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周易》,寥寥数语,却藏着宇宙的至理。有人读它如观天书,有人却从中悟透命运玄机。
梁启超曾言:“《周易》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一部《周易》,寥寥数语,却藏着宇宙的至理。有人读它如观天书,有人却从中悟透命运玄机。
世事如棋,人生如局。
若你总觉命途多舛、进退维谷,或许只因未窥见《周易》中的五重智慧。
《周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交替,本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昼夜更迭、四季轮回,乃至人生的顺逆起伏,皆在此道中。
孔子晚年痴迷《周易》,韦编三绝。
他周游列国却屡遭拒斥,甚至被困陈蔡,绝粮七日。
弟子子路愤然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彼时他早已参透阴阳之道——困顿如阴,终将转阳;否极泰来,泰极否生。
正如《周易·否卦》所言:“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若强行逆势,只会徒增痛苦;若静待时变,自能守得云开。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他在《隆中对》中预言:“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此非神机妙算,而是深谙阴阳消长之理。
赤壁之战前,他夜观天象,见北斗晦暗、东南风起,便知火攻必成。
《周易·乾卦》曰:“见群龙无首,吉。”
所谓“无首”,正是顺应天时,不执一端。
凡人总爱追问:“何时转运?”
却不知命运如潮汐,涨落自有定时。
与其强求一帆风顺,不如在阴中蓄力,于阳时迸发。
《周易·说卦传》载:“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八卦看似抽象,实为万物之镜。
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悄然隐退。
临行前,他观《周易·遁卦》:“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卦象示警:急流勇退,方得善终。
果然,文种恋栈权位,最终被赐死;而范蠡化名“陶朱公”,三散家财,三致千金,成为商圣。
他致信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言暗合《周易·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巅峰处最易跌落,圆满时常藏残缺。
张良拾履得《太公兵法》,实为八卦推演之术。
楚汉相争时,他屡次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养关中元气”。
鸿门宴前,他占得《周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
遂教刘邦谦辞示弱,终化险为夷。
后韩信求封齐王,刘邦怒而色变,张良急踏其足,暗示“小不忍则乱大谋”。
《周易·艮卦》有言:“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止于当止,方能全身而退。
世人常叹:“人心难测,世事无常。”
却不知八卦如秤,称得出利弊轻重;卦象如灯,照得见吉凶祸福。
《周易·艮卦》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天地万物皆有时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生亦需顺势而为。
姜子牙垂钓渭水,八十岁方遇文王。
旁人讥他“老朽无用”,他却日日研习《周易》,观星象、察地气。
《周易·需卦》云:“需于泥,致寇至。”
需卦象征等待,卦象警示:身处泥泞时,贸然行动必招灾祸。
姜尚深谙此理,宁可忍饥挨饿,也绝不投奔昏庸诸侯。
待商纣暴虐至极、周室仁德广布,他方携“直钩钓王侯”之志出山,终成灭商兴周第一功臣。
正如《周易·革卦》所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顺天应时,方能以弱胜强;逆势妄动,终是螳臂当车。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屡败屡战。
初战靖港时,他因冒进惨败,愤而投江自尽,幸被部下救起。
此后他闭门研读《周易》,在日记中写道:“《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再战时,他改“强攻”为“围困”,依《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之道,步步为营。
最终耗时十二年,以“结硬寨、打呆仗”之策拖垮太平军。
晚年他更主动裁撤湘军,奏请“功成身退”,恰合《周易·遁卦》“嘉遁贞吉”之兆。
后人评其“一生善用《易》理,故能乱世全身”。
世人总问:“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周易》早已作答:观天之象,察地之宜,时未至则潜龙勿用,时至则飞龙在天。
《周易·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六十四卦中,“德”字出现二十七次,足见修德乃改命之基。
颜回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孔子赞他:“贤哉回也!《周易·履卦》‘素履往,无咎’,便是这般境界。”
当时鲁国权臣季氏欲聘颜回为官,他却婉拒:“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后季氏果然因专权遭三桓驱逐,颜回因守贫修德,反被尊为“复圣”。
《周易·益卦》有云:“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颜回每日“不贰过”,便是以德性化解命数之限。
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不衰,秘在《周易》家训。
他年少时见术士占卜,问:“我能为相否?能成良医否?”
术士惊异:“少年何出此问?”
范仲淹答:“唯良相与良医可济天下人。”
后他创立义庄、兴办书院,临终前占得《周易·泰卦》“包荒,用冯河”,遂嘱子孙“先天下之忧而忧”。
其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仍坚持“惟俭可以养德”;后代至今恪守《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之训。
《周易·文言传》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范氏一族便是明证。
命运从不薄待厚德之人。
暴雨摧花,却让深根更固;烈火炼金,反使光芒愈盛。
《周易·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从星移斗转到草木枯荣,万物皆含征兆,唯智者能窥其玄机。
李淳风与袁天罡著《推背图》,根源皆在《周易》。
唐太宗问:“大唐国运几何?”
李淳风观《周易·离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预言武周代唐;
又依《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推算出“女主昌”三十年后必还政李唐。
后武则天称帝,临终前确还位于李显,应验“日月当空,照临下土”之谶。
袁天罡更以《周易》纳甲法,断出“乾陵龙气千年不散”,今人以科技勘测,竟发现梁山确似卧龙。
郭守敬修订历法,亦受《周易》启发。
元世祖忽必烈欲征日本,郭守敬夜观紫微垣动摇,占得《周易·未济卦》“小狐汔济,濡其尾”,力谏勿发兵。
忽必烈不听,结果十万水军遇台风全军覆没。
后郭守敬奉旨建登封观星台,参照《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创《授时历》领先世界三百年。
天垂象,见吉凶。
蝼蚁迁穴知暴雨,秋蝉噤声觉霜寒。
读不懂征兆者,总怨命运无常;看得透象数者,自可未雨绸缪。
它照见人性的贪婪与克制,映出世事的混沌与规律。
若你愿以五重智慧为舟楫,必能穿越迷雾,抵达生命的澄明之境。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