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神是中国传统历法(如老黄历)中每日轮值的神祇,掌管当日的吉凶祸福、宜忌事项。
值神是中国传统历法(如老黄历)中每日轮值的神祇,掌管当日的吉凶祸福、宜忌事项。
核心职能:
监察人间:记录世人言行,上报天庭。
裁定吉凶:决定当日宜祭祀、婚嫁、动土,或忌出行、安葬等。
护佑平安:化解灾厄,引导众生趋吉避凶。
形象象征:
多为文武官员形象,手持笏板(文值神)或宝剑(武值神)。
常见值神如**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等,分属吉神或凶神。
1. 道教神系:
源于道教“六十甲子神”,每年、每月、每日由不同神祇轮值,形成天地人三界联动的神权体系。
与“太岁神”“日游神”“月煞”等共同构成时间与空间的守护网络。
2. 历法演变:
自然崇拜与星象观测(先秦)
早期先民通过观测日月星辰运行,形成对“天官”的崇拜,认为星宿与人间吉凶相关。
《尚书·尧典》记载“历象日月星辰”,为神煞体系奠定天文基础。
谶纬学说与神煞萌芽(汉代)
汉代谶纬之学盛行,将天象与人事对应,出现“太岁”“岁煞”等概念。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初步划分吉凶神煞。
道教神谱影响(东汉)
道教吸收民间信仰,构建“六十甲子神”体系,值神开始与干支历法结合。
历法完善与神煞分类(魏晋南北朝)
《择日大义》等历书出现,明确“黄道吉日”与“黑道凶日”的划分。
值神职能细化,如“青龙主吉,白虎主凶”成为共识。
佛教与道教融合(唐代)
密宗《宿曜经》传入,将印度占星术与中国神煞结合,丰富值神体系。
敦煌文献 《六十甲子历》载有值神宜忌,体现民间实用化。
官方历法定型(宋代)
司天监编订《统天历》,将值神纳入官方历法,成为国家祭祀与民间择吉的依据。
《事林广记》等类书记载“十二值神歌诀”,推动知识普及。
老黄历的流行(明代)
值神体系与《通书》结合,形成“今日宜忌”格式,通过雕版印刷广泛传播。
例:明万历刻本《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通书》标注每日值神。
民俗信仰深化(清代)
《协纪辨方书》系统梳理值神理论,成为官方权威历法指南。
值神融入地方习俗:如江浙婚嫁必查“青龙吉日”,福建动土避“天刑凶日”。
神煞商业化(清末民初)
值神符号出现在商铺招牌(如“青龙开市”)、契约文书(如“金匮吉日立约”)。
一、青龙
属性:吉神
形象:青色龙形
职责:主喜庆、吉祥之事
宜:婚嫁、开市、出行、动土
忌:无
象征:青龙代表东方,象征生机勃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二、明堂
属性:吉神
形象:文官形象
职责:主贵人相助、事业顺利
宜:见贵人、求财、开市
忌:无
象征:明堂象征光明正大,有助于事业和学业的发展。
三、金匮
属性:吉神
形象:文官形象
职责:主财富、文书、合同
宜:签订合同、求财、交易
忌:无
象征:金匮象征财富和文书,有助于经济活动和文书处理。
四、天德
属性:吉神
形象:文官形象
职责:主道德、慈善、救助
宜:祭祀、祈福、行善
忌:无
象征:天德象征高尚的品德和慈善行为,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五、玉堂
属性:吉神
形象:文官形象
职责:主文采、学术
宜:考试、学习、创作
忌:无
象征:玉堂象征文采飞扬,有助于学术和文艺创作。
六、司命
属性:吉神
形象:文官形象
职责:主寿命、健康
宜:祈福、治病、养生
忌:无
象征:司命象征长寿和健康,有助于保健和医疗活动。
七、勾陈
属性:凶神
形象:武官形象
职责:主诉讼、争执
宜:无
忌:诉讼、争执、动土
象征:勾陈象征争执和纠纷,不利于和平与和谐。
八、白虎
属性:凶神
形象:白色虎形
职责:主疾病、灾祸
宜:无
忌:出行、动土、开市
象征:白虎象征疾病和灾祸,不利于外出和重大活动。
九、朱雀
属性:凶神
形象:红色鸟形
职责:主口舌、是非
宜:无
忌:言语冲突、谈判
象征:朱雀象征口舌之争和是非,不利于沟通和交流。
十、天刑
属性:凶神
形象:武官形象
职责:主刑罚、灾难
宜:无
忌:诉讼、动土、开市
象征:天刑象征刑罚和灾难,不利于法律事务和重大决策。
十一、玄武
属性:凶神
形象:黑色龟蛇合体
职责:主盗贼、小人
宜:无
忌:防盗、防小人
象征:玄武象征盗贼和小人,不利于安全和防范。
十二、大耗
属性:凶神
形象:武官形象
职责:主损耗、破财
宜:无
象征:大耗象征经济损失和破财,不利于财务活动。
循环顺序:
青龙→明堂→天刑→朱雀→金匮→天德→白虎→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陈,周而复始。
搭配干支:
值神与当日干支结合,如“甲子日青龙”“乙丑日明堂”,形成更精细的吉凶判断。
择吉参考:
婚嫁选青龙、明堂,避开天刑、白虎。
动土选金匮、天德,避开天牢、勾陈。
来源:听闻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