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再次爆发,可能不发烧!提醒:出现4个症状,病毒或已来敲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16:16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爸这几天一直说头重嗓子干,但又没发烧,我们家人都觉得应该不是流感,可是我总不放心,万一是漏诊呢?”

王女士站在药房外边说完这话,翻着她父亲的体温记录,眼神里明显带着些疑问。

她三十多岁,着装得体,说话克制,是那种对健康问题有自我判断但又不敢完全确定的人。

她的顾虑并不多余,如今的流感症状早就不再是过去那种典型高热、咳嗽、寒战一条线的模式。

很多人对流感的理解还停留在“发烧+咳嗽”的阶段,但在新的流行株频繁变异后,症状表现已经高度分化。

尤其在疫苗接种覆盖率提升、人口免疫结构发生改变之后,众多感染者即便体内病毒处于活跃状态,亦不会呈现出传统的发热反应。

这不是说明病情轻,而是免疫系统反应模式变了。人体不发烧,不代表没有病变反应,也不代表感染风险小。

关键是能不能识别早期、非典型信号,及时隔离与处理,避免传染和加重。

第一种不发烧但应警惕的信号,是剧烈乏力感突然出现

这不是因为没睡好或情绪不好,而是身体在短时间内进入高代谢状态,开始调动能量应对病毒复制压力。

流感病毒进入体内后,会大量占用宿主细胞线粒体功能,同时诱导细胞因子释放,造成系统性能量调配混乱。

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发布的一份临床数据表明,有23%的流感感染者在感染初期唯一明显症状就是“浑身提不起劲”,没有咳嗽也没有发烧。

但这些人中将近一半在48小时内病毒载量迅速上升,具有高度传播性。

这种乏力感常常伴随轻微头沉、四肢发酸、站立耐力下降,并且无法通过短时休息缓解。

很多人误以为是“最近太累了”,但其实是病毒已激活免疫系统。

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热反应被抑制得更明显,而乏力成了唯一可感的表现。如果这个阶段不自我管理,后续并发症风险会放大。

第二个早期临床表现特征为反复性的咽喉部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顽固性异物存留感与发作性黏膜干燥瘙痒。

不是疼痛,也不是咳嗽,就是那种嗓子发干、像是卡了一点灰的感觉。很多人把它当作空气不好、喝水少,但其实这可能是上呼吸道粘膜已经被病毒攻击。

流感病毒主要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破坏黏液分泌功能,进而引发局部干燥、轻微炎症。

这种症状尤其容易出现在空调房长时间工作者身上,因为呼吸道屏障本就脆弱,更容易在病毒刺激下表现出局部过敏反应。

一项美国CDC发布的研究指出,2023年冬季流感季节中,超过21%的轻症感染者在确诊前只表现为“轻咽部不适”,没有任何发烧和鼻塞表现。

而这类人群的传播路径最隐蔽,因为不咳嗽、不发烧,常被误以为“没事”。

第三种症状是胃肠道反应无明显原因地出现。比如平时饮食正常的人突然食欲下降、恶心、腹胀或轻度腹泻,往往会被归因为吃坏了或胃肠功能差。

实际上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H3N2变异株,具有较强的肠道亲和力。病毒在进入系统性循环后可以通过肠道上皮细胞复制,引发局部粘膜水肿和吸收障碍。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和儿童中尤其常见。香港大学医学部的一项病毒追踪研究指出,2022年流感感染中有16%的患者首发症状是胃肠道表现。

无发热、无咳嗽,但通过PCR检测确诊为流感病毒阳性。这类感染者的病情判断常常被延误,往往直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或者继发感染之时才会得到重视。

这种肠道型流感的传播方式也有特点,它可以通过口-手-口的非呼吸道途径传播,尤其在家庭内部、养老机构、学校等封闭环境中扩散速度快。

一旦出现家庭成员多人腹泻、乏力、无发热的情况,不能简单归结为“吃坏了”,很可能已经是小范围流感传播。

第四类需要重视的是眼部干涩、畏光、眼球酸胀等神经相关症状。

这种表现很多人以为是用眼疲劳或风大,其实它反映的是病毒入侵中枢系统的早期信号。

流感病毒虽然主要攻击呼吸道,但在高复制阶段也可以影响视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产生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

澳大利亚传染病监测中心曾在一项基于8万人的流感季样本分析中指出,非典型流感患者中有6.5%以眼干、视觉模糊、反应迟钝为首发症状。

尤其是伴随头皮发紧、面部微麻的人群。即使体温正常,这种症状出现也要考虑病毒激活下的神经炎症反应。

这些“非典型”症状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们打破了过去对流感的固定印象。没有高烧,没有剧咳,没有肌肉剧痛,就让人忽略了警惕性。

而这种低警觉恰恰是病毒传播的最好通道。尤其在人口密集场所、体弱人群中,如果不能早识别、早防护,传染速度比传统流感期更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新的问题就冒出来了:如果不发烧、不咳嗽也可能是流感,那有没有一种可靠、不依赖典型症状的方法,能早期发现病毒已经进入身体?

有一种方式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那就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外周白细胞分类联合检测。

高敏CRP在病毒侵入后12小时内即可升高,哪怕体温不高,也能反映出免疫系统是否已被激活。

白细胞分类可用于判别是病毒性反应还是细菌性过程。如果hs-CRP升高,但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降,中性粒细胞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是病毒启动期。

这个检测组合比单纯体温或快筛更早反应感染进程,适合在症状不典型、传播风险高的场景中使用,比如养老院、托幼机构、慢病病人管理系统中。

比起等病情恶化或接触者增加才处理,这种前置性检测更能控制流感传播链的起点。

谁能识别这些“先于发烧”的变化,谁就能在病毒还没扩散前,把感染链切断。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场真正的保护。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韩焱,吕秋月,纪颖,等.2015—2018年大连市流感监测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特征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25,41(03):209-214.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