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认证的减肥指南,要点都帮你总结好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2:04 1

摘要:介绍疫苗接种、艾滋病咨询检测、结核病治疗、健康体检、卫生评价检测信息。传播传染病、慢性病、食品/营养/环境/职业/放射卫生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发布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知识、重大卫生惠民服务信息和工作动态。宣传健康生活常识,开展公众调查与反馈。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疾控 ,作者上海疾控

上海疾控.

介绍疫苗接种、艾滋病咨询检测、结核病治疗、健康体检、卫生评价检测信息。传播传染病、慢性病、食品/营养/环境/职业/放射卫生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发布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知识、重大卫生惠民服务信息和工作动态。宣传健康生活常识,开展公众调查与反馈。

在减肥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被各种快速瘦身的广告所诱惑——“21天狂甩28斤”、“5天暴瘦20斤”,仿佛一夜之间就能从“小胖”变成“闪电”。然而,真正的健康减肥并非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竞赛,电影《热辣滚烫》中贾玲的惊人蜕变,看得人热血沸腾,恨不得明天就瘦成一道闪电。但醒醒吧!减肥不是极限运动,身体也不是橡皮泥,想捏多快就多快。瘦得太急,可能掉的不是脂肪,而是健康。

1. 快速减肥会导致新陈代谢缓慢,体重反弹,甚至诱发溃疡性胃肠疾病。长期低热量饮食,会造成贫血、骨质疏松等不良后果。

2. 健康减重是每周减重0.5至1公斤,每月减重1至3公斤。

3. 保持合理膳食,健康科学进餐,规律作息,选择食药搭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

快速掉秤的危害不仅是容易反弹

新陈代谢缓慢

减肥太快会导致肌肉流失,也会导致调节新陈代谢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下降,从而减慢新陈代谢的速率。新陈代谢决定了每天能燃烧多少能量,新陈代谢慢意味着每天燃烧的能量较少,也更难减重、更易反弹。多项研究发现,通过减少热量摄入来快速减肥可能会使基础代谢降低约20%,并且这种降低在恢复正常饮食后依旧会持续很长时间。

消化系统疾病

进食可以促进胆囊分泌胆汁,而节食会减少胆囊收缩,胆汁长期潴留易诱发胆结石。快速减肥期间,人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为维持血糖水平,血液里的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让身体处于应急或应激的状态。情绪紧张、焦虑,这些都容易诱发溃疡性胃肠疾病。现代人群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与饮食不规律等健康风险因素,在此情况下若采取过度节食的减重方式,就更易诱发胃肠疾病。

营养不良

减肥期间采取的低热量饮食中,各种营养素的摄入若不足,会导致贫血(铁、维生素缺乏)、骨质疏松(维生素D、钙、磷缺乏)等疾病。

肥胖者对“三高(高油、高糖、高能量)”食物的偏好程度往往远大于正常人群。严格控制“三高”食物的摄入会导致减重者失去重要的“饮食愉悦感”。减重过程中的体重波动,也总会让人沮丧。如果此时还一味追求速度,采用极端的减肥方法,则很有可从“抑欲”转变成抑郁。

健康减重“黄金”法则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每周减重0.5至1公斤,每月减重1至3公斤。这种匀速的减肥法,不仅可以实现无伤害减肥,而且不易反弹。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成年人肥胖食养指南》,为超重人群提供“官方认证”减重方案。

1. 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

食物多样,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早中晚三餐供能比按 3:4:3 分配。

2. 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

避免油炸食品、甜点、肥肉等高热量食物(>400千卡/100克);

每日食盐≤5g,烹调油 20-25g,添加糖<25g;

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故需限酒。

3. 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

重视早餐,不漏餐,建议 17:00-19:00 进食晚餐,餐后不进食。

细嚼慢咽,按“蔬菜-肉类-主食”顺序进食。

4. 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

身体活动不足易致肥胖,每周150-300分钟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搭配每周2-3次抗阻训练(如哑铃训练、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每日睡足7小时,23点前入睡。

5.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

中医推荐“药食同源”:

胃热火郁证可用铁皮石斛、麦芽等;

痰湿内盛证可用薏苡仁、砂仁等;

气郁血瘀证可用橘皮、山楂等;

脾虚不运证可用茯苓、山药等;

脾肾阳虚证可用小茴香、肉桂等。

6. 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

科学减重需循序渐进,6个月减掉原体重总量的5%-10%,监测体重、饮食和运动量,逐步适应新代谢平衡。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Fogarasi, A., Gonzalez, K., Dalamaga, M., & Magkos, F. (2022). The Impact of the Rate of Weight Loss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Current Obesity reports, 11(2), 33–44. https://doi.org/10.1007/s13679-022-00470-4

[2]Fothergill, E., Guo, J., Howard, L., Kerns, J. C., Knuth, N. D., Brychta, R., Chen, K. Y., Skarulis, M. C., Walter, M., Walter, P. J., & Hall, K. D. (2016). Persistent metabolic adaptation 6 years after "The Biggest Loser" competition.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24(8), 1612–1619. https://doi.org/10.1002/oby.21538

[3] Yu, X., Zhang, Z., Herle, M., Banaschewski, T., Barker, G. J., Bokde, A. L. W., Flor, H., Grigis, A., Garavan, H., Gowland, P., Heinz, A., Brühl, R., Martinot, J. L., Martinot, M. P., Artiges, E., Nees, F., Orfanos, D. P., Lemaître, H., Paus, T., Poustka, L., … IMAGEN consortium (2025). Relationships of eating behaviors with psychopathology, brain maturation and genetic risk for obesity in an adolescent cohort study. Nature. Mental health, 3(1), 58–70.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4-00354-7

[4]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卫生研究 53.03(2024):347-351.

/健康科普-体重管理年

供 稿:马雯青

编 辑:王彦喆

审 稿:汪正园 臧嘉捷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