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种还是晚种?决定水稻产量的不是早晚,而是这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7:16 1

摘要:生育期差异水稻品种分为早熟、中熟、晚熟三类。早稻生育期一般为110-125天,晚稻为155-170天。晚熟品种因生长期更长,理论上光合作用时间更充分,可能积累更多干物质,但实际产量还需结合气候适应性(如抽穗扬花期的温度)判断。品种适应性不同品种对光温敏感性不同

水稻早种与晚种的产量高低并非绝对,需综合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病虫害风险及管理措施等多重因素分析。以下是基于资料的详细解析:

生育期差异
水稻品种分为早熟、中熟、晚熟三类。早稻生育期一般为110-125天,晚稻为155-170天。晚熟品种因生长期更长,理论上光合作用时间更充分,可能积累更多干物质,但实际产量还需结合气候适应性(如抽穗扬花期的温度)判断。品种适应性
不同品种对光温敏感性不同。例如:早稻:感温性强,生育期缩短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早播可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分蘖。晚稻:感光性强,需短日照诱导抽穗,播种过晚会导致生殖生长期压缩,穗粒数减少。

1.温度与生育阶段匹配

早稻风险:播种过早可能遭遇春季低温(35℃)则引发“高温逼熟”,降低千粒重。晚稻风险:抽穗期若遇“寒露风”(秋季低温),花粉发育受阻,空壳率增加。适期晚播可避开高温抽穗,但需确保安全齐穗。

2.光温资源利用

早稻优势:南方早稻利用春季升温快的特点,生育前期增温(如3-4月升温1.6℃/10年)可促进分蘖,减少冷害。晚稻潜力:晚稻生育期延长可增加灌浆时间,但需与降水匹配,避免伏秋干旱。早播风险
早稻苗期易受灰飞虱侵害,传播条纹叶枯病;秧田虫量随播期推迟显著减少。例如,5月下旬播种的晚稻秧田虫量仅为早播的1/3,病害发生率降低50%。晚播风险
部分病害(如向日葵白锈病)在晚播时加重。水稻晚播若遇多雨,可能增加稻瘟病和纹枯病风险。

1.南方双季稻区

早稻:3月底至4月初播种,7月收获,需防范初夏涝害。晚稻:6月中下旬播种,10月收获,重点规避寒露风。调整趋势:气候变暖下,早稻播期提前(如华南早稻提前8.9天),晚稻播期推迟以延长灌浆期。

2.东北单季稻区
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确保抽穗期(7-8月)避开低温,生育期需110-180天。过早播种遇倒春寒,过晚则灌浆不足。

1.适期播种的定义
根据品种生育期、当地积温、安全齐穗期确定最佳播期。例如:

长江流域早稻: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华南晚稻:6月中下旬。

2.产量对比

早播弊端:过早导致低温烂秧或高温逼熟,有效穗减少。晚播弊端:生育期压缩,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适期优势:平衡光温资源,如江苏试验中适期播种的迟熟中粳产量最高。

最终结论:水稻产量并非单纯由早种或晚种决定,而是需通过适期播种(结合品种、气候、病虫害)实现光温水资源最优配置。在科学管理下,适期播种的产量通常高于过早或过晚播种。

来源:方趣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