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宁可在家打麻将,也别总做这3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5:0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5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个夏天,热得连树都不想站直。可就在这样的天气里,仍有不少糖尿病患者顶着烈日跑步、赶集、晒太阳,仿佛觉得出点汗就能把血糖蒸发掉。说得再直白点,你不是在锻炼,是在“烹饪”自己。

糖尿病本就是个“怕热”的病。高温季节,患者体内代谢更快,胰岛素更容易失控,稍不留神,低血糖、高血糖、酮症酸中毒都可能找上门来。那到底什么事不能做?为啥医生宁可你窝家里打麻将也不让你出门?你可能还真想不到这三件事有多“危险”。

先卖个关子:第一件事看起来很健康,第二件事很多人天天在做,第三件事,几乎没人意识到风险。那么,到底是哪三件事?咱们一条条说。

第一件事:高温时段户外锻炼。很多糖友觉得运动能降糖,越热出汗越多,降得越快。错!这是对糖尿病管理最大的误解之一。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运动确实重要,但强调的是“适度、规律、安全”。而不是“热到冒烟也要跑三公里”。

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水分、电解质流失严重。糖尿病患者本身神经感知能力下降,往往察觉不到脱水和中暑的早期信号。一旦出现低血糖、脱水或中暑,处理不及时,会迅速恶化为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解药很简单,别选错时间。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温和,运动风险也大大降低。白天高温时段,就踏踏实实在家里活动吧,哪怕原地踏步、做个广播操都比暴走安全。

第二件事:频繁进出空调房。你可能会问,吹空调也有问题?是的,特别是那种“忽冷忽热”的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微循环和血管弹性本就差,温度骤变会让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这不仅影响血压,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更别说空调房往往空气干燥,长时间待着容易引起口干、咽痛、皮肤瘙痒。对糖友来说,这些小问题可能是大麻烦。皮肤干裂容易感染,咽痛可能导致进食减少,影响血糖控制。正确做法是,空调温度别调太低,控制在26℃左右,并保持室内湿度,避免频繁进出冷热环境。

第三件事: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很多糖友夏天总觉得口渴,市面上饮料琳琅满目,哪怕是写着“无糖”“低糖”的,也常常让人误入陷阱。

事实上,很多所谓“无糖”饮料用了人工甜味剂,虽不升血糖,却可能扰乱胰岛素敏感性。部分研究指出,长期摄入某些甜味剂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甚至加重已有病情。

而果汁、运动饮料、茶饮等,看似健康,其实糖分惊人。一瓶500毫升的果汁,糖含量可达30克以上,相当于6块方糖。喝完再量血糖,保证你以为血糖仪坏了。最靠谱的饮品,还是白开水、淡茶或无添加苏打水。别拿饮料当水喝,尤其是在你已经有糖尿病的时候。

说到底,这三件事的共同点在于:看似健康、日常,实则有害无益。夏季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翻车”的季节之一,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变化快,血糖波动大。一旦加上环境因素刺激,风险指数直线上升。

那为啥医生反而鼓励你“在家打麻将”?当然不是鼓励你熬夜赌博,而是这个比喻背后藏着科学思考。麻将,代表的是室内、固定时长、适度脑力劳动的休闲方式。不晒太阳、不剧烈运动、不忽冷忽热,还能促进交流、缓解孤独,何乐而不为?

我们不是反对运动,也不是让你做“空调土豆”,而是提醒: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结果依旧可能是错的。糖尿病的管理靠的是“稳”,不是“猛”。哪怕你每天只是在家中做十分钟拉伸操,也比在炎阳下暴走来得安全有效。

很多人说自己“有经验”,能感觉到血糖的变化。但医学上早就证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感知能力会随着病程延长而减弱。你以为自己能控制,往往只是错觉。尤其在天气极端的情况下,“经验”往往不值一提。

再说句扎心的:你坚持锻炼的毅力我们理解,但如果方式不对,那不是养生,是硬扛。糖尿病不是靠毅力治的,是靠科学管理的。医生不是让你放弃生活,而是让你更理性地安排生活。

夏天很长,血糖很“娇”,你可以选择去拼命,也可以选择更聪明地活。与其在烈日下挑战极限,不如在家里坐下来,打一圈麻将,喝杯白水,顺便看看血糖。别把自己的身体当“试验田”,有些错误,试一次就可能付出代价。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温天气健康提示(2023)[EB/OL].

③.李建华, 王海峰. 高温环境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6): 421-425.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20108-00022.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