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根沙漠:1999年,56岁的王天昌带着妻子、儿子王银吉等家人搬到红水村附近的沙漠边缘,搭建简易土坯房,常年驻扎。最初连饮用水都需从数公里外运输,夜晚常被风沙掩埋门窗。
朱峰神侃
2025-05-22 08:07河北
关注
王天昌一家治沙经历:
1. 艰苦起步与环境挑战
- 扎根沙漠:1999年,56岁的王天昌带着妻子、儿子王银吉等家人搬到红水村附近的沙漠边缘,搭建简易土坯房,常年驻扎。最初连饮用水都需从数公里外运输,夜晚常被风沙掩埋门窗。
- “人沙对抗”初期:沙漠地表温度夏季超50℃,冬季低至-30℃,一家人用铁锹、扁担等工具手工挖沙、铺草方格。为节省资金,王银吉甚至卖掉家中牲畜,全家一度靠借贷维持治沙。
2. 技术创新与治沙方法
- 草方格固沙:首创“麦草网格+梭梭种植”模式,用麦草扎成1米见方的格子固定流沙,再在格内种植耐旱植物。每扎一个草方格需弯腰30余次,26年间累计铺设数百万个。
- 植物选育:试验数十种植物后,选定梭梭、花棒、沙拐枣等存活率高的品种。通过“深栽浅埋”法(深挖坑、浅覆土)保水,使幼苗成活率从不足20%提升至80%。
- 接力护林:全家分片巡逻,每天步行20公里检查植被,补种枯苗、修补破损草方格。曾为抢救被风沙摧毁的林带,连续72小时轮班固沙。
3. 生态与经济效益
- 荒漠变绿洲:治理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增至70%以上,形成8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风固沙带。周边农田因沙尘暴减少,小麦亩产从200斤增至800斤。
- 生物多样性恢复:野兔、狐狸、沙鸡等动物重返林区,甚至发现濒危物种鹅喉羚的踪迹。
- 带动周边:技术推广至凉州区多个乡镇,培训3000余人次,周边村民效仿治理荒漠3万余亩。
---
网友评价与社会反响
1. 媒体与公众赞誉
- 央视报道引发热议:2021年《焦点访谈》播出王家故事后,微博话题八旬老人沙漠种树万亩阅读量破亿。网友感慨:“这才是真正的‘愚公移山’,每一棵树都是生命的勋章。”
- 民间自发致敬:有驴友专程前往红水村,在王家林区立下“功在千秋”木牌;甘肃多所高校将此地列为生态教育实践基地。
2. 官方认可与荣誉
- 王天昌获“全国防沙治沙标兵”“陇人骄子”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 国家林草局将其治沙模式纳入《干旱区沙化土地治理技术指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曾实地考察。
3. 网络金句与影响
- 知乎热帖:“如何看待王家26年治沙?”高赞回答:“他们用半辈子证明,沙漠不是‘地球的癌症’,而是人类懒惰的借口。”
- 抖音网友剪辑的治沙对比视频配文:“没有特效,没有剧本,这是中国人用双手‘染绿’的奇迹。”获超500万点赞。
- 年轻人热议:“以前总想逃离家乡,看到王爷爷的故事,突然觉得脚下这片土地值得守护。”
结语
王天昌一家用26年书写了一部“向沙漠要绿色”的史诗,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他们不仅筑起生态屏障,更激活了社会对荒漠化治理的关注。正如网友所言:“每一寸绿荫都在提醒我们,生态文明的答案,就藏在平凡人的坚守里。”
举报/反馈
来源:珠峰神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