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年的快乐是长大后的光。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感受过发自肺腑的快乐,多年后即使身处低谷,也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
童年的快乐是长大后的光。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感受过发自肺腑的快乐,多年后即使身处低谷,也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
孩子的快乐童年并非自然发生,而是需要成年人有意识地去守护、支持、引导。但, 我们是否为孩子创造了真正的快乐?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成都儿童团推出特别策划——做让孩子发光的大朋友!
我们将邀请多位跟儿童相关、为童年服务的行业嘉宾,通过生动案例+观察+分析,分享他们的真实洞察,以多维度视角探讨如何助力孩子们构建“快乐的童年”,帮助从业者把握未来方向。
家作为儿童成长的核心场所,其空间设计对孩子的生理发育、心理认知与情感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充满爱与安全感的家里,孩子有伸手就可以拿到零食的柜子、有自己喜欢的桌椅、有根据自己身体尺度、认知方式、情感需求量身打造的专属空间......孩子的童年是否快乐,和一个家被布置成什么样息息相关。
做让孩子发光的大朋友第一期,我们把目光放到“家”这个容纳生活日常的场所。好的家居设计,如何藏着对孩子成长的深深理解,又是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闪闪发光的快乐童年?
刘恋,荔枝设计创始人,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曾在北京从事设计产业相关工作,2022年回到成都后创立了全案落地设计工作室。
荔枝设计创始人刘恋
在她家的餐厅旁,有一个专门存放零食的高深拉篮。
零食柜的设计灵感源自于刘恋小时候路过小卖部时的好心情。“印象里的小卖部总是放满了各种零食,即便不买,但只要路过就会心情很好。”她也希望将快乐这份带到家中,带到儿子的童年中。
儿子常常自己自己去拉开柜子,翻找自己想吃的零食。
刘恋隔段时间就会换不同的零食在里面,儿子每次拉开时除了能拿包零食解解馋,还能怀抱着期待感收获一种开盲盒般的快乐——看看今天家里的“小卖部”都有哪些好吃的,有没有什么从前没吃过的小零食?
“我们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某种程度也是给孩子设计的一处回忆点。”刘恋说道:“这个点就是他跟他的家具,或者是家中某一个空间产生的联系。”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成都家庭都愿意在家中增添”零食柜“这样的设计。
谈不上让家变样的大调整,但只需要多为孩子花一点点小心思,就能带给他们成倍的快乐,创造与家和家庭成员的回忆。
有的家长会选择可擦洗的乳胶漆,以及在稍矮的区域贴上白板,在家中特意预留一块给孩子涂鸦的墙面。
也有家长打破客厅与餐厅的传统家具布局,在客厅摆上灵活可移动的书柜,将电视搬到餐厅,因为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多为吃完晚饭后,同时,相比在客厅看电视,他们更愿意在客厅撒欢。
创造在一起的共同回忆,除了最直观的改变空间设计,家长还会选择通过设计节省家政时间,增加陪伴时间。
家政需求几乎是有娃家庭的共同需求,不论房子面积大小和孩子什么年龄,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在设计上预留机器人的空间,节省出家政的时间陪伴孩子。
在刘恋的观察中,成都的年轻家长尤其关注“孩子在家是否玩得开心”,而非 “客厅是否足够气派”。
这种转变也推动设计师重新审视空间价值:家具不再是风格的道具,而是服务于生活的工具;装修预算从 “硬装面子” 转向 “软装里子”,尤其是儿童相关的功能模块。
过去十年,室内设计行业经历了多种风格轮替,但本质上仍以成人审美为核心。
随着90后父母成为消费主力,需求正从 “展示性设计” 转向 “功能性成长支持”。家居空间,越来越像动态适应家庭需求的生命体。
据《2024年中国消费者居住空间新趋势 | CBNData报告》,消费者对于客厅家具的多功能需求集中在自由组合、可移动和变化灵活等,可以自行通过家具的移动,打造一些临时的功能区。
传统客厅以成套沙发、电视、大茶几为标配,但它的核心功能是成人社交与休闲。
刘恋接触的客户有即将迎来小孩的家庭,也有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
以儿童活动与亲子互动为导向的“去客厅化”的设计,成为越来越受家长欢迎的选择。
用书柜、餐边柜、单人沙发“新客厅三件套”替换茶几、边几、电视柜“老客厅三件套”,用更具设计感的懒人沙发、座椅替换成套的大沙发。
一方面可以腾出更多空间给孩子活动,另一方面,也将客厅的核心功能从成人社交转变为家庭活动。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亲子互动时间,更让儿童从 “空间边缘者” 转变为 “空间使用者”。
当客厅适合孩子待,孩子就会和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共同的空间中,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故事,度过更多快乐的时光。
除了改变传统客厅的功能,如今的家长在空间布局也有更多的创新:
● 拿掉那间预留给某位“不存在的客人”的客房,将家的空间释放给自己和家人;
● 在客厅里摆上两三台电脑,方便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一块儿玩游戏;
● 做一排靠墙的书柜和灵活的坐垫,设置适合阅读的灯光,客厅也可以是阅览区。
相比家是什么风格,是否需要整洁规矩,他们更注重家人在这个空间中怎样才能更快乐。
过去逛家居店,店员总问:“喜欢北欧风还是新中式?”现在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问:“孩子平时喜欢画画还是运动?家里每天谁做饭?晚上习惯在客厅还是卧室互动?”
这种转变背后,是整个行业从 “风格消费” 到 “需求洞察” 的升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家具尺寸、空间功能、房间私密性、家庭情感浓烈的需求完全不一样。
好的家居设计,不是堆满昂贵的家具,而是藏着对孩子成长的理解。
如何在儿童空间里兼顾玩耍的“动”与学习的“静”,又如何满足其长大过程中新的需求,成为了父母痛点与市场的课题。
空间的留白处理可以让家居设计像 “搭积木”一般——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添加功能模块,而不是推翻重来,让家庭空间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与喜好做出灵活调整。
新手父母面对的将是孩子晚上起夜、需要冲奶或者喂奶、如何和父母挨着睡,稍大一点之后又如何分床睡等一个接一个的具体问题。
面对这样的家庭,设计师需考虑如何通过设计让这些细碎的问题变得容易一些。
例如在餐边柜加入直饮机,方便父母冲奶粉;在餐厅增设一个生活类小冰箱存放液态奶或孩子的辅食,避免和大人的冰箱产生交叉污染;增强卧室家具的灵活性,方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放置小床。
幼童家庭在家装设计上则更侧重于空间的成长性。
例如儿童房可以采用更开放的设计,前期不添置任何固定式家具,而是通过地台床将房间布置成游乐的区域。
家长既不用担心孩子跌落,也可让孩子在房间里慢慢过渡,比如睡午觉、阅读、玩耍。孩子对这个房间熟悉了之后,安全感会慢慢建立。
等到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这个房间是完全属于我的空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收纳能力,增加主人意识,另一方面,也会让他对房间的情感依赖更强,产生更多的情感联结。
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房间内则可以将地台床换成单人床与灵活的升降书桌,方便他的学习需求。
“家布置成样,很大程度会决定到你后面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样。”刘恋解释道:“固定在这个区域进行学习,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行为习惯,知道只要我坐在这个书桌前,就意味着我要考试学习了。”
等孩子步入青少年时期,注重房间私密性的同时,也需为孩子预留展示的区域。
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已经有了自己的“秘密”与爱好。
在设计上,可以采用一部分封闭的柜子用于妥善保管孩子的“少年心事”,一部分半开放的柜子则用于展示孩子喜欢的东西,或许是二次元手办,或许是乐高摆件,或许是喜欢的球衣。
孩子越来越依赖于更私密的学习生活空间,相应的,在客厅的功能设计上就可以将家庭公共学习的比重减少,增加公共娱乐的部分。
相比一股脑地将房间塞满,留白这种 “待完成感” 的设计,如同空白画布,等待孩子用成长经历去填充更个性化的故事与心情。
儿童对色彩的感知远比成人敏感,室内色彩搭配直接影响其情绪与性格发展。相较于传统儿童房常用的 “高饱和度单色轰炸”,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采用 “莫兰迪色系” 的低饱和色彩组合。
做让孩子发光的大朋友
这类色彩既保持视觉活力,又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为软装搭配预留了丰富的调整空间。
软装,则正是塑造家庭风格与色彩搭配、培养孩子审美力的点睛之笔。
审美培养不局限于装修的过程,当你搬进新家后,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需要用的审美做判断的事情。大到床品桌椅,小到餐具摆件,每一样东西的选择都是家长给孩子的审美态度。
在硬装基础色调框架内,多留给孩子一些软装搭配的空间,通过窗帘、床品、挂画等灵活调整,让家庭生活变得更有趣味,也给孩子更多审美培养的可能。
刘恋曾接待过这样的客户,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专属的椅子,爸爸的椅子偏正式传统,妈妈的椅子很有设计感,孩子椅子则是可可爱爱的。
餐桌上,每个人还有一套自己喜欢的颜色的餐具,盘子、碗、筷子、勺子都是同一个颜色。
每个人的居住空间里都隐藏着他与生活的对话模式,这不仅仅是软装带来的审美培养,更是在三餐四季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家庭生活的仪式感。
当 “家”与孩子进行了更多个性化和个人化的适配,他们也将对家投射越来越多的情感和期待, “回家”就成为了治愈感和快乐的来源。
室内设计行业对儿童需求的关照,本质上是对 “人” 的尊重 —— 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尊重成长过程的复杂性,尊重家庭情感联结的珍贵性。从 “开放式儿童房” 到 “零食柜的惊喜感”,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在传递同一个理念:家不是陈列美的博物馆,而是容纳生活褶皱与成长故事的容器。
一个让儿童充分感到爱与快乐的家,始于一把适高的椅子。
当设计师弯下腰,以孩子的视角丈量空间;当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涂鸦保留一面墙;当社会将儿童友好纳入城市规划的基因,我们便真正开始为孩子创造快乐的童年。
文丨嘻 排版丨阿乔
[END]
来源:成都儿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