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往事录❆地方文史篇】邹平醴泉寺的中兴时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0:04 1

摘要:南北朝时期,一些寺院开始拥有大量的土地,并逐渐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巨大的寺院独立经济。这种独立的寺院经济,不断发展,必然与国家世俗政府的切身利益发生矛盾,结果产生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二次灭佛事件。由于邹平的醴泉寺创建于北魏延昌二年,是在北魏武帝灭佛事件之后

南北朝时期,一些寺院开始拥有大量的土地,并逐渐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巨大的寺院独立经济。这种独立的寺院经济,不断发展,必然与国家世俗政府的切身利益发生矛盾,结果产生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二次灭佛事件。由于邹平的醴泉寺创建于北魏延昌二年,是在北魏武帝灭佛事件之后,所以醴泉寺只受到北周武帝灭佛的冲击,其被冲击的程度今天已经无法得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中国化,为隋唐鼎盛期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隋朝在结束300年分裂局面之后,曾经出现短暂的和平现象,隋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隋炀帝也继承了隋文帝的佛教政策,使佛教很快从北周武帝灭佛事件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唐朝早中期帝室,很重视对于佛教的利用,组织译场,支持大规模的翻译佛经的活动,直至唐元和六年(811)为止,绵延183年。

武则天称帝后,对把她说成是弥勒佛化身的《大云经》格外欣赏,并令全国各州和两都都要建置大云寺。

武后的谕令得到全面执行。迫于形势,又受当时财力物力的贫乏,地方官员曾将龙台寺改名大云寺,以应付朝廷。此事载于志公碑正左下侧。改称大云寺的时间应在唐中宗重建之前,估计历20年左右。

屹立在原醴泉寺遗址处的志公残碑(拍摄于1990年代)

从志公碑文可知,自庄严法师建寺后,历经195年,由于破损严重,“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岁次景子,爰有齐州正智寺都维僧仁万,俗姓李,字道寂,慨兹堕坠,”进行重建,自此,“山灵掩以重开,法俗欢康,人神亢悦···”。如今,我们仍可从碑文中追寻大唐太极元年(公元712年)重修醴泉寺开光典礼的盛况:

“···即以二月八日,亲率阖境老幼,大会新寺,表庆天恩。又於(缺二字)之尊卑,就列雁行,齐听(缺三十二字),忽见有醴泉(缺四字)三四尺,深浅三尺余,色净味甘,爰符瑞典,挹酌同饮,感觉蠲疴。”“(缺二十七字)上闻(缺二字)垂感,有敕改名为醴泉寺。仍更抽入册九僧,住持行道”。《山东通志》及《邹平县志》关于醴泉寺的记载,估计概出此碑文。

这次重修醴泉寺,仁万(李道寂)法师可谓立了大功,他自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开始重修醴泉寺,从筹资、设计、组织工匠施工到组织庆典,历时竟7年!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时代,重建醴泉寺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大概由于过分操劳,庆典后的第二年,仁万法师不幸死于寺中,被葬于寺南之龙台,后人称之为高僧墓。

邹平醴泉寺风景区(拍摄于2006年)

《邹平县志·高僧墓》有载:“中宗景龙二年,齐州正智寺都维僧道寂仁万栖此长白山,抗表中宗重修山寺,赐宝函一藏。寺成之日,东岩醴泉出,特赐名醴泉。太极三年(此年代有误,按太极年号仅一年,太极元年之后,二年中变化三个年号,实为开元二年。大概由于乡下信息蔽塞所至——笔者注)师示寂于寺,葬龙台。”

仁万主持重建的醴泉寺,其规模应该是在北魏原来旧址上重建,这次重建基本奠定了醴泉寺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充分展示了盛唐的风采。为了记述这次重修的盛况,所以竖立了志公之碑。

来源:邹平往事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