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典”亮生活 守护美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0:25 2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颁布,2021年1月1日实施,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内容涵盖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颁布,2021年1月1日实施,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内容涵盖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五年来,陕西各级各部门把民法典作为“八五”普法的重点内容,融入民法典实施全过程、融入基层治理、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美好生活,有“典”相伴。5月7日,陕西部署开展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以“民法典进企业”为主题,旨在提升诚信守法意识、筑牢企业风险“防火墙”,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广泛传播 守护法治根基

“最近生产的订单交付顺利吗?在合同签订方面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5月8日,西安市临潼区开发区管委会内气氛热烈。临潼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开发区管委会,化身企业的“法治参谋团”,邀请30余家企业代表围坐一堂,就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法规、民营经济促进法等热点议题,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问诊”。

5月8日,陕西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位公民都应主动学习、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养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育以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年来,陕西各级各部门各尽其责、各展所长,民法典的学习宣传正以“立体化、全覆盖”的姿态,从“云端”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从菁菁校园浸润到生产一线,让这部法典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自2023年以来,陕西创新打造融媒体普法矩阵。线上直播课里,法官化身“主播”,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解析婚姻继承纠纷案例,百万网友实时互动;新媒体普法大赛上,短视频、漫画等创意作品层出不穷,让晦涩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法治表情包”。

2024年,针对不同群体,陕西还推出精准普法“套餐”。

“民法典进校园”活动中,法治副校长通过“校园贷陷阱”“网络侵权案例”等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民法典进企业”活动则聚焦合同纠纷、劳动权益等企业关注的热点,助力企业依法经营;

“法律明白人”巡回课堂上,普法志愿者们用方言土语解读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实用法律知识,让法律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如今,行走在陕西的大街小巷,法治理念正在悄然融入群众生活,民法典正以春风化雨之势,在三秦儿女心中生根发芽。

善用法典 筑牢法治屏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从纸面走向现实,在社会和生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2021年1月5日,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宣判全省首例适用民法典案件。民法典的新规定、新精神、新理念在司法领域得到贯彻落实,陕西民事审判工作开启了新篇章。

虽时隔多年,但回忆起来,办案法官袁建雯说:“民法典就像公民手中的一把‘安全钥匙’,赋予了公民在一定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权利,是对国家权力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不及时情况下的有益补充。”

民法典颁布后,陕西各级法院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在财产权、人格权、知识产权、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以法律为剑,披荆斩棘。

无论是邻里间的“芝麻小事”,还是复杂的产权纠纷,一个个典型案例都在向人们传递着“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箴言。

2022年,汉中市留坝县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为饲养动物及其损害责任划定了清晰的界限。

2023年,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法院援引民法典合同编,为中介的合法权益撑腰,认定房屋买卖中的“跳单行为”不仅会让中介人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甚至还可能带来房屋产权问题、资金安全等隐患,让那些妄图钻空子的行为无所遁形,为房屋交易市场送上一颗“定心丸”。

在婚姻家庭领域,民法典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界定进行了完善,明确了投资收益属于共同财产。2024年,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法院审理的离婚财产分割案,法官依法认定男方在婚姻存续期间用个人工资购买的虚拟货币及其增值部分,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保障了女方的合法权益。

采访时,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梁丰感慨:“民法典包罗万象,既扎根当下解决现实难题,又与时俱进回应时代新声。”

2023年,雁塔区法院审理的陕西某食品公司“AI换脸”侵权案,便是最好的例证。

当AI技术进入生活,民法典人格权编及时亮剑。法院审理认定未经同意的“换脸”行为侵犯肖像权。这一判决,不仅守护了权利人的权益,也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法官作为司法裁判者,必须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准确适用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将权利保护理念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各个环节,让民法典落地生根。”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张叡婕说。

深入人心 树立法治思维

小区停车位的收益去向成谜,电梯广告的收入不知归谁?

散步时突遭高空坠物,肇事者却消失无踪,该找谁讨公道?

“这些曾让群众头疼不已的生活难题,如今在民法典中都能寻得破解之法。”5月9日,北京德恒(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育松谈及民法典颁布五年来的成就,满是赞叹。

2022年,一场因停车位收益引发的争议通过民法典被平息。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某老旧小区停车位的租金,以及广告收入都由物业单方面管理,账目从不公开。业主们虽有怨言,却不知如何是好。

“民法典明确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李育松说,经过社区和街道办的释法明理,物业公开了收支明细,并将部分收益用于小区公共设施的维修和改造。如今,小区的路灯更亮了,健身器材也焕然一新,业主们真切感受到了民法典带来的“红利”。

榆林市榆阳区村民高某的感慨,同样道出了许多人的转变。他说,从前碰上土地纠纷,只会慌慌张张找民警,如今通过学习民法典,他和乡亲们都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2024年5月29日,榆林市榆阳公安民警走进田间地头、热闹集市。他们化身“法治宣讲员”,用家长里短的话语、鲜活真实的案例,引导村民、居民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让法治的种子在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

陕西稼轩律师事务所律师汪星从受理的一起起案件中察觉到,现在很多当事人都会通过网络、书籍搜索民法典法律条文,整理好材料,带着问题来咨询。

主动学法、用法的转变,正是民法典深入人心的生动注脚。

民法典绝非简单的法条堆砌。那些过去容易被忽视的法律“盲区”,如今都被民法典的光芒照亮。它以明确的规定,为司法裁判竖起精准标尺。

“宏观层面,民法典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石’,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擎’。微观视角下,它紧密关联着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人生每个阶段的权利,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坚实依靠。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民法典规范着财产流转的每个环节,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院长凤建军说。

回首这五年,民法典在陕西的实施成效显著,不仅为陕西的法治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更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法治屏障。(记者 梁爽)

(来源:西部法治报)

来源:陕西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