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写万言书,为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他的结局怎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15:23 2

摘要:1932年春,一封万言书改变了中国命运,杨永泰提笔写下"攘外必先安内"六个字时,绝不会想到这个策略会将自己送上绝路。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1932年春,一封万言书改变了中国命运,杨永泰提笔写下"攘外必先安内"六个字时,绝不会想到这个策略会将自己送上绝路

四年后,汉口码头的一声枪响,终结了这位"毒诸葛"的生命,一个策略,两种命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谋与较量?

杨永泰生于1880年,广东茂名人,光绪二十九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当编修,满清覆灭时,这个书生面临选择:是守着旧朝的荣光等死,还是投靠新的主子求生?

杨永泰选择了后者。

1912年,他加入国民党,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平常,在后来却决定了无数人的生死。一个前朝翰林的政治嗅觉,比那些满嘴革命的年轻人要敏锐得多

1926年北伐开始,杨永泰跟随蒋介石南征北战,别人看到的是刀光剑影,他看到的是权力分配,桂系李宗仁要地盘,冯玉祥要钱粮,阎锡山要面子。每个军阀都有弱点,杨永泰把这些弱点记在心里。

蒋介石很快发现了这个谋士的价值,杨永泰不会带兵打仗,可他知道怎么让敌人不战而降

1930年中原大战,杨永泰献计分化冯玉祥部,他派人携带巨款收买冯军将领,承诺高官厚禄,战场上打不赢的仗,在谈判桌上赢了,冯玉祥败退,杨永泰因功升任国民政府委员。

同僚开始叫他"毒诸葛",这个称号既是赞美,也是恐惧,能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同样能把朋友推向深渊。

1931年,江西苏区日益壮大,蒋介石连续三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每次失败,蒋介石的脸色就阴沉一分。

杨永泰在一旁冷眼观察,他发现问题所在:军事行动缺乏政治配合,单纯的武力镇压激发了更强的反抗

红军不是桂系,不是冯玉祥,那些军阀为了利益打仗,红军为了信仰而战,对付军阀可以用金钱收买,对付红军需要更狠毒的手段。

杨永泰开始琢磨一个更大的计划。

1932年2月,第四次"围剿"准备启动,蒋介石召集幕僚商讨对策,会议从晚上八点开到凌晨两点,所有人都在讨论兵力部署,只有杨永泰一言不发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单独留下杨永泰。

"你有什么想法?"蒋介石点燃一支烟,烟雾模糊了他的表情。

杨永泰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问了一个问题:"委员长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谁?"

蒋介石愣了一下:"自然是共产党。"

"那日本人呢?"

蒋介石的脸色瞬间变了,这个问题触及了他内心最深的矛盾,九一八事变刚过去几个月,东北已经沦陷,舆论要求抗日,民众情绪激愤。

杨永泰继续说:"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叛乱四起,先打哪个,后打哪个,这关系到党国生死存亡。"

杨永泰回到住所,连夜翻阅史书,他要为自己的策略找到历史依据,让蒋介石无法反驳。

《宋史》中,赵普的奏折给了他灵感:"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这句话原本是赵普劝说宋太祖先稳定内政,再对付契丹的建议,杨永泰决定借古讽今,将"安内"重新定义为消灭共产党。

他明白,蒋介石需要的不是军事建议,而是政治正当性,一个来自宋朝宰相的策略,比谋士的个人见解更有说服力

杨永泰写了三天三夜,这份万言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形势。杨永泰写道:"共产党乃心腹之患,日本乃皮肤之疾,心腹不除,皮肤何益?"

第二部分,引用典故。他大段引用赵普的话,论证"攘外必先安内"的历史合理性。

第三部分,提出策略。杨永泰创造性地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军事围剿只能治标,政治瓦解才能治本。

第四部分,具体措施。经济封锁、分化民众、收买叛徒、宣传攻势,四管齐下。

第五部分,预期效果。消灭共产党后,全国统一,再举国抗日,必能驱逐倭寇。

杨永泰将万言书呈给蒋介石时,正是春雨绵绵的三月,蒋介石读了一遍,又读了一遍,脸上的表情从疑虑变成赞赏。

"写得好!"蒋介石放下文件,"这正是我想要的策略。"

当天下午,蒋介石就任命杨永泰为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一夜之间,这个前翰林从幕僚变成了决策核心

消息传出,国民党内部哗然,主战派愤怒,亲日派欢呼,观望派沉默,一个策略,撕裂了整个党。

1933年9月,第五次"围剿"正式开始,这次不同以往,杨永泰全程参与指挥,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贯彻到底

军事方面,采用"步步为营"战术,不求速胜,但求稳扎稳打,每占领一个村庄,立即修筑碉堡,切断红军与民众的联系。

政治方面,手段更加阴狠,第一步,断绝经济来源,禁止一切物资进入苏区,连盐巴都不允许。第二步,分化民众支持,对投降者给予优待,对顽抗者严厉镇压。第三步,收买内部叛徒,重金悬赏红军干部,鼓励告密。

杨永泰的策略很快显现威力,红军开始出现粮食短缺,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

更致命的是内部分化,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投降者日益增多,杨永泰亲自审讯每一个俘虏,获取情报,再用这些情报去策反更多的人。

蒋介石对杨永泰的能力愈发赞赏,1934年初,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第五次"围剿"宣告成功

杨永泰因功升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成为蒋介石身边的核心幕僚,同僚们既羡慕又恐惧这个"毒诸葛"。

长征开始后,全国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学生游行,民众请愿,各界人士纷纷要求政府抗日

杨永泰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他的"安内"策略虽然在军事上成功了,在政治上却陷入了被动。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日军步步紧逼,民众的怒火开始指向国民政府,指向"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也指向了杨永泰本人。

面对压力,杨永泰选择继续前进,他相信只要彻底消灭共产党,抗日就会水到渠成

1935年下半年,杨永泰策划"四川统一"行动,成功压制了刘湘等地方势力,蒋介石对他的依赖达到了顶峰。

同僚们开始叫他"蒋委员长的文胆",在国民政府内部,除了蒋介石,杨永泰的话最有分

权力的巅峰往往也是危险的开始,杨永泰没有意识到,民众的怒火正在积聚,而他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

1936年初,几个热血青年在上海秘密聚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仇人:杨永泰

这些青年来自不同的抗日团体,有学生,有商人,有记者,他们成立了"中华青年抗日锄奸团",目标只有一个:刺杀卖国贼

杨永泰的名字出现在暗杀名单的第一位,理由很简单:正是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让日本人在华北为所欲为。

暗杀计划制定了三个月,杨永泰行踪不定,保镖众多,下手机会很少。

组织者王亚樵是个老牌暗杀专家,他研究杨永泰的作息规律,发现每月必有一次从南京到汉口的行程

汉口码头人流密集,便于隐蔽和撤退,王亚樵决定在这里动手。

刺客选定华克之,一个24岁的青年,他的父亲在九一八事变中被日军杀害,对杨永泰恨之入骨

1936年5月6日,这天上午,杨永泰乘船抵达汉口,他刚走下舷梯,华克之就从人群中冲了出来。

"杨永泰,还我河山!"华克之大喊一声,连开三枪。

第一枪击中杨永泰胸部,第二枪击中腹部,第三枪偏离了目标

杨永泰倒在血泊中,挣扎着说出最后一句话:"我是为了党国......"

话没说完,人就死了,这个策划"攘外必先安内"的谋士,最终死在自己策略激起的民愤之下。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正在开会,秘书进来报告时,蒋介石手中的茶杯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什么?杨永泰死了?"蒋介石不敢相信。

确认消息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永泰之死,犹如曹操失郭嘉,痛何如之。"

杨永泰的死亡,标志着"攘外必先安内"策略的破产,民心已失,众叛亲离,这个策略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杨永泰死后半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正式终结

一个谋士的死亡,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杨永泰用生命为自己的策略画上了句号,这个句号却是血红色的。

来源:百年战争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