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山市路北区光明西里甲区社区,独居老人袁大妈的“微心愿”通过“幸福唐山”平台发布后,志愿者半小时内上门修好了电灯;唐山市路南区赵开楼社区76岁的潘小兰逢人便夸“老帮老”志愿者:“以前换个灯泡都得等子女,现在社区志愿者随叫随到!”
唐山市路南区学院南路街道“共享奶奶”正看护孩子。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徐倩
在唐山市路北区光明西里甲区社区,独居老人袁大妈的“微心愿”通过“幸福唐山”平台发布后,志愿者半小时内上门修好了电灯;唐山市路南区赵开楼社区76岁的潘小兰逢人便夸“老帮老”志愿者:“以前换个灯泡都得等子女,现在社区志愿者随叫随到!”
从震后废墟中萌芽的互助精神,到如今覆盖全龄、辐射全域的志愿服务体系,唐山正用180余万志愿者的赤诚之心,织就一张“老有所助、幼有所护、难有所帮”的温情网络。
“全龄”参与,代际接力书写“互助基因”
“我今年68岁,帮80岁的张大爷修水管,社区给我记2个积分,攒够30分就能换洗衣液!”在路南区赵开楼社区,“老帮老”志愿者王建业展示着手机上的积分记录。
据了解,“老帮老”志愿服务起源于唐山市路南区赵开楼,这支由退休老人发起的队伍经过34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探索出“能力清单”与“需求清单”精准匹配模式——擅长电工的志愿者包揽家电维修,退休医生组建健康护理小组,文艺骨干策划节日联欢。目前,在全市的大力推广下,结对志愿者已发展至近千人,帮扶70岁、80岁老年人群体已达到4100余户,服务内容涵盖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多元领域,从代缴水电费到心理支持,有效补充了社区养老资源。
“孩子放学后去社区‘共享爷爷奶奶’家学书法,我们两口子终于能安心加班了。”双职工家长刘女士的感慨,道出国防楼社区15名老年志愿者的价值。这些“爷爷奶奶”不仅提供课后托管,更开设红色故事会、传统手工艺课堂,让200余个家庭实现“带娃自由”。
在唐山,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会散居孤儿、农村留守儿童三类儿童进行结对帮扶,为缺少亲情陪伴的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他们就是“爱心爸妈”。1306名“爱心爸妈”与1225名困境儿童结对,通过“周末家庭日”“城市研学游”等活动,为缺少亲情陪伴的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每月第一个周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倩都会带着“智慧助老”设备前往养老院。“教会刘奶奶用手机挂号,比直接帮她挂号更有意义。”作为“寸草心爱老敬老”项目的参与者,她的服务时长已累计320小时,这些积分不仅能兑换生活用品,还能优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唐山建立健全“1+6+N”服务体系,以1支县域服务队为枢纽,下设综合服务、应急救助等6个专项组,针对不同社区需求定制N项服务。自2019年活动启动以来,“寸草心爱老敬老”项目累计开展活动8740场,青年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预约挂号、防诈宣传等“数字适老”服务超10万次,让“青春温度”消弭“数字鸿沟”。
可量化、可流转,让志愿服务温暖闭环
“从手机下单到志愿者上门,比外卖还快!”光明街道居民陈先生通过“幸福唐山”App发布疏通下水道需求后,15分钟即被志愿者“抢单”。该街道“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积分兑单”管理模式,半年内高效解决大量民生诉求,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志愿者凭积分到店消费可享折扣,我们的客流量增加了三成!”爱心商家“惠民超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唐山通过整合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组建6大爱心联盟,动员1.2万余个商家加入平台,形成“奉献—激励—反哺”的良性循环。
精细化运营,让温暖精准抵达每个角落
唐山市持续完善“常规+长期”的项目发布体系,创新性地提出长期志愿服务概念,将医疗援助、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爱心爸妈、数字指示秤公平计量、政务服务监督等不适宜频繁发布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纳入长期志愿服务,按月赋分,让“一时爱心”转化为“长久动能”。
唐山市“关爱我的残疾人邻居”项目通过“网格员带一户、党员助一人、志愿者帮一事”模式,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从辅助出行到就业培训,实现“需求不出楼道,服务送进家门”。
从震后“人人帮我”到如今“我帮人人”,唐山用48年时间将志愿精神锻造成城市基因。在这里,志愿服务不再是偶尔的善举,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单方的付出,而是温暖循环的城市生态。当“银发力量”守护“夕阳红”,当“积分激励”激活“善治链”,当“品牌矩阵”破解“民生难”,180余万志愿者正“活力全开”,双手托举起城市文明新高度。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