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易经》、《道德经》、《灵源大道歌》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易经》、《道德经》、《灵源大道歌》
人人都畏惧死亡,也就使得“长生不老”这个话题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为求长生术而倾尽家财,不少帝王甚至为此丧命。
可长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那些寻求丹药、服食仙草的方法真的能让人长生不老吗?
为何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玄机?
古籍《易经》中的颐卦,给了我们答案的钥匙。
颐,本义为下巴、面颊,引申为养育、滋养。这一卦在《易经》中位列第二十七卦,其卦象为下震上艮,外阳中阴。从字面上看,就是讲吃饭养生之道的卦象。可这背后蕴含的道理,远不止于此。
一位年轻的修道者曾向一位白发苍苍的道长请教:“师父,我听闻许多修道之人都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可否指点一二?”
道长抚须微笑:“你既知吃饭,可知道为何要吃饭吗?”
修道者愣住了:“这…人不吃饭就会饿死啊。”
“正是。”道长点头,“吃是天下第一大道理。吃的东西,就是物质,就是生存之本。而颐卦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吃,还有如何不吃。”
修道者不解:“如何不吃?人怎能不吃饭而活?”
道长语重心长地说:“颐卦的智慧就在于此。真正的高手,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避免问题。防患未然,就是如何不吃,不吃是成功的基础。”
“食物可以乱,进嘴的东西可以乱,不进嘴的东西不能乱,这就是颐。”道长说完,拿出一本古籍递给修道者。
修道者接过书翻开,只见上面写着:“夫《颐》之成象,固阴阳之即位而为形体;而《颐》之成用,资养之具亦阴阳互致而为精腴。”
道长解释道:“这段话说的是,颐卦的形成,是阴阳各就其位而构成实体;而颐卦的应用,则是通过阴阳相互作用来滋养身体。”
“人的身体就像个’阴阳CP组合’,物质和精神需要互相配合。物质排第一,精神排第二。这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形成人体的真正精华,既滋养肉身,又滋润精神。”
修道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道长继续说:“你看,老子在《道德经》里写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个’冲’就是阴阳和合的道。我们只要顺应阴阳和合的规律,好好保养身体,只要心里年轻,哪怕你七老八十依然能青春活力。”
“可我见过许多方士炼丹求仙,说能长生不老,这又是怎么回事?”修道者不解地问。
道长摇摇头,目光深邃:“试图通过旁门左道、违背阴阳法则来追求长生不老的人,最后往往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在走一条死胡同。
因为没有真正的长生不老,只能是多活几年,几十年,有人七八十,有人一百四。
能长寿,从来都不是靠什么神秘法术,而是靠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顺应。”
道长指着书中的一段话:“夫颐,中虚者也。
中虚似冲,所受不盈,而有生之养资焉。
这段话告诉我们,颐卦的特点是中间空虚。
这种空虚就像老子所说的’冲’的状态,好像永远都填不满。
但这’空虚’并非坏事,它能不断吸收外界的滋养,让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就在这时,一个年长的修道者打断了对话:“这空虚是不是就是追求那些虚无飘渺的长生之术?”
道长笑了:“你说得对,也不对。
颐卦的’空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它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
你看颐卦有时动有时静,就像我们的脸颊、嘴唇和下巴,各有各的作用。
这哪是追求虚无?
这分明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滋养生命!”
“那么长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年轻修道者追问。
道长深深地看着他,卖了个关子:“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领悟。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线索…”
“线索就在颐卦的’虚’中。”道长缓缓道来,“颐卦的虚,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是充满生命力的!它外面结实,里面空虚,正是这种空虚,让它能够灵活地屈伸、开合,让生命之气在其中自由流淌。”
“如果你观察死人的脸颊,也是外实中虚,也没有堵着嘴,可它为什么不动了?这就是关键所在!活人的虚中有灵动,有神气在流转,而死人则没有。”
年轻修道者恍然大悟:“您是说,长生不老的关键不在外在的丹药仙草,而在于内在的生命之气、神气的保养?”
“大道至简。”道长点头微笑,“宋代曹文逸在《灵源大道歌》中说:’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
’这句话道出了真谛——人生命的根本在于真息。
真息也名神息、灵息或胎息,是人身心安静时感受到的那种微妙呼吸。
它不受人控制,似有似无地默默起伏,既像静止,又像恒动,是与宇宙万物共享的天息。”
道长继续讲解:“这不易察觉的真息是全身生命活力的源泉。
智者必须承认,身体的真主不是自己,而是那促成真息、不断真息的看不见的至圣虚灵之谷神——生命之灵。
活着的人体并非空壳子,而是灵体,与每人同在的虚灵是包容天地万物的。”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这里的’谷神’就是指这种生命本源。它永不死亡,是生命的根本,微妙绵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年长修道者插话道:“我们追求长生术,岂不是舍本逐末了?”
“正是如此。”道长肯定地说,“有些人整天研究养生之道,却连什么是真正的’养’、什么是真正的’生’都搞不清楚。
其实就一句话,生是活,养是育。
生活就是养育,要生、要活、要养、要育,既要养心,又要育身,这才是生活。”
道长抬头望向远方:“悟道之后,方知不死的真谛不在于肉身不朽,而在于与道合一,与天地同在。
肉身会衰老消亡,但内在的神气、真息若能与宇宙真息相通,则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长生’。
正如《道德经》所说:‘死而不亡者寿’。”
年轻修道者似有所悟:“真正的长生之道,是在心灵修为上下功夫,而非追求外在的药物和技术?”
“是的,微妙真息是智慧之门,从此认识至圣神;人身不可被轻视,至圣虚灵隐身中;不能当物为物忙,物性虚幻如昙花;关爱虚灵悟永恒,长生之道在眼前。”道长引用古诗总结道。
三个人相视一笑,在这深秋的山间,仿佛触摸到了某种永恒的真理。古人云:“人身有一窍,内含天地浩,未得真人诀,空度百年期。”长生的真谛,原来一直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领悟罢了。
那些苦苦追求外在长生术的人,或许永远也无法明白这个朴素而深刻的智慧:顺应自然,返朴归真,与道合一,才是超越生死的唯一途径。
悟道之后,生死不过是形式的转变,本质的灵性却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
这,才是真正的“不死”之道。
来源:云水禅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