觉语言的新天地。在2025年北京台蛇年春晚中推出了《龙蛇交替》全AIGC的节目,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动态视觉的完美呈现,将生肖文化包括文物美学进行融合,作品品质有了显著提升。在前不久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北京台制作的开场宣传片《雨燕》通过AI拟人化给雨燕赋予了更加具体的形象,也将雨燕这一形象打造成了会飞的文化翻译官,成为北京新的IP。

芮浩表示,在全行业系统性变革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有力推动主流媒体多维的升级转型。北京台“北京时间”官方客户端通过深度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重构端内服务生态,上线了“北京时间小助手”工具模块,将《养生堂》《档案》《这里是北京》等一系列知名栏目长视频进行拆解适配移动化传播,结合卡通数字人形象盘活栏目资源,显著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走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不是来抢媒体人饭碗的,而是给了一套更加趁手的家伙事。”芮浩说,人工智能帮大家从体力活里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释放到了创意、设计、评审层面上来,媒体融合的终极答案并非技术的炫技,而是通过内容和产品去连接人心,在技术的辅助下把北京故事讲得更潮、更暖、更深入人心。

从“流量逻辑”向“价值逻辑”跃迁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既承载着流量需求的表层逻辑,也肩负着价值引领的深层使命,其传播特性决定了既能放大“流量”的声量,但也可能会稀释价值的浓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总编辑张显峰就谈到,大流量不等于主旋律,不受节制的大流量可能会反噬主旋律。云听客户端曾一度向泛文艺、娱乐化方向发展,也尝试过明星拉流,发现流量上得非常快,但这些流量很快就会消失掉,不会沉淀下来。

在张显峰看来,流量逻辑主导的内容传播必然导致浮躁的媒体生态,长尾效应比不上很多大作品和真正有价值的主旋律作品。他分享说,云听站内《人世间》这部作品上线了五六年,刚开始流量一直很平,在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前,流量就起来了,在电视剧播完后作品流量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我们的版权对外也有销售和合作,外部版权收入很可观,这就是主流作品的价值。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以流量逻辑建构内容建设的话,可能这部分的长尾流量是不会存在的。”

张显峰感叹现在的算法“太厉害了,太懂你了”,“只要你感兴趣的,很多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全推到你面前,对平台来说是个好事,能拉长用户消费时长,但是从平台未来真正的用户来讲,实际上是一种伤害。”他透露,云听目前也在做算法,未来的全站智能推荐既能让用户收听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也会让用户突破信息茧房的效应。

“技术、算法、流量决定我们能走多快,价值观决定我们能走多远。”张显峰认为,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是一场技术、算法、流量不断被价值观重塑的修炼。技术、算法、流量是相辅相成的,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这三件法宝,但过度强调技术、算法、流量,可能会制造内容供给虚假繁荣和劣币驱逐良币的传播生态,所以关键在于怎么输入价值观、提升传播质量,一个健康的流量指标应该是留量,留下来真正形成黏性用户的那部分流量,这是经过价值观检验和用户沉淀的流量,会形成持续的流量效应。

记者:邱伟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