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哪去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05:28 1

摘要: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几次遗失几次找回。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溥仪还说紫禁城里保存着传国玉玺。实际上,经过很多考古学家分析,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早就丢了。那么,这个令所有人惦记的传国玉玺,到底去哪了呢?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几次遗失几次找回。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溥仪还说紫禁城里保存着传国玉玺。实际上,经过很多考古学家分析,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早就丢了。那么,这个令所有人惦记的传国玉玺,到底去哪了呢?

要搞清楚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得先了解它的形制。民间传说,秦始皇灭赵国后得到和氏璧,用其雕琢成传国玉玺。但遍察史料并无此记载,且和氏璧作为玉璧,难以雕成正方体玉玺。宋朝百科全书《册府元龟》、唐朝史籍《正义》均记载,传国玉玺材质为蓝田玉,产自陕西西安蓝田山,此说法较为靠谱。

秦始皇制成传国玉玺后随身携带。秦朝灭亡时,子婴亲手将其交给刘邦。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向姑姑太后王政君索要玉玺,王太后怒摔玉玺,崩其一角,后以黄金补上。不久王莽被刘秀打败,禁卫军校尉偷得玉玺,连夜交给绿林军首领更始帝刘玄。之后赤眉军打败绿林军夺玺,刘秀又剿灭赤眉军,最终获玺。

东汉末年,董卓焚烧洛阳,挟汉献帝逃往长安,孙坚捡到传国玉玺,此时其形制才有明确记载。孙坚是东吴奠基人,《三国志·吴书》载:“汉传国玺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即缺失部分在上方,玺上刻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文字是辨别真伪的关键。

孙坚得玺后,被袁术抢走。袁术称帝,曹操灭袁术后,玉玺重归汉献帝。曹丕篡位,在玉玺背面刻“大魏受汉传国玺”七字。司马炎篡魏建晋,玉玺归西晋。司马炎死后,八王之乱爆发,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前赵率先攻下洛阳,后赵灭前赵,石勒在玉玺上加刻“天命石氏”四字,此为较可靠的记载。

此后,后赵大将冉闵反叛,玉玺去向出现分歧。各政权均声称获玺,东晋称冉闵为求援,派人送玺给司马睿,但东晋大臣孙盛、徐广所著书中,玺文变为“昊天之命,皇帝寿昌”,故多数人认为此玺为赝品。该赝品在东晋和南朝代代相传,后落入隋文帝杨坚手中。隋炀帝被杀后,赝品失传,传说萧皇后携玺先后被窦建德、东突厥俘获,李靖灭东突厥后,萧皇后献玺给李世民。但一女子辗转多地仍保玺未失,可信度低,李世民所得应为赝品,唐朝对此玺并不重视。

唐朝灭亡后,赝品被后梁所得,后梁亡后传于后唐。后唐灭亡时,李从科携赝品自焚,赝品亦消失。

然而,传国玉玺对皇帝诱惑极大,后世不断出现“赝品”。宋哲宗时,农夫明断义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朝廷,13位大学士考证后认定为秦始皇所制,此为第三次出现的赝品。金国灭北宋后,玺不知所踪。元朝灭南宋后,有人在菜市场叫卖“玉玺”,经鉴定为“正品”,该赝品在元廷流传。朱元璋灭元后,赝品再次消失,传说被元顺帝带到漠北。

满清时期,皇太极灭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刻“皇帝之玺”。清初紫禁城藏玺39方,其中一方即皇太极所得“传国玉玺”。乾隆帝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仍以假当真充数,未深究。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后不知所踪。

自清末传国玉玺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后,关于它的传说与猜测仍在不断延续。民国时期,各路军阀割据混战,不少野心家都曾暗中搜寻传国玉玺,妄图借此昭示“天命所归”,为自己的统治披上正统外衣。一些民间寻宝者受高额悬赏吸引,也纷纷踏上寻找之路,他们穿梭于西北荒野、前朝遗址,甚至深入神秘的古寺地宫,但始终未能找到任何确凿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尘封千年的历史遗迹重见天日。虽然考古学家在诸多重大考古发现中并未寻得传国玉玺的踪迹,但相关研究从未停止。有学者从历史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提出传国玉玺或许在战乱中被熔铸成其他器物。毕竟在动荡年代,珍贵的玉石、金属往往会被重新利用以换取物资,玉玺即便象征皇权,在饥寒交迫与生死存亡面前,也可能难逃被损毁改制的命运。

也有观点认为,传国玉玺可能沉睡于黄河、长江等水域之下。历史上战乱频繁,仓皇逃命的帝王将相或逃亡贵族,极有可能为避免玉玺落入敌手,选择将其抛入水流湍急之处。以黄河为例,它流经中原地区,而中原又是古代王朝的核心地带,无数朝代更迭、政权交替的故事在此上演,因此黄河河床之下或许埋藏着解开传国玉玺失踪之谜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进步,考古人员已对部分水域开展探测工作,尽管尚未有突破性发现,但这一探索方向仍为揭开谜团保留着希望。

在当代,传国玉玺早已超越了其物质属性,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独特符号。它承载着古人对皇权正统的尊崇、对天命所归的信仰,以及对玉石雕琢工艺的极致追求。即便实物难寻,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愈发凸显。博物馆中收藏的各类古代玉玺、印玺,虽非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却同样展现了中国古代玺印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研究这些文物,后人得以窥见古代政治制度、礼仪规范以及艺术审美。

如今,人们对传国玉玺的追寻,更多是出于对历史真相的好奇与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或许在未来某一天,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传国玉玺能重现人间,为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又或许它将永远成为历史谜团,但这丝毫无损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它的故事将继续在史籍记载、民间传说与学术讨论中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探索历史、传承文明而不懈努力。

来源:沧浪之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