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首先回顾了《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这一经典英雄形象,他在战场上为保护战友,直面危险,扑向手榴弹英勇牺牲,这种英雄行为是在枪林弹雨、生死抉择的战争场景下展现的,具有壮烈、伟大的特质,是传统意义上为国家、为集体、为大义舍生忘死的英雄典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位英雄,为掩护担架员,他扑向“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受伤牺牲。
而香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内向腼腆,淳朴善良。她想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而被留在火车上。为此,她在夜间走了三十里,回到台儿沟。有同学说,她也是英雄。
学习了第一单元的两篇小说,你对于“英雄”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写一篇记叙文,塑造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
要求:自拟标题,注重细节描写,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
一、解读材料
材料首先回顾了《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这一经典英雄形象,他在战场上为保护战友,直面危险,扑向手榴弹英勇牺牲,这种英雄行为是在枪林弹雨、生死抉择的战争场景下展现的,具有壮烈、伟大的特质,是传统意义上为国家、为集体、为大义舍生忘死的英雄典型。
接着引出香雪,她出身平凡乡村,性格内向腼腆,只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文明的向往,为了一个小小的铅笔盒,在深夜独自走三十里山路。与小通讯员相比,她的行为没有波澜壮阔的战斗背景,没有拯救生命的壮烈瞬间,但她同样展现出坚韧、执着的一面,克服内心恐惧,不惧路途艰辛,为追求梦想而努力,材料中同学认为她也是英雄,这就拓宽了 “英雄” 的概念范畴。
二、立意方向
打破常规英雄认知局限:立意可从探讨不能仅以非凡壮举、赫赫战功定义英雄出发,像香雪这样,在平凡生活中,为微小却珍贵的梦想、为个人成长、为精神追求而拼搏奋进、克服困难的普通人,同样具备英雄的内核,他们用自己的坚持,点亮生活微光,书写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
挖掘平凡人英雄品质:着眼于身边平凡之人,如社区志愿者、默默坚守岗位的基层工作者、含辛茹苦的父母等,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日复一日在自己领域奉献,面对生活琐碎、工作重压、经济困境从不言弃,以耐心、爱心、责任心应对一切,这些平凡中的坚守与付出就是英雄本色,记叙文可围绕展现他们某一典型事例展开,突显英雄品质。
结合时代呼唤多元英雄: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背后,有无数无名英雄,如科研幕后人员、非遗传承匠人、网络正能量传播者等,他们在各自角落为时代添彩,记叙文塑造这类英雄,可聚焦时代浪潮下,他们如何凭借专业、热忱、创新,助力社会前行,让英雄形象贴合时代脉搏,传递正向价值观。
三、写作要求落实
体裁为记叙文:要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以记人叙事为主,通过完整故事呈现心目中英雄。比如写一位支教老师,开篇描绘偏远山区艰苦环境,引出支教老师到来,中间叙述他 / 她克服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基础差等困难,像自制教具、课余家访辅导,结尾学生成绩进步、精神面貌改变,凸显老师英雄作为。
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是记叙文灵魂,可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多角度刻画英雄,让形象鲜活。如写一位快递小哥英雄事迹,描绘他汗流浃背装卸包裹模样、匆忙奔跑送单脚步、面对客户误解仍耐心解释神情、风里雨里骑行身姿等,用细节增强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英雄日常艰辛与伟大。
自拟标题:标题应紧扣立意与文中英雄形象,做到新颖、有吸引力,如《小巷里的微光英雄》(写社区热心助人者)、《舞台背后的英雄》(记剧团幕后服装师)、《三十里山路的逐梦英雄》(以香雪为蓝本再创作)等,既能概括故事,又能引发读者好奇。
【参考范文】:
《老街鞋匠》
老街的拐角处,有一个小小的鞋匠摊,摊主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李爷爷。
李爷爷身形佝偻,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可就是这双手,修补过无数双鞋子,也温暖过无数人的心。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老街的青石板上,李爷爷就准时出摊了。他的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锤子、钉子、针线,一应俱全。
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急匆匆地带着孩子赶来,孩子脚上的运动鞋开了个大口子,眼看学校的运动会就要开始了,孩子急得直掉眼泪。李爷爷见状,连忙安慰道:“别急,小姑娘,爷爷这就给你修好,保准不耽误你比赛。” 说着,他戴上老花镜,拿起针线,眯着眼,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的手微微颤抖,可针脚却细密又均匀,嘴里还时不时念叨着:“这鞋可得缝结实咯,咱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午后,骄阳似火,李爷爷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滴在鞋面上,他也顾不上擦。这时,一个流浪汉一瘸一拐地走来,他脚上的鞋子破得不成样子,散发着阵阵恶臭。旁人纷纷侧目,流浪汉有些窘迫,刚想转身离开,李爷爷却叫住了他:“大兄弟,来,把鞋脱下来,我给你拾掇拾掇。” 流浪汉惊讶地看着他,犹豫着脱下了鞋子。李爷爷没有丝毫嫌弃,认真地清理、修补,还从摊位下拿出一双旧鞋垫给他垫上。流浪汉穿上修好的鞋,眼眶泛红,连声道谢,李爷爷只是笑着摆摆手:“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
多年来,李爷爷守着这个鞋匠摊,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他收的工钱不多,碰到生活困难的,还常常分文不取。在老街人的心中,他就是英雄,用一双巧手,修补着生活的琐碎,传递着善良与温暖,让这条老街始终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
《护林人老张》
在大山深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那里是护林人老张的 “战场”。老张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发亮,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常年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迷彩服,背着一把磨得发亮的砍柴刀。
每天破晓,老张就踏着晨露,穿梭在林间小道,仔细巡查每一棵树木的生长情况,看看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盗伐的痕迹。他熟悉这片林子的每一个角落,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纹路一样。
有一年,山里遭遇了罕见的旱灾,溪水干涸,树木都蔫了下来,病虫害也趁机肆虐。老张心急如焚,他整天泡在林子里,一桶一桶地挑水浇树,肩膀被磨得红肿破皮。夜里,他就守在树林边,听着虫鸣鸟叫,辨别着异常声响,生怕有人趁着夜色偷伐树木。
一天深夜,老张隐隐约约听到林子里传来 “嗡嗡” 的电锯声。他瞬间警醒,抄起砍柴刀,朝着声音的方向狂奔而去。借着月光,他看到几个黑影正在砍伐一棵百年老树,怒火中烧,大喝一声:“住手!” 那几个盗伐者被吓了一跳,见只有老张一人,便起了歹意,挥舞着电锯威胁他。老张毫不畏惧,他挺起胸膛,目光坚定地说:“今天你们别想带走这棵树,这是山里的命根子!” 僵持间,老张瞅准时机,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刀背打掉了盗伐者手中的电锯,盗伐者落荒而逃。老张看着受伤的老树,心疼不已,轻轻抚摸着树干,喃喃自语:“别怕,老伙计,我在呢。”
老张就这样守护着山林几十年,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他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只为给这片大地留住一抹绿色,在大山的怀抱里,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阿婆的早餐摊》
破晓时分,城市还未完全苏醒,街头巷尾弥漫着淡淡的晨雾。在菜市场的入口处,阿婆的早餐摊早早地就支了起来,热气腾腾,仿佛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灯塔。
阿婆年近七十,头发花白,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眼睛亮晶晶的,透着一股精气神。她系着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围裙,手脚麻利地准备着各种早餐食材。
每天,来阿婆摊上买早餐的人络绎不绝,有赶着去上班的白领,有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还有早起买菜的大爷大妈。阿婆记得每个人的喜好,“小张啊,今天还是老样子,两个菜包一杯豆浆对吧?”“妮妮,阿婆给你留了你最爱吃的糖三角哦。” 她的声音爽朗,让人听了心里格外舒坦。
一个冬日的清晨,寒风刺骨,路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不小心滑倒在摊前,阿婆见状,赶忙放下手中的活,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扶起老奶奶,关切地问:“老姐姐,摔着没?快到这边坐会儿。” 说着,把老奶奶扶到摊边的凳子上,又倒了杯热水给她暖手。老奶奶连声道谢,阿婆笑着说:“都是邻里街坊的,应该的。”
有一回,阿婆得知附近小学有几个孩子家庭条件困难,经常不吃早餐就去上学。从那以后,阿婆每天都会特意准备几个热乎乎的包子,用袋子包好,等孩子们路过时塞给他们,还叮嘱道:“孩子,不吃早餐可不行,长身体呢,拿去吃,别饿着。”
阿婆的早餐摊,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她用廉价却美味的早餐,温暖着这座城市里匆匆忙忙的人们,用一颗善良的心,书写着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故事。在大家眼里,阿婆就是那个每天给生活带来希望与温暖的英雄。
《舞台背后的阿强》
剧院里,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轮番上演,舞台上灯光璀璨,演员们身姿曼妙、歌声悠扬,赢得台下阵阵掌声。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舞台背后那个忙碌的身影 —— 阿强。
阿强是剧院的道具师,一个三十出头,长相憨厚的小伙子。他身材壮实,双手满是老茧,那是常年与各种道具打交道留下的痕迹。每次演出前,阿强都要提前好几个小时进入后台,检查每一个道具是否完好无损。
有一次,剧院要上演一场大型古装戏,剧中需要一把精美的宝剑作为关键道具。阿强为了打造这把宝剑,跑遍了城里的五金店,寻找合适的材料。回到剧院后,他一头扎进工作间,又是切割,又是打磨,火花四溅,眼睛被熏得通红,可他顾不上休息。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宝剑终于成型,剑身寒光闪闪,剑柄雕刻精美,宛如一件艺术品。
演出当晚,正当男主角手持宝剑登台亮相时,宝剑的剑穗突然松动,眼看就要掉落。眼尖的阿强在后台心急如焚,他来不及多想,抓起备用剑穗,猫着腰,以最快的速度从舞台一侧冲了上去。此时,台下观众的目光都聚焦在演员身上,阿强趁着演员走位的间隙,迅速地将剑穗系好,又悄无声息地退回后台。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没有一个观众察觉到异样,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平日里,阿强不仅要负责道具的制作与维护,还要帮着搬运布景、整理服装。他总是默默地干着这些又脏又累的活儿,从不抱怨。在剧院的演职员心中,阿强虽然没有站在聚光灯下,但他是保障每一场演出成功的英雄,用自己的专业与敬业,为艺术的绽放添砖加瓦。
《小巷画家》
在城市的老旧小巷里,住着一位画家,大家都叫他老吴。老吴五十多岁,留着一头凌乱的长发,满脸胡须,总是穿着一件沾满颜料的旧大褂,背着一个破旧的画夹,穿梭在小巷的各个角落。
老吴的画很特别,他不画名山大川,也不画繁华都市,专画小巷里的人和事。破旧的屋檐下,晒太阳的老人;嬉戏打闹的孩童;冒着热气的小吃摊,都在他的画笔下栩栩如生。他用画笔记录着小巷的变迁,留住岁月的痕迹。
一天,小巷传来消息,说这片区域要拆迁了,居民们都人心惶惶。老吴却比往常更忙碌了,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为那些即将搬走的老街坊们画像。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耐心地和主人交谈,捕捉他们最动人的瞬间。
在为张大爷一家画像时,张大爷坐在那张陪伴他几十年的旧藤椅上,眼神中透着不舍。老吴支起画架,专注地凝视着张大爷,手中的画笔不停地舞动,颜料在画布上晕染开来。他时而停下思考,时而又快速添上几笔,嘴里还念叨着:“张大爷,您放心,我一定把您这精气神画出来,让您以后看着画,就像还住在这儿一样。” 画完后,张大爷看着画像,眼中闪烁着泪花,紧紧握住老吴的手说:“老吴啊,多亏了你,这下咱这老街坊的念想都在这画上了。”
随着拆迁日期的临近,老吴的画作越来越多,挂满了他那狭小的屋子。这些画,承载着小巷的回忆,也安抚着居民们不安的心。在小巷居民眼中,老吴就是英雄,他用画笔,在时代的洪流中,为大家守住了一片心灵的家园,让那些美好的过往永不消逝。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