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最爱看的要数土耳其人,他们把中文歌词翻译成了土耳其语后,先是在TikTok、YouTube、X等平台,疯狂转发点赞,但仍觉得不过瘾,后来干脆直接在电视台上放,属于贴脸开大了。
相信不少粉丝已经看过了这段由印度神曲改编的搞笑段子了。
魔性的印度旋律,配上夸张的表情和讽刺的歌词,让这段视频不但在国内爆火,甚至还火到了国外,全球播放量以十亿计。
其中,最爱看的要数土耳其人,他们把中文歌词翻译成了土耳其语后,先是在TikTok、YouTube、X等平台,疯狂转发点赞,但仍觉得不过瘾,后来干脆直接在电视台上放,属于贴脸开大了。
搞笑的是印度人的反应,照理说,冤有头债有主,出了这种事儿,他们应该找视频的制作者算账才对,但印度人的脑回路很神奇,居然制裁起“转发”的土耳其人来。
据《南华早报》报道,印度民间和贸易组织开始大规模抵制土耳其商品,理由是土耳其在印巴冲突中“支持巴基斯坦”。
且不说,巴基斯坦的幕后大哥究竟是谁,单说“支持巴基斯坦”的国家,那多了去了,中东就有一大群,为什么印度不制裁他们,偏偏只制裁土耳其呢?
说白了就四个字:欺软怕硬。
首先,巴基斯坦的幕后大哥,印度人肯定是得罪不起的。
经过上轮空战后,即使印度人嘴巴上不承认,但精英阶层已意识到了双方巨大的差距,不是三代机打四代机这么简单,而是战斗体系的差距,巴基斯坦用歼10都能把他们打成这样,真要得罪了幕后大哥,对方出动主力战机,印度空军不就成历史名词了吗?
这是硬实力上的得罪不起。
再说经济上,印度的制造业高度依赖幕后大哥的供应链,举个例子,塔塔制造的电动汽车,用的电池90%要从幕后大哥处进口,纺织业用的高端布料更是高达95%。
可以说,印度从低端到高端的制造业,全要仰赖幕后大哥。这时,如果胆敢去抵制,甚至制裁幕后大哥,印度制造业不是自寻死路吗?
同样,中东那几个支持巴基斯坦的国家,印度人也得罪不起。
单一个阿联酋,就收纳了356万名印度劳工,每年寄回400多亿美元的外汇。印度人制裁他们,除非不想赚钱了。
再者,这几年,印度企业偷偷帮“大鹅”炼油,卖给欧洲,抢了不少中东国家的生意,这笔账人家还没跟你算呢!非要撕破脸皮,捅破这层窗户纸,老账新账一起算吗?印度人没这个胆子。
所以,思来想去,也只有“软柿子”土耳其可以拿出来开刀了。
首先,每年土耳其对印度出口额仅15亿,仅占印度总进口量的0.64%;其次,在土耳其务工的印度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制裁他们对印度的经济影响微乎其微。
于是,倒霉的土耳其便成了印度人的出气筒,用来彰显印度的“国家尊严”不容挑衅。
其实,我们也不用对印度人的欺软怕硬感到惊奇,历史上他们一直这么干,“欺软怕硬”四个字已经深深刻入他们的国民性格中了。
比如,中国游客去印度旅游,本着平等相待的想法,与当地人打交道,不会因为穷或种姓歧视对方,得到的回报是,被印度人坑,打车、买东西被宰算轻的,最奇葩的是遇到乞讨的小孩,如果给钱,他就会叫来更多小孩要钱,如果不给钱,他们就当面骂你,搞得像你欠他钱一样。
欧美游客可不惯着他们,作为老牌殖民者,他们很瞧不上印度文化,对印度人颐指气使,像呼唤仆人一样与他们沟通,结果印度人对他们尊重得不得了,笑脸相迎,免费请他们吃吃喝喝,最离谱的是有个印度人知道游客是英国来的后,竟然说:“请留下来,再殖民我们一次!”
对巴基斯坦、土耳其大呼小叫,彰显印度尊严,对英国人卑躬屈膝,请求二次殖民,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想起沈逸老师的一句话:对于这些被殖民过的地方,我们不要为他们考虑太多,直接打一顿就好了,他们会自己想通的,没想通的人已经淘汰了。
这个论断用在印度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战机掉下来后,他们不已经试着学会尊重我们了吗?
来源:帅真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