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船舶广州造!看广州如何用 “蓝色引擎” 驶向世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09:54 1

摘要:它的 “黑科技” 令人瞩目:全球领先的 LNG 双燃料动力系统,搭配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船载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达 41 万度,相当于 146 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可节省燃油约 111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45.9 吨,相当于种植 3.8 万棵树!

当 “海上移动城堡” 扬帆起航

当智慧海洋牧场驶向深蓝

广州船舶

正在书写怎样的 “船” 奇?

从 “造大船” 到 “造好船”

这座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笔

在蓝色海洋上勾勒出

中国船舶产业的崛起之路

今天

我们一起见证

广州船舶的 “硬核实力”!

1

“远海口” 轮:绿色智能的海上移动城堡

5月15日

全国最大光伏能源 + 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

“远海口” 轮

在广州南沙正式首航!

全国最大光伏能源+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远海口”轮

这艘总长 199.9 米

装载能力达 7000 标准车位的

“海上巨无霸”

堪称全球航运业的绿色转型范本

它的 “黑科技” 令人瞩目:全球领先的 LNG 双燃料动力系统,搭配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船载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达 41 万度,相当于 146 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可节省燃油约 111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45.9 吨,相当于种植 3.8 万棵树!

更有国内首个

汽车船智能检测系统

让这艘船成为名副其实的

“绿色智能移动城堡”

首航之际,“远海口” 轮搭载约 4000 台国产车,驶入 “中国 - 地中海” 班轮航线,航向希腊、土耳其、意大利等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单程仅需 30 天,较传统航线压缩近三分之一时间,为中国汽车出海按下 “加速键”!

正如广州远海汽车船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笑天所说:“我们的班轮航线覆盖波斯湾、南美西、欧洲等地,正让广州港与全球主要汽车市场紧密相连。”

2

“苏海 1 号”:智慧养殖的海洋牧场

在广州船舶的创新版图中

不仅有 “出海” 的魄力

更有 “保供” 的担当

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

“苏海 1 号” 便是例证

“苏海一号”是全球首艘超大型三文鱼养殖工船

今年4月,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一号”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的泊位缓缓驶出,向着南海海域扬帆试航。

这艘长近 250 米的 “海上牧场”,配备 15 个智能养殖舱,24 小时不间断交换海水,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鱼群健康,年养殖产量可达 8000 吨,相当于我国年进口量的 10%!

船上的全球领先自动化加工车间,更能实现 “从捕捞到餐桌” 24 小时直达,让新鲜三文鱼摆脱冷链限制。要知道,我国 80% 以上的三文鱼依赖进口,而 “苏海 1 号” 今年下半年投产后,将以极致新鲜度和供应稳定性,对进口冰鲜三文鱼形成 “降维打击”,为国人餐桌带来更安全、更实惠的选择。

自动化加工车间

其独创的 “水、氧、料、光、污” 五要素智能集控系统,更保障了鱼苗在船上健康成长,实现全年连贯养殖与错峰上市,破解传统养殖的季节性瓶颈。

3

科技赋能:突破封锁的底气所在

面对国际竞争

广州船舶的 “真本事”

更是底气十足

去年年底,广州企业发布中国首个兆瓦级无轴轮缘电力推进器,这项 “世界最先进船舶动力技术” 不仅效率高、噪声低,更实现零油污排放,打破了国际巨头垄断,如今已可应用于万吨级运输船。

1.2兆瓦无轴轮缘推进器通过船级社检验,整装待发

即便美国近期对中国造船业施加贸易限制,广州船舶产业仍凭借绿色化、智能化优势逆势而上。中船集团广船国际数据显示,其交付的船型 80% 以上为绿色船型,且订单量持续增长,交船期排至 2028 年。

例如,广船国际自主研发的 LNG 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较传统燃油船可减少 27% 碳排放,综合能效设计指数(EEDI)达行业最优水平,全生命周期碳强度降低 35%,全球客户自然用订单投票。

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远海口”轮

此外,广州船舶企业还在碳纤维船舶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全国首艘整船采用国产碳纤维材料的纯电动客渡船 “新明珠 39” 轮,打破高端材料进口垄断,其轻量化设计与光伏充电系统,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航运提供新范式。

4

产业集群:向海图强的广州力量

作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广州船舶产业

正以 “链主” 企业为核心

构建起覆盖

研发、制造、配套的完整生态

广船国际、黄埔文冲两大船厂 2023 年工业总产值超 330 亿元,手持订单近 200 艘,单船造船能力突破 40 万吨。黄埔文冲不仅是全球领先的支线集装箱船基地,更打造出 “梦想” 号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广船国际则以半潜船市场 50% 的全球占有率,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政策层面,广州正加快出台船舶产业专项规划,推动黄埔、南沙、番禺三区联动,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园与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目标到 2035 年建成国际一流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2024 年,广州船舶出口突破 100 艘,同比增长 41.6%,其中集装箱船出口增长 21.4%,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提供关键支撑。

从汽车出口的 “海上走廊” 到百姓餐桌的 “海鲜粮仓”,从打破技术壁垒到应对贸易挑战,广州船舶产业正以 “科技 + 绿色” 双轮驱动,在 “一带一路” 沿线播撒合作种子,在全球产业链中树立中国标杆。

好船舶,广州造

真本事,挡不住!

从 “造大船” 到 “造好船”

广州正以科技为桨

划动蓝色引擎

让世界看见中国船舶的力量!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