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产品好,销售就是多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21:57 1

摘要:大家都知道产品是 1,营销是 0,如果没有前面这个 1,后面哪怕 0 再多也毫无意义。相信大家都认同产品是业务成交的关键因素。既然这样,那是不是意味着产品越好,在营销方面投入就能越少,甚至少到不需要销售人员参与,业务也能自动成交、复购,从而实现低成本管理运营,

大家都知道产品是 1,营销是 0,如果没有前面这个 1,后面哪怕 0 再多也毫无意义。相信大家都认同产品是业务成交的关键因素。既然这样,那是不是意味着产品越好,在营销方面投入就能越少,甚至少到不需要销售人员参与,业务也能自动成交、复购,从而实现低成本管理运营,每天躺着都能赚钱呢?

这里得先来明确一下 “好产品” 的标准。按我的理解,它主要分为四大类:填补市场空白型、高性价比型、工具型、垄断型

一、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人无我有硬通货

这类产品就是满足了用户之前没被满足的需求。比如传统带缠绕膜的货物,以往都得靠人工来拆膜,市场上一直没看到有成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而你的产品要是能突破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且这个市场需求体量还很大,属于刚性需求产品,那它就符合这类好产品的标准。

这种情况下,产品就能做到人无我有,牢牢掌握交易的主动权,只要客户有需求,只能找你买,这时候才是真正赚钱的时候。再加上前期的研发投入,在市场早期阶段,产品往往还能享受高溢价,对于厂家而言,这个阶段的产品交易相对简单,利润也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蓝海市场。要是找到这样的赛道,可要紧紧抓住前面 2 - 3 年的高速发展期,错过了,就错过了。

二、高性价比型产品:红海市场突围

我跟同事聊天时,总会提到产品和商品的概念。好的产品不一定是好的商品,但好的商品一定是好的产品。

那什么是产品呢?产品是可以一直做加法的,没有固定标准。就拿做移动机器人来说,要实现它完成自主导航行走的动作,有很多方案可供选择,比如使用激光传感器、SLAM 导航、激光雷达,或者其它更先进的技术等等。要是担心受环境影响出现偏差,那就可以多加几个雷达或传感器,这就是做产品的逻辑,实现从 A 到 B 的过程有非常多成熟先进的技术和做法。

而商品恰恰相反,它要做的是减法。客户愿意选购一个产品,从来不是因为它的技术遥遥领先。一家企业的失败,也从来不是因为产品技术不够领先。

客户选产品,看的是它在解决某个具体场景下是否为最优解。那什么叫最优解呢?就是从技术成熟度、产品稳定性、投资回报周期、售后服务响应等各方面横向对比,它是最优、最有竞争力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靠增加几个激光雷达来提高精度的方式,客户一算,觉得不经济,这样的产品就不是好商品,客户自然不愿意为它买单。

归根结底,这所谓的 “好产品”,其实强调的就是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因为所有产品最终都会陷入同质化竞争阶段,跟同行竞争拼的就是细分场景、细分人群、细分功能体验和服务。

三、工具型产品: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大客户销售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项目,客户买设备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能解决使用需求、帮他们降本增效。而是通过采购你的设备来达成特定利益阶层的某个目的,比如应付政绩考核、做形象工程、拿政策补贴……。说白了,这产品就是个 "工具人",一旦这些目的实现了,设备好不好用谁还在意呢,该用回人工还是人工,领导来的时候就启动一下,做个样子。

所以,跟客户谈判前,摸清对方的真实需求是多么重要啊。人家根本不在乎产品的功能、技术,也不在乎价格,只关心你能不能配合好走完这场 “戏”,中间不出现差错。你要是连 "剧本" 都读不懂,人家根本不敢把单子交给你。

四、垄断型产品:食物链顶端玩家

这类产品最简单粗暴 —— 只要有垄断性,天生就是王者。所有具备垄断基础的产品都是好产品。垄断性产品通常集中在关键卡脖子的环节,比如资源端的原材料、战略物资,服务端的各种独家认证、资质等。这类产品就不多说了。

对这四类 “好产品” 进行了拆解,现在回过头来看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不是拥有了好产品,就可以不要销售了。

除了最后的垄断型产品,可能可以形成标准化产品,让客户直接抢购外,其它几类好产品都少不了一些关键动作,比如市场传播、客户开发、客户谈判、客户维系等。少了这些动作,业务闭环是很难形成的。销售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客户关系。你产品再好,没人知道、没人信任,照样卖不动。

从公司经营角度来看,永远有四件大事:研发生产、市场推广、销售、售后。你看特斯拉、苹果这么牛,照样得砸营销、铺渠道。为什么?因为企业竞争力不是看某一环多强,而是看系统。就像木桶理论:最短的板决定容量,木板间的缝隙决定漏不漏水。我们得要让研发能听见市场的炮火,让生产跟得上销售的节奏,让售后成为研发的 “眼睛”,最终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啊,产品是地基,但销售和营销就是脚手架。想盖高楼,缺一不可。

来源:新柔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