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清华大学有多少间教室吗?你知道清华大学的粉笔盒有什么特别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清华园守护者”李广庆可谓是了如指掌他牵头设计的粉笔盒借鉴了台球杆架的特点每支粉笔都有独立插槽不易折断、拿取方便他走遍清华每一间教室裤兜里随时揣着电工胶布为三尺讲台的洁净忙碌了三十
你知道清华大学有多少间教室吗?
你知道清华大学的粉笔盒
有什么特别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
“清华园守护者”李广庆
可谓是了如指掌
他牵头设计的粉笔盒
借鉴了台球杆架的特点
每支粉笔都有独立插槽
不易折断、拿取方便
他走遍清华每一间教室
裤兜里随时揣着电工胶布
为三尺讲台的洁净
忙碌了三十三载
李广庆检查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
1
给教室“体检”
查得不彻底,心里不踏实!
每天清晨七点半
李广庆已开始
他持续多年的固定行程——
提前半小时到岗“转楼”
从四教到六教,他逐一检查:
消防栓是否完好
投影仪镜头是否积灰
桌椅螺丝是否松动
这些旁人眼中的小事
在他这里都是
需要“望闻问切”的大事
“这就像给教室‘体检’
查得不彻底
心里不踏实”
他的裤兜里常年装着
电工胶布和螺丝刀
方便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课间,他的电话响起:
“李老师
六教的投影仪黑屏了!”
李广庆迅速赶到现场
协调技术组远程处理
设备恢复后
他在随身笔记本上记下:
“教室线路最好再检修一遍”
作为教学楼的“总调度”
李广庆电脑里存满
密密麻麻的维修档案
记录着维修状况
这不仅是李广庆的工作日志
更是清华园教学楼的成长日志
工作中的李广庆
2
让教学楼“换新衣”
让师生的需求真正落地
2018年初春
清华大学启动
教室综合维修与条件改善工程
当时李广庆正在老四教的走廊里
弯腰检查一处墙皮剥落
这座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教学楼
承载了无数学子的青春
却也积攒了太多“岁月病”
墙面开裂、电路老化、设施陈旧
……
改造前的四教大厅
“要抓住这个契机
让教学楼换件新衣
让师生的需求真正落地”
怎样才能让“老楼新生”
是摆在李广庆面前的一道难题
改造工程如同给老楼做"心脏搭桥"
因为老楼结构限制多
几乎每一项改造
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棘手的,是加电梯”
李广庆坦言
当时的清华教学楼鲜少配有电梯
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
李广庆一边同设计方、施工方反复协商
一边密切盯控现场节奏
最终将“外挂无障碍电梯”
成功“嫁接”进楼体侧翼
走在改造一新的五教里的李广庆
“对我来说安装电梯是第一次
没有经验可参考
但师生的方便不能等”
除此之外
四教还有很多的新尝试:
换上可调节桌椅和电动窗
首创应用空气质量监测仪与
新风系统在教室空间实现联动
配备双屏教学系统和授课一键录播
处处闪现“黑科技”
2019年秋季学期
改造后的四教惊艳亮相
成为清华“网红教学楼”
随后六年间
李广庆陆续参与了建馆报告厅
东阶、西阶、明理楼等教学楼
37项维修改造工作
见证一栋栋老楼悄然“新生”
完成改造后的“网红四教”
3
新添的粉笔盒
让老教授们眼前一亮
除了上述改头换面的大工程
李广庆团队还坚持
环境改善不只在“大动作”
更藏于细微之处
他带领团队新添的粉笔盒
让老教授们眼前一亮——
借鉴台球杆架设计
让每支粉笔都有独立插槽
拿取方便且不易折断
对于不少师生反映的教室
插座少、充电不便
李广庆记在心里
推动在新课桌上加装电源接口
几乎做到“每座皆有插座”
此外,教室还配有
文具、应急药品
雨伞、充电器等借用服务
这些“润物细无声”的举措
丰富了教室功能
也饱含人文关怀
李广庆和教管科的同事查看教室情况
4
进了清华园
就要有清华人的样子
回首清华教室的变迁
李广庆认为自己也经历了
从“门外汉”到
“清华后勤人”的转变
17岁时,李广庆就来到清华工作
1992年入职电话科
2000年转岗教室管理……
30多年过去
李广庆依旧记得
刚来清华时的自豪感
“是清华后勤培养了我”
李广庆和同事们在一起工作
“进了清华园
就要有清华人的样子”
这是李广庆在电话科穿电缆修电话时
师傅对他说的话
“你得一直想办法跟上趟去
要不断学”
师傅的话被李广庆听了进去
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依旧坚持学习、提升自我
不仅将自己的学历提升至本科水平
还拿下了物业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从学徒变成师傅
李广庆也开始带团队
他经常从自己走过的路出发
为年轻同事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发展
同事们都愿意
“听听李哥怎么说”
“第一个就是知识和技能很重要
咱不能被时代落下”
在李广庆的带动下
团队中10余人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
“第二就是后勤专业化
希望大家做到一专多能”
他身体力行地鼓励年轻同事们
掌握电路维修技能
熟练使用新媒体设备
加强沟通协调能力
提升各类解决问题的技能
“不经历多个岗位的锻炼
我也走不到今天”
2024年,李广庆获评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服务保障人员”
2022年,李广庆获得校园后勤服务标兵
清华园中的一草一木
李广庆都无比熟悉
一砖一瓦
也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不论怎么变,作为后勤人
我们为师生服务的心
一直没有变”
当暮色漫过清华园
熟悉的身影
照例在教学楼间缓缓穿行
那些楼宇间的故事
粉笔中的温度
将随着一代代学子的脚步
沉淀成无声的育人诗篇
这其中的点点滴滴
少不了像李广庆
这样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致敬李广庆
也致敬所有劳动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各界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