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盗版黑手掐住微短剧的“咽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3:01 2

摘要:微短剧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快速崛起,以“短、小、快”的优势赢得观众青睐,成为影视内容的新增长极。然而,与其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益严重的盗版问题。盗版侵权正成为制约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顽疾,而其核心困境,在于维权体系的不完善与落地难。

□万颖(湖南女子学院)

微短剧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快速崛起,以“短、小、快”的优势赢得观众青睐,成为影视内容的新增长极。然而,与其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益严重的盗版问题。盗版侵权正成为制约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顽疾,而其核心困境,在于维权体系的不完善与落地难。

5月19日央视新闻报道,在部分电商平台上,仅需一块钱便能购买两万多部微短剧盗版资源,甚至承诺每日更新。这种“零成本盗播”的背后,是创作者精心制作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无力现实。大多数微短剧采用“前几集免费观看+后续付费”模式盈利,一旦盗版横行,创作者和平台的经济基础将遭到直接摧毁。

更令人无奈的是维权的艰难。正如微短剧编剧李奕兵所说:“拍一部剧可能要几十万元,但盗版几乎没有成本。”面对链路分散、源头模糊的盗版传播,维权往往需要复杂的取证流程和大量精力投入,这对于本就资源有限的中小创作团队而言,几乎是“力不从心”。于是,盗版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反而在灰色地带中滋生、蔓延,甚至形成完整的“盗链—贩卖—分享”产业链。

问题不仅局限在微短剧。知识付费课程、网络文学、数字出版等内容产品也同样受到盗版侵害。无论是付费网课被私传,还是畅销图书被制作成PDF免费分享,其本质都是创作者权利的流失。而这些流失汇聚起来,构成了对整个内容产业生态的系统性打击。

当前,国家版权局等多部门启动“剑网2025”专项整治行动,确实传递出政策层面对侵权问题的高度重视。但我们也要看到,单靠一次次打击难以治本,必须构建起系统性、平台化、可操作的维权机制。这一机制,至少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平台层面的联动监测与快速下架机制;二是推动版权“指纹”技术的应用,实现剧集资源的数字标识与溯源;三是建立行业公共维权服务平台,为中小创作者提供集体诉讼、专业取证、法律咨询等服务,降低单个创作者的维权门槛和成本。

盗版行为的本质,并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文化生态的失衡。当盗版成为“主流入口”,观众便难以理解“优质内容应当付费”的逻辑。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导致的是内容质量的全面下滑。更严重的是,盗版常常与低俗、狗血内容相伴而生,在廉价刺激中摧毁观众的审美与判断力。因此,整治盗版不仅是为了保护版权,更是为了守住内容行业的“初心”与“底线”。只有让创作者看到他们的劳动能被尊重、能变现,微短剧产业才能真正从“流量红利”走向“内容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短剧产业健康前行,平台要承担更多责任,制度要提供更强保障,观众也应参与其中,用点击和选择支持原创。唯有如此,微短剧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一个精品窗口,而不是盗版温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