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基业,一代人败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08:17 2

摘要:一个封建王朝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终结,归根结底离不开一个“钱”字。藩镇谋反,朝廷平叛需要钱。天下闹灾,朝廷赈灾需要钱。墨吏海捞,还是为了一个“钱”。

先送上一个笑话。

话说。一群哲学大咖坐在一起讨论“明朝亡于哪一位帝王”的问题。

现实主义者认为,明亡于崇祯。

先验主义者认为,明亡于嘉靖。

激进主义者认为,明亡于洪武。

哲人王主义者认为,明亡于永乐。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明亡于五胡乱华。

机械决定论者认为,明亡于宇宙大爆炸

……

关于这个问题,有太多正经的、荒诞的说法。但广泛认可的是“明亡于万历”的观点。

王朝兴替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钱”永远是王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

一个封建王朝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终结,归根结底离不开一个“钱”字。藩镇谋反,朝廷平叛需要钱。天下闹灾,朝廷赈灾需要钱。墨吏海捞,还是为了一个“钱”。

抓住了“钱”这一条线索,明亡的烂账算到万历头上,一点不冤。

万历以前,明朝对待“白银”的态度是谨慎又暧昧。想确立“银本位”,但考虑到白银的后遗症,一直没有完全开放。

正统元年,明英宗上台的第一件事是,解除了“禁银令”。以“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的标准,在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一带对部分粮赋尝试推行“赋税折征白银”的办法,拿出了400万石粮食“折赋”了100万两白银,用于国库开支。

隆庆元年,穆宗皇帝登基后,正式以诏令的方式,允许了民间使用白银进行一两以上的“大宗”交易。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

万历九年,在张居正的辅政下,明朝对待白银的态度,彻底走向了极端。“一条鞭法”强制规定,取消粮、绢等实物赋税,统一征收白银。

同样是放开白银流通,正统和隆庆的做法相对比较温和,采取的是实物、铜钱与白银“三轨”并行。然而,万历和张居正采取的是“一刀切”,自上而下暴力推动。

正统和隆庆的好处是,百姓有一个迭代适应的过程。万历这么一搞,百姓可遭殃了,因为百姓手里只有粮食和铜钱,没有白银储备。

朝廷不认可粮食和铜钱,也没有官方机构维持合理公平兑换的市场。百姓只能到富商巨贾手里兑换。朝廷规定了“一两银子=1000钱=一石米”,但铜钱和粮食储存是需要成本的,商贾巨富可不是慈善家,拿实物和铜钱找他们兑换白银,他们就得收取“手续费”。这笔“手续费”最后还得由百姓承担。

一条鞭法扭转了明朝“民富国穷”的态势,但把明朝带入了“民穷国富”的另一个极端,为明朝社会埋下了巨大的民生危机。

16世纪是一个“白银的世纪”。1545年,欧洲人在南美洲发现了波托西银矿。自此开始,美洲产出的白银一半以上,通过大航海路线涌入明朝。正是在这个时候,明朝开始逐步解除“禁银令”。到1581年,张居正挥舞着“一条鞭”确立了“银本位”货币改革。

从时空轴线上看,明朝“银本位”与人类开采银矿是同步进行的。当这些体量庞大的白银进入明朝后,并没有刺激资本工商业发展。它们要么被地主用坛子,一坛一坛装起来埋入地窖。要么被皇帝拿来用兵打仗。

加上一个“半吊子”张居正,一个只会赚钱而不懂理财的“改革家”。让白银在明朝陷入了死循环。说的难听一些,明王朝对白银而言,是一个无底的坟墓。

对明朝来说,百姓被强制拿实物兑换白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朝廷只收白银这个大前提下,百姓拿铜实物向地主商贾换来白银,然后给了朝廷。朝廷拿这些白银向地主商贾购买实物用于打仗。

最终,巨量的白银还是回到了地主巨贾手中。地主巨贾掌握了一个王朝最关键两个要素——货币和粮食。后期,朝廷收不上赋税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朝廷对货币没有掌控权。

等欧洲进入“三十年战争”,美洲的白银供应急速骤降后,这才发现,大明王朝早已失去了“造血功能”,是一个靠输血存活的虚胖帝国。顷刻间,货币、赋税、社会“三大危机”在同一时间爆发。

虽然此时明朝仍有2.5亿两白银存量,但“钱在哪”不知所踪,地主阶级说没钱,老百姓和皇帝却是真的没钱。

帝师和中产商人瞎折腾,身为皇帝的万历更不靠谱。

1586年冬天,万历开始了创造34年不上朝的纪录。

34年当中,只有两件事能够引起万历的兴趣。一是指使太监们四处开矿给自己弄钱花。二是想方设法把心爱的福王推上储君之位。

除此,大臣的奏疏,一律“留中不报”。

漫长的三十四年中,朝廷几乎停摆。内阁只有首辅一个光杆司令,六部31位官职空缺24位。最离谱的是万历三十四年,六部只有户部1位尚书,刑部和工部共用1位侍郎,兵部和礼部共用1位侍郎。

首辅方从哲一次次苦苦哀求补齐空缺。万历皇帝永远是“复制粘贴”一句话“知道了”。

万历亲政的岁月中,唯一做过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情,大概只有1602年春天,万历病危下的那份“遗诏”。

这一年二月,朱翊钧突发重病,感觉自己快要挂了。这时候,他忽然想起了应该做一个好皇帝。于是,下了一道临终圣旨。内容有四项:

一是撤回派往地方的开矿太监。二是赦免因言获罪的大臣。三是补齐官吏空缺。四是嘱咐太子要做明君圣主。

结果一觉过后,没有死成。万历后悔了,让太监找沈一贯要回圣旨,沈一贯不给。

万历就派出了二十个宦官,到内阁强行抢回圣旨。内阁怎么可能给他反悔的机会。沈一贯带着内阁书生,把二十个太监给群殴了。

都见血了……

最后,太监没打过书生,集体跪在内阁门前磕响头,脑门都磕破了,声称拿不回圣旨,没法跟主子交待。沈一贯心一软,把圣旨还给了万历。

▼原文如下。

一面是首辅确立的不靠谱改革,一方面帝王无边的荒唐。

200年祖宗基业,就这样被万历一代人给糟蹋了。

来源:首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