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智慧:能赚大钱的人,都在进窄门、走暗路、耕瘦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10:13 3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扎心的现象?身边那些跟风开奶茶店的,最后都倒在了同行内卷里;抢着考热门公务员岗位的,熬到 35 岁还在基层打转;追着风口做短视频的,拍了几百条视频还是没人看……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扎心的现象?身边那些跟风开奶茶店的,最后都倒在了同行内卷里;抢着考热门公务员岗位的,熬到 35 岁还在基层打转;追着风口做短视频的,拍了几百条视频还是没人看……

稻盛和夫写过一句戳心的话:"人人都想走的宽门,最后都会变成独木桥;真正能通向财富的路,从来都是窄门里的窄路,暗夜里的微光,和别人眼里的瘦田。"

这位创办了两家世界 500 强、拯救日航于破产的经营之圣,用一辈子的实践告诉我们:赚大钱的本质,是反直觉的选择。

反直觉的选择,我们才能看到不一样的赚钱风景,总的来说,有3个方向:进窄门避开竞争,走暗路熬出机会、耕瘦田赚别人不赚的钱。

大多数人相信 "人多的地方有钱赚",于是挤破头进热门行业:前几年区块链火,全民学炒币;直播带货火,个个想当主播;现在 AI 热,连卖菜的都要学写代码。

但稻盛和夫早在 1959 年就逆向而行:当所有人盯着钢铁、纺织等主流产业时,他选择了一条 "窄门"—— 精密陶瓷。

稻盛和夫创办京瓷时,精密陶瓷还是个冷门领域,连教科书都没几页内容。

别人笑他 "放着现成的钱不赚,去啃硬骨头",他却说:"宽门里挤着 100 个人分蛋糕,窄门后可能藏着 100 个蛋糕等你切。"

从商业逻辑看,这暗合 "蓝海战略":宽门意味着过度竞争,利润被摊薄到极致,比如现在的奶茶店,平均毛利不到 30%,倒闭率高达 70%;而窄门虽然初期难,却能建立技术壁垒,京瓷的精密陶瓷后来成为半导体核心材料,垄断全球 60% 市场。

更深刻的是,稻盛和夫看透了 "选择的本质":容易走的路,从来都写着 "拥挤" 和 "同质化";难走的窄门,反而藏着 "差异化" 和 "定价权"。

张茵,中国第一位女首富,她的财富起点就是一扇 "窄门"—— 废纸回收。

90 年代初,大家都盯着房地产、制造业,觉得收废纸是 "叫花子干的活",但张茵发现:米国废纸回收率高,价格便宜,而中国造纸业缺原料,进口废纸利润空间巨大。

她顶着家人的反对,跑到米国开废纸回收站,每天和垃圾打交道。

别人嫌脏嫌累,她却在这个冷门领域做到了极致:研究各国废纸分类标准,建立全球回收网络,后来回国创办玖龙纸业,成为 "废纸大王"。

2006 年,她以 270 亿身家登顶胡润百富榜 ——当别人在宽门里抢残渣时,她在窄门后挖出了金矿。

想想你自己:

找工作时,是挤破头投大厂热门岗位,还是关注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

创业时,是跟风做 "XX 同款",还是挖掘未被满足的小众需求?

学技能时,是扎堆考 CPA、PMP,还是钻研 AI 时代稀缺的工业设计、用户体验?

稻盛和夫说:"走窄门的人,一开始会被嘲笑‘不识时务’,但走到最后,门口会刻上你的名字。"

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如果要进窄门,怎么做才能保证我们进窄门的成功率呢?

先列 "冷门清单",写下 3 个你发现的小众需求

接着做 "竞争度测试",查该领域的企业数量和融资情况,越少越好

最后先做 "100 人测试",在窄门领域服务 100 个客户,收集反馈优化模式,再扩大规模

大多数人追求 "短平快":做自媒体想 3 个月涨粉 10 万,创业想半年盈利,投资想一周翻倍。

但稻盛和夫在拯救日航时,面对员工抱怨 "改革太难",只说了一句话:"光明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我们在暗路上踩出的脚印,最终连成了光。"

2010 年,日航破产重组,稻盛和夫 78 岁临危受命。

当时公司内部腐败严重,航班准点率全球倒数,没人看好他能成功。但他做了三件 "暗路事":

花 3 个月蹲在机场观察:记录地勤接客流程、机长准备时间、行李搬运漏洞

推行 "舱位精细化管理":把经济舱座位宽度精确到厘米,调整餐食配送顺序节省时间

亲自给员工写了 1000 多封信:凌晨 3 点回复基层员工的改革建议

这些 "看不到短期效益" 的动作,花了整整 18 个月,才让日航从破产边缘变成利润世界第一。

这就是 "走暗路" 的本质:在别人看得见的热闹背后,做那些 "笨拙却有效" 的苦功夫,用时间沉淀出别人抢不走的优势。

心理学上的 "飞轮效应" 也印证这一点:刚开始推动轮子需要极大的力,但坚持到临界点后,轮子会自己转动。

就像亚马逊用 20 年烧钱建物流体系,前期被骂 "疯子",现在成了电商护城河。

我楼下的包子铺老板老陈,每天凌晨 2 点起床揉面,坚持手工剁馅、现包现蒸,一做就是 15 年。

前几年外卖兴起,邻居劝他 "搞中央厨房,用速冻包子,出餐快成本低",他摇头说:"机器包子没嚼劲,老顾客吃得出差别。" 最困难的时候,同行用低价抢客,他的店差点撑不下去,但他咬咬牙,把省下来的钱用来改良面粉配方,研究蒸炉火候。

熬到第 10 年,短视频平台推本地美食,有人拍了他的手工包子过程,一夜爆火。

现在每天排队 2 小时,开了 3 家分店,所有食材还是坚持手工制作,那些在暗路上流过的汗,最后都成了别人模仿不了的壁垒。

走捷径的人,终将在暗路上摔倒,因为他们没学会在黑暗里走路。

看看你的日常:

写自媒体账号的,是每天追热点写爆款,还是花 3 个月打磨一个系列专栏?

做研发的,是抄袭别人的技术,还是沉下心搞自主创新?

带团队的,是只看季度业绩,还是花时间培养员工的底层能力?稻盛和夫说:"暗路走得越久,你的眼睛越亮。因为你已经习惯了用耐心,而不是用掌声,来衡量自己的进步。"

那如果我们想走暗路,具体怎么走,才能更好的坚持下去呢?

去设定 "暗路计时器",啥意思呢?也就是每个重要目标设 3 年以上周期,比如 "3 年成为行业 Top10 专家""5 年打造自有品牌 "

接着记录 "笨拙日记",每天记录一件 "没效率但有价值" 的事,比如给客户手写感谢卡、整理行业数据报表

最后一定要找 "暗路同伴",加入小众圈子,和同样在冷门领域坚持的人互相打气

大多数人都想耕 "肥田":追热门地段的房子、抢高净值客户、做高毛利产品。

但稻盛和夫在京瓷创业初期,接的都是别人不愿做的 "瘦田" 订单,给松下做电视机用的绝缘瓷瓶,利润极低,要求极高。

他却说:"肥田早被人耕完了,瘦田只要用心耕,反而能长出最饱满的稻穗。"

京瓷刚成立时,没有名气,只能承接大企业看不上的小订单。比如给松下电器做绝缘瓷瓶,松下要求 "良品率必须达到 99.99%,价格还要降 30%",同行都说 "这是赔本买卖",但稻盛和夫看到的是瘦田的价值,比如严苛的标准能倒逼技术升级。

还有隐性的复利,服务龙头企业能积累口碑,事实就是后来松下把京瓷推荐给索尼、IBM 等客户。

这就是 "耕瘦田" 的核心逻辑:别人眼中的 "鸡肋",其实藏着 "练内功" 的机会。

瘦田的贫瘠,恰恰能逼你创新;客户的苛刻,恰恰能磨你心性。

说个中国制造业的逆袭故事。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刚开始做的是汽车玻璃修补业务,这是个又脏又累、利润微薄的 "瘦田"。

当时国内汽车玻璃被国外品牌垄断,价格高昂,曹德旺却盯上了这个市场:他从修补玻璃中发现,国产玻璃质量差主要是退火工艺不行。

于是他花光积蓄,从芬兰引进最先进的退火炉,亲自蹲在车间调试参数,整整 3 年,终于做出了合格的汽车玻璃。

后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爆发,福耀玻璃成为全球第一,而当年嘲笑他 "放着房地产不做,去做破玻璃" 的人,早已消失在行业浪潮中,耕瘦田的人,不是看不到肥田的诱惑,而是懂得肥田需要瘦田的积累。

那耕瘦田具体该怎么做呢?有什么样的步骤

先列 "瘦田清单",写下 3 个被忽视的细分需求,比如农村电商代运营、老年人手机维修、宠物临终关怀等等。

接着做 "5% 改进法",在别人嫌弃的环节做 5% 的优化,比如快递员多送一张手写感谢卡,客服多花 30 秒倾听客户抱怨

最后设 "深耕奖励",每在瘦田坚持 3 个月,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