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不养生,疾病找上门”,小满已过,牢记6吃3不吃健康度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6:1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小满不养生,疾病找上门”,这句老话最近被反复提起,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表面。

不少人觉得小满这个节气没什么特别,无非就是天气热了、雨多了、蚊虫出来了,吃点清淡的、少动多休就行了。

这种想法不仅太简单,而且可能是错误的。小满之后,气候和身体之间的矛盾才刚刚开始。

看上去“只是热了一点”,其实身体内部的变化比外界要激烈得多。

大多数人对这个节点掉以轻心,结果就是,一整个夏天身体都在被慢慢拖垮。

现在的很多健康建议喜欢强调季节性食物和调理方法,比如“多吃绿豆、少吃烧烤、多喝水”。

这种做法没错,但太保守了,只能缓解眼前的不适。

真正有用的,是那些能改变体内运行逻辑的策略,而不是单靠食物调理。

人体并不是一台稳定的机器,它更像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系统。

每到一个节气,系统架构会变,内部的供能方式、免疫反应、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水平,都会有一轮重建。

小满这时候,正是这一轮重建的起点。错过了调整,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后面越修越歪。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是人的情绪。小满之后,不少人开始莫名烦躁,失眠,白天困倦,晚上清醒。

这些表面看像是天气的问题,实际上是血清素的分泌出了问题。

气温上升后,褪黑素减少,睡眠节律紊乱,情绪也随之崩坏。更严重的是,体温调节中枢会被拉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这时候如果还喝咖啡、熬夜、吃辛辣,几天之内就能让身体系统进入失衡状态。

长期这样下去,高血压、焦虑、肠胃炎症、过敏性皮炎就轮番找上门来。

常见的说法是,“热了多喝水就好”。但水喝得多,电解质流失也快。

尤其是钠和钾的比例,一旦被打破,不仅不会解暑,反而容易头晕、心悸、甚至晕厥。

有研究显示,在28摄氏度以上的室外活动30分钟以上,人体钠离子下降幅度超过15%,是安静状态下的3倍。

换句话说,小满之后,人的体内矿物质状态进入了高波动区。

如果此时再一味“清淡饮食”,连基本的钠钾补充都做不到,身体调节就靠自己硬撑。

那些感觉“夏天特别累”的人,多半问题出在这里。更微妙的变化,是肠道菌群的转型期。

热天到来,饮食结构变轻,肉少菜多、糖分增加、冷饮频繁。很多人觉得这是养生,结果是肠道菌群失衡。

因为高温会导致有益菌减少,而偏爱的凉食则让肠蠕动减缓。

最新一项2023年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的研究指出,气温升高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比饮食本身的变化还要大。

在40个样本人群中,夏季高温时期双歧杆菌减少了约28%,而梭菌属则异常繁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免疫反应、胰岛素敏感性,甚至与脂肪的储存模式有关。

所以小满之后忽然变胖,可能不是吃多了,而是菌群决定了热量储存的方式。饮食层面的说法也要小心。一些看似“健康”的推荐,其实根本就不适合大多数人。

比如很多健康类节目强调“夏天多吃苦味”。但苦味类食物,比如苦瓜、莲子心,确实能降火,却不适合阳虚体质的人。

小满后,气温升高,体表血管扩张,阳气泄露严重。

阳虚者吃太多苦,等于火上浇油,结果是心悸、腹泻、疲乏、注意力下降。

这类误区在网络上传播广,反倒把一些原本调养得不错的人带偏。

还有个大家很少提的问题,就是小满之后,室内外温差变大,空调使用频繁,直接冲击的是循环系统。

一个普遍现象是,夏季高血压的发作率,比春秋高出27%。

这不是个偶然数字。空调环境下的冷空气会导致血管收缩,尤其对原本血管弹性差的人影响更大。

研究发现,在28岁以上的人群中,空调温度低于22摄氏度的办公环境里,高血压突发的风险提高了43%。

这时候,不调整室内温度、不注意饮食盐分摄入、不动,就等着血压慢慢爬升。

讲到运动,很多人也踩了坑。天气热了,运动强度下降,但饮食依然丰盛,代谢跟不上,脂肪储存加速。

而最致命的是,热天运动后的恢复时间被忽略。

汗液大量流失,肌肉电解质无法及时补充,肌肉细胞受损却得不到修复,结果就是越练越累,越练越胖。

还有些人靠跑步出汗减重,身体表面确实瘦了,但内部脂肪组织反而更顽固。

2022年一项涵盖近5000人的横断面研究表明,在湿热气候下进行4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对内脏脂肪的消耗效果,仅为常温环境下的53%。

也就是说,热天锻炼,没那么高效,反而容易透支身体资源。

看似小事,其实都藏着大问题。小满之后身体的“节奏”是被打乱的,需要人为地介入,重新设定。

可很多人用的仍然是春季养生的老方法,这就像开车上高速,油门踩到底,导航却还是市区路线。

慢慢地就会出现偏航、系统过热、零件松动等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到了小满和芒种之间,医院的急诊科、心内科和皮肤科会明显忙碌起来。

有意思的是,夏季出汗多,却是体液最容易“失控”的季节。

因为出汗是身体的“逃生”机制,是无序的代谢方式,而不是平衡的释放通道。

想用出汗来排毒,那是误区。真正的调节,是靠肝肾系统的代谢,而不是靠皮肤。

盲目出汗,只会让体液构成比例失衡,免疫力下降。

中医说“夏日阳盛于外,阴伏于内”,其实也是在说,夏天的身体是表面强盛,内部虚空,不能靠表象来判断状态。

回头看,每年小满过后,最容易出问题的人,往往不是体弱的,而是那些身体看起来最健康、生活节奏最紧张的中青年群体。

强者反而脆弱,因为他们长期压榨身体,忽略恢复周期,一旦节气变化没调好,崩溃得最快。

真正的健康,不是多吃几样所谓的“时令好物”,也不是做几个拉伸动作,而是懂得跟自己的身体重新同步,跟得上季节节奏的人,才不会被夏天吞没。

问题来了:为什么气候变化导致的肠道菌群波动,会对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

这是因为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脑-肠轴”,是一条双向传导的神经和激素通路。

肠道菌群状态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尤其是血清素和多巴胺。90%以上的血清素是在肠道内合成的。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血清素分泌下降,会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同时,有害菌增加也会促发炎症反应,进入血液后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行为和情绪的异常。

也就是说,哪怕气温变化的是外部,最终被影响的却可能是人的情绪系统,整个人的稳定状态。

科学研究已经开始证明,季节性情绪障碍背后,肠道菌群比日照时间更重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潘杰,刘来浩,牟建伟.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04):337-365.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