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说说情绪管理这事儿。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职场里,80%的失误都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情绪失控闹的。就好比两个水平相当的交易者,最后成绩却天差地别,为啥?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有差距。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事?我想:没有顶级思维,想成事?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我把常见的顶级思维总结了九条,跟大家分享。
一、情绪管理:快速停止负面情绪
咱先说说情绪管理这事儿。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职场里,80%的失误都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情绪失控闹的。就好比两个水平相当的交易者,最后成绩却天差地别,为啥?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有差距。
我有个朋友,在投资圈混得风生水起,他每天睡前都会写反思日记。我问他为啥这么较真,他说:“亏钱从来不是市场的问题,都是自己情绪作祟。”这就像古人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咱得时刻保持自我觉察,别让情绪牵着鼻子走。
那咋管理情绪呢?我总结了三个关键点。
1、在大脑里安个“监控小人”,随时盯着情绪变化。一旦陷入负面情绪,马上跳出来问自己三个问题:是啥影响了情绪?是事情本身,还是背后藏着恐惧?还是今天身体状态不好?
2、学会进入“弱智模式”。别觉得搞笑,这招特管用。当你钻牛角尖时,就强迫自己变“笨”,别深究,想点轻松的事儿,就像日本人说的“钝感力”,有时候适当“不敏感”才是智慧。
3、别依赖社交媒体调节情绪。很多人心情不好就发朋友圈等安慰,这就像吸毒,会上瘾!真正的高手都是自己产生能量,而不是靠外界施舍。
二、自我觉察:认识真正的自己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这话一点儿没错。真正的高手,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时刻保持自我觉察。就像头顶上有个“理性的自己”,时刻盯着“行动中的自己”。
自我觉察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问自己一连串“为什么”。为啥愤怒?为啥厌烦?为啥不屑?在保护啥利益?如果我是对方,啥感受?问到底,你会发现背后都是人性的弱点,自私、妒忌、缺乏安全感、懒惰……
第二层,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咱都带着童年的印记生活,小时候为了获得认可、关注或安全感,形成了某些行为模式。比如有的人特别在意他人评价,是因为童年缺乏肯定;有的人总是选择妥协,是因为童年过于压抑。这些模式在职场可能帮倒忙,觉察到了才能改。
第三层,调整到更好的状态。觉察不是目的,调整才是关键。发现自己反应不成熟,就勇敢承认,努力调整。
三、保持好奇心:打开世界的钥匙
在华尔街有个故事,一个基金经理考察公司,不问财务数据,而是问清洁工:“你们 CEO 每天几点来公司?”为啥?因为他知道,真相藏在细节里,而发现细节的前提是保持好奇。
真正的高手都对世界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这种好奇不是八卦,而是深层探究。
它能带来两大好处。
1、是获取好感的最佳工具。我认识一个顶级销售,他说自己最重要的技能是发问。每次见客户,都问一堆问题:“您为啥这么考虑?”“您咋想到这一点的?”“啥原因让您做这个决定?”这些问题不是套话,而是真诚想了解对方。人最渴望的是被看见,当你真诚对一个人感兴趣,对方自然会对你有好感。这世界上最廉价却最有效的馈赠,就是给予他人存在感。
2、能扩大你的认知地图。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次交谈都是一次阅读。怀着好奇心与不同人交谈,你会发现“原来还能这么思考问题!”时间久了,你能总结出规律,甚至能从细节推测出更多信息,就像福尔摩斯推理一样。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通过持续好奇和观察培养出来的。它能帮你在谈判中洞察对方真实意图,在管理中了解下属真实需求,在社交中建立真诚连接。
四、行动思维:别“纸上谈兵”
我以前就犯过这个错,总觉得要把所有知识学完才开始行动,结果要么不敢开始,要么错过最佳时机。真正的高手都懂,完整的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行动思维有三个关键点。
1、先做再学。很多人有执念,必须把理论学完才敢实践,这就像学游泳在岸上学一辈子,不如直接跳进水里来得快。只有在实践中,你才能发现哪些知识真正需要,哪些环节容易出错,哪些部分需要加强。
2、在问题中成长。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成长的机会,别害怕犯错,面对的本来就是陌生事物。如果一件事情你已经完全掌握,那它就不是挑战,也没有成长机会。真正的成长都来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3、化整为零。别等准备万全才开始,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今天解决一个,明天解决一个。比如做新项目,别等看完所有相关书籍、规划完所有细节才开始,先做起来,遇到问题再解决。
五、接受混乱:生活不是“童话”
生活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更像一条崎岖山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意外和混乱才是常态。
工作时,我们期待每件事都井井有条,但现实往往是:刚处理一个任务,紧急邮件就来了;刚进入状态,会议通知就到了;刚完成一个项目,需求又改了。我们总在各种任务间切换,永远找不到完美时间专注做一件事。生活也是如此,厨房不可能像样板间整洁,书桌不可能像杂志照片一尘不染,孩子不可能按既定计划成长。我们总想通过各种管理方法让生活有序,但混乱总会不期而至。
正是对完美秩序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倍感压力。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追求完美系统和流程上,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事。比如为保持桌面整洁迟迟不开始工作,为等到心情最好时才开始写作,为等到完美时机才开始行动。这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六、聊胜于无思维:别被困难“吓退”
与其被困难吓退,不如先完成最容易的部分。
在培养习惯方面,很多人想养成运动习惯,一开始就定很高目标,结果三分钟热度。而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往往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每天只走十分钟路。看似简单,但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能持续进步。
不过要注意,很多个“聊”并不等于“全”。这个方法是帮你启动的,不是让你满足于简单。完成小目标后,要立即思考下一个可实现目标,始终朝着最终目标前进。
七、成长型思维:别给自己“设限”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失败意味着无能。我以前就是,小学英语考试不及格,就认定自己不适合学英语,结果直到大四才勉强过四级;高中被喜欢女生拒绝,就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和异性交往。这种思维方式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让人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因为不尝试所以永远不会进步,因为不进步更加确信自己能力有限。就这样,给自己画了一个越来越小的能力圈。
转变发生在我意识到,我们总是错误地把对某件事的否定,当成了对整个人的否定。于是我开始尝试成长型思维:越害怕什么,就越要去尝试什么。当初觉得自己学不好英语,就去考研,虽然没考上,但英语分数不错;害怕物理,就开始阅读物理科普书籍,发现物理充满趣味;不敢和女生说话,就逼自己多和异性交流,现在能自如和各种性格的人交往。
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在于,把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能力的证明。就像爬山,遇到的每一道坎都是让你变得更强的台阶。
八、五分钟思维:别让拖延“拖垮”你
想做的事,立刻做五分钟。
拖延的本质是对痛苦的恐惧。我们拖延锻炼,是害怕身体疲惫;拖延写作,是害怕思维困难;拖延工作,是害怕完不成任务。其实对痛苦的恐惧往往比痛苦本身更令人煎熬。比如写作,别等想好完整框架才动笔,拿起笔写五分钟,哪怕只是记录零散想法,往往写着写着思路就打开了,不知不觉就过去半小时。再比如学习新技能,别等看完所有教程才开始练习,先动手试五分钟,实践中的困惑往往比理论学习更有价值。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巧妙地绕过了我们的心理防线。“就做五分钟”这个承诺太小了,小到大脑不会产生抵触。但一旦开始,我们往往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九、十倍思维:别被“常规”束缚
十倍思维的核心就是打破常规认知的界限。比如一篇文章可以写得比现在快十倍,一个技能可以学得比预期快十倍,一项工作可以完成得比要求好十倍。这种思维方式能打破我们的“舒适区”。当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比现在好十倍时,你就会开始寻找新的方法,而不是被现有的标准所束缚。
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我们敢于想象十倍的可能性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突破的第一步。即便最后只达到了两倍或三倍的提升,那也是巨大的进步。所以,下次当你面对一个任务时,不要问“标准是什么”,而是问“如果要做到比现在好十倍,我该怎么做”。因为真正的限制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标准,而是来自我们内心设定的界限。
这9个顶级思维就是咱成事的“秘密武器”。别再犹豫,别再给自己找借口,从现在开始,把这些思维融入生活,让自己成为那个最容易成事的人!
思维决定高度,行动成就未来。
来源:枭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