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亲密关系离世?——基于安宁疗护视角的生死智慧 | 安宁疗护专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7:51 2

摘要:李女士的妈妈因为乳腺癌晚期全身多发骨转移。清晨,李女士上班路上接到电话,“妈妈上厕所不小心摔倒,全身四处多发骨折”,找到我的时候李女士全程自责伤心欲绝。

路桂军

李女士的妈妈因为乳腺癌晚期全身多发骨转移。清晨,李女士上班路上接到电话,“妈妈上厕所不小心摔倒,全身四处多发骨折”,找到我的时候李女士全程自责伤心欲绝。李女士说:“妈妈都到这个时候了我还上的什么班?为什么上厕所我没在她身边?我口口声声说爱妈妈,可我做的是什么呀!妈妈原本就没有多长时间了……我真是无法原谅自己。”

我问她:“你回到家妈妈怎么说的?”

李女士说:“妈妈说:‘都是我不小心,又给你添麻烦了,妈妈不疼。’”“可妈妈越是这么说,我越自责,我无法接受妈妈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更痛心仅剩的时间还在骨折痛苦中度过…… ”

作为从业安宁疗护三十年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我见证过无数家庭在生死临界点的悲欢离合;其实与亲人共同正视死亡,这并非对亲情和生命的背叛,而是对生命周期的尊重。在有限时光里,请放下纠结坦诚对话,用温暖替代遗憾;当离别时刻真正来临,请允许自己流泪,但不必自责悲伤——所有情绪都是对爱的诚实回应。生死话题沟通不是冰冷的理论说教,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温柔触摸,是在至暗时刻点燃的人性之光。生命的来去如同四季轮转,当我们在爱的土壤里播下坦然与接纳,终将收获超越生死的力量。面对亲密关系的永别,我们需要建立包含医学支持、心理重建、社会关怀的立体化应对体系。

理解死亡的自然属性

我曾经见过一位女性白领,在父亲生命垂危弥留之际,要求我们输入高级别营养液,她说:“我爸爸现在不能吃饭,这就是他的口粮;我怎么能让我爸爸饿着,我要给他输最好的营养液。”但是此刻,她的父亲已经多脏器衰竭,处在离世的边缘,各种营养液会加重他的心肺负担,让他更加痛苦。这种对死亡的抗拒,折射出整个社会对生命规律认知的集体焦虑。死亡作为生命周期的必然环节,本应如春华秋实般自然。现代医学技术创造的“生命奇迹”,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们对生命终局的认知。当ICU的呼吸机取代了临终者的自主呼吸,当化疗药物摧毁着最后的生活质量,或许我们打着“不放弃”的旗号实施的关心,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软暴力”!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建议患者在感性世界里梳理好情绪,关心亲人此刻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帮助患者表达治疗意愿和未完心愿,促成最终生命的圆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终”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庄子在妻子离世时“鼓盆而歌”的超然,蕴含着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当代安宁疗护倡导的“自然死”概念,正是这种智慧的现代传承。当医疗团队与家属共同确认治疗无效时,适时转为安宁照护,让生命在尊严中谢幕,这需要突破传统孝道伦理的桎梏。安宁病房里曾经有位胃癌晚期患者在意识清醒时告诉亲属:“延年益寿对现在的我没有意义,不要切开我的气管,我想不痛苦地离开。”这份生命嘱托,成为了家属做出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也减轻了亲人的道德压力。

哀伤辅导的专业介入

丧亲之痛如同在心脏上戳了个洞,但哀伤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爱的延续。现代哀伤辅导理论突破了“阶段论”的局限,强调个体差异化的哀伤表达,常规疏导不再说,“放下吧、走出来吧……”更多的会说,“要给哀伤找一个去处。”有位母亲在儿子车祸离世三年后,仍然每天整理他的房间,想儿子时就去孩子房间坐一会儿,这种“持续联结”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异常,实则是个体独特的疗愈方式。

我们在实践中采用“双程模型”,既允许哀伤的自然流动,也促进生命意义的重新建构。通过制作记忆盒子、编写生命故事书等,帮助丧亲者将无形的哀思转化为具象的纪念。有位妻子将丈夫生前的棉衣做成抱枕放在床上,她说:“劳碌了一天回到家,感觉他从未离开。”特殊群体的哀伤需要特别关注。失独父母往往承受着“双重死亡”——孩子的离去和家族传承的中断。我们通过互助小组搭建同路人支持网络,为他们提供精神寄托。我一位高知好友自己有一片山林,他把每一株树标记上“树龄”,供失去孩子的父母挂牌认领,平素林区有专人负责照护,随时欢迎父母回来看望。“我们不要求他们坚强,而是希望他们学会与悲伤共生。”这种扶持、陪伴与共生承载了个体家庭哀伤,起到了很好的治愈作用。

生命教育的终极叩问

敦煌莫高窟的“九色鹿经变”壁画,讲述着因果轮回的生命寓言。这种古老智慧提醒我们: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命形态的转换。当代生死学所倡导的是“向死而生”理念。有位晚期患者在生命回顾时说:“我原以为死亡是黑暗的,现在明白它只是幕间休息。”哀伤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生者完成意义世界的重建。通过遗物整理、未尽事宜完成等仪式,丧亲者能重新锚定生命坐标。有位女儿继承母亲遗愿,在山区捐建图书室,她说:“妈妈的生命在这些孩子的读书声中得到了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本质上是通过符号系统建构的“不朽工程”。清明时节的细雨、中元夜河的河灯,都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通道。现代纪念仪式可以更具个性化,有青年才俊患病后自知时日无多,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天文台买了一颗“小行星命名权”,希望妻儿想他时可以仰望星河。死亡教育本质上是爱的教育,当我们学会以尊严的方式告别,用温暖的态度铭记,死亡就失去了令人恐惧的狰狞面目。直面生死构建包含:预立医疗计划、安宁疗护服务、专业哀伤辅导、社会支持网络的全周期关怀体系,不仅是对个体的救赎,更是文明进步的标志。让每个生命谢幕时都能被温柔以待,让每次离别都成为爱的见证,这或许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

编辑 | 任嘉霖

责任编辑 | 郑梦莹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9期第9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副主任:刘红霞

投稿邮箱:daobao@cmaph.org

官方网站:http://zhyxxxdb.yiigle.com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