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都干了哪些遭百姓讨厌的事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1:05 1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个别外国留学生的不当行为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与争议,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校园秩序和社会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众对于留学生群体的认知。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个别外国留学生的不当行为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与争议,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校园秩序和社会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众对于留学生群体的认知。

一、学术纪律问题:学术诚信的挑战。

学术诚信是教育领域的基石,然而部分外国留学生却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如论文抄袭、考试作弊时有发生。在一些高校的论文审查过程中,发现个别外国留学生的论文存在大量抄袭国外文献或直接使用翻译软件翻译中文论文的情况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学术风气,也损害了其他认真学习学生的权益。

考试作弊现象同样令人担忧。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根据该校规定,考试作弊者直接给予留校察看处分,但仍有留学生选择铤而走险。他们有的在考试中夹带纸条,有的利用通讯设备传递答案。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原则,也让公众对留学生群体的学术素养和道德品质产生怀疑,质疑他们是否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素养。

除了学术不端,旷课与学业不达标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武汉大学曾一次性清退92名留学生,其中大部分原因包括未注册、旷课超限(如累计旷课超过50学时)及不缴纳学费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利比里亚留学生因旷课超60学时,最终被注销居留许可并遣送出境。这些案例表明,部分留学生对学业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这种态度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违法与违反社会公德:公共秩序的扰乱。

在社会生活中,部分外国留学生的行为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交通规则方面,一些留学生交通规则意识淡薄,骑行电动车时逆行、闯红灯等违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因此造成交通事故。例如在福州,某大学留学生违规骑电动车,面对交警执法不仅不配合,还暴力推搡交警,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强烈谴责。这种行为不仅危及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也破坏了城市的交通秩序。

在公共道德层面,个别留学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南京晓庄学院,曾有留学生出现打架斗殴、酗酒滋事、性骚扰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氛围。此外,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注意个人空间距离、在街头酒后寻衅滋事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还有部分留学生存在破坏公物、违章用电、乱扔垃圾等行为,例如破坏公物价值超过500元可能被勒令退学,而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则可能触发警告或更严厉处分,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完全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非法居留与就业问题也不容忽视。个别留学生利用学习签证从事与学业无关的活动,如非法打工。根据《出境入境管理法》,这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可能面临限期或遣送出境的处罚。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国的法律法规,也抢占了部分就业岗位,引发公众不满。

三、特权争议与“超国民待遇”:公平性的质疑。

过去,在留学生管理方面,曾出现一些引发争议的“特殊待遇”现象。例如,留学生宿舍条件往往优于中国学生,有的留学生宿舍配备了独立卫浴、空调等设施,而中国学生宿舍可能设施相对简陋。在违规行为处理上,也存在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该校规定留学生夜不归宿需累计多次才给予处分,这一标准被部分网民认为过于宽松,与对中国学生的管理标准存在差异。

此类现象导致公众对“区别化管理”产生不满,呼吁“趋同化”政策。同时,还有报道称,个别中国学生通过获得外国国籍试图绕过高考政策,进入国内高校学习。尽管教育部已明确禁止此类行为,但相关讨论仍反映了公众对政策执行透明度的担忧,他们希望留学生管理能够更加公平、公正,消除不合理的特殊待遇。

四、文化冲突与不当行为:情感与形象的伤害。

文化差异有时会导致一些误解,但极少数留学生却故意发表不尊重、侮辱国人的言论,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还有个别留学生拍摄视频,歪曲中国的实际情况,抹黑中国的形象,误导海外网友。这些行为在网络上传播后,引发了民众的愤怒和谴责。

在校园生活中,部分留学生违反校园管理规定,如在宿舍使用明火、深夜喧哗、违规留宿他人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在疫情期间,个别留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布谣言,造成恶劣影响,最终被开除并面临限期出境。这些不当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环境,也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此外,个别留学生利用情感欺骗等不当方式与中国女性交往,被社会舆论概括为“祸害中国姑娘”。这种行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引发公众声讨,也让民众对部分留学生的人品产生质疑。

五、政府与高校的应对:管理与制度的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政府和高校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教育部要求高校对中外学生实行统一标准,在考勤、纪律处分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推进“趋同化”管理。高校也纷纷修订校规校纪,明确对留学生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加大处罚力度。

在法律层面,对于严重违纪的留学生,除了给予校纪处分外,还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入境管理措施,如注销居留许可、遣返等。同时,对于清退违纪留学生的案例,通过媒体进行公开报道,既回应了舆论关切,也向留学生群体传递了从严管理的信号,起到了警示作用。

外国留学生的部分不当行为引发争议,既有留学生个人素质问题,也暴露了早期管理政策的不足。当前,中国正通过强化“趋同化”管理和法律手段,逐步消除“超国民待遇”的质疑。但公众对公平性和执行力的期待仍需持续关注与落实,只有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教育引导,才能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留学环境,让留学生真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来源:红星说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