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巧及田间管理主要事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06:49 1

摘要:玉米的病虫草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需根据不同生育期的特点及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综合施策。以下是详细的防治技巧和管理要点,希望给马上到来的玉米播种季节带来一些正能量!

玉米的病虫草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需根据不同生育期的特点及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综合施策。以下是详细的防治技巧和管理要点,希望给马上到来的玉米播种季节带来一些正能量!

玉米试验田统计

一、主要病害防治

1. 大斑病与小斑病

症状:叶片出现黄褐色长条形(大斑病)或圆形/椭圆形(小斑病)病斑,湿度大时生霉层,严重时叶片枯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苯甲吡唑醚菌酯或苯甲肟菌酯以及苯甲丙环唑等等喷雾,间隔7-10天,连喷2次。

2. 锈病

症状:叶片、叶鞘出现黄褐色疱状锈粉,后期变为黑色,影响光合作用。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苯甲丙环唑、戊唑醇或氟环唑喷雾,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3. 茎基腐病(青枯病)

症状:茎基部变褐腐烂,叶片萎蔫青枯,植株倒伏,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色霉层。种子包衣(用咯菌腈+精甲霜灵)或苯咯噻悬浮种衣剂等;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精甲恶霉灵或 噻呋酰胺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

二、主要虫害防治

1. 玉米螟(钻心虫)

危害:幼虫蛀食心叶、茎秆和果穗,导致枯心、倒伏、缺粒。

药剂防治:心叶期(喇叭口期)用 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甲维盐虫螨蜻等喷雾或 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丢芯;穗期重点喷施果穗顶部。

2. 粘虫(行军虫)

危害:暴食性害虫,幼虫啃食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吃光叶片。

药剂防治:3龄前幼虫期用 高效氯氟氰菊酯、甲维盐或虫螨腈喷雾,傍晚施药效果更佳。

3. 蚜虫

危害:聚集在心叶、雄穗和叶背刺吸汁液,传播病毒病,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

药剂防治:用吡虫啉、啶虫脒或噻虫嗪以及氟啶虫酰胺烯啶虫胺吡蚜酮等喷雾,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和心叶。

4. 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地老虎)

危害:咬食种子、幼苗根系,导致缺苗断垄。

药剂防治:种子包衣(噻虫嗪·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播前整地时撒施 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或联苯噻虫胺颗粒剂以及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等等;苗期发现萎蔫苗,用 敌百虫 或 毒死蜱辛硫磷等灌根。

李老师做增产数据

三、草害防治

1. 苗前封闭除草(播后苗前)

适用杂草:马唐、稗草、狗尾草、苋菜等一年生杂草。

药剂选择:

单剂:乙草胺(东北地区常用)、异丙甲草胺(南方多雨地区)。

复配剂:乙草胺+莠去津、异丙甲草胺+莠去津,封杀双效。

注意事项:土壤湿度大时效果好,干旱需浅混土;沙土地减少药量,避免药害。

2. 苗后茎叶除草(3-5叶期)

适用杂草:已出土的禾本科(马唐、稗草)和阔叶杂草(苋菜、马齿苋)。

药剂选择:

禾本科杂草:烟嘧磺隆、硝磺草酮,配合安全剂(如莠去津)扩大杀草谱。

阔叶杂草:莠去津、2,4-D丁酯(注意避开高温,防止玉米心叶受害)。

复配方案: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广谱型,对恶性杂草效果好)。

注意事项:玉米5叶后定向喷雾,避免药液接触心叶;避免与有机磷农药混用,间隔7天以上。

和瑞士专家朋友做统计

四、田间管理关键事项

1. 苗期管理(出苗至拔节)

间苗定苗: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去病弱苗,留健壮苗,亩保苗4000-6000株(依品种而定)。

中耕除草:苗期浅中耕(3-5厘米),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

水肥管理:苗期耐旱,适度控水“蹲苗”;若缺肥,亩施尿素5-8公斤,配合少量磷钾肥。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地老虎、蚜虫和粗缩病(病毒病,由蚜虫传播),及时喷药防虫传毒。

2. 穗期管理(拔节至抽雄)

重施穗肥: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叶展开)亩施尿素20-25公斤+氯化钾10公斤,或高氮复合肥30公斤,促进雌穗分化。

灌溉排水:拔节后需水量增加,遇旱及时浇水(土壤湿度保持65%-70%);雨季及时排涝,防止根系缺氧。

中耕培土:结合施肥中耕培土(10厘米左右),促进气生根生长,防止倒伏。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玉米螟、大斑病,按前文方法及时用药。

3. 花粒期管理(抽雄至成熟)

水肥管理:抽雄至灌浆期保持土壤湿润(湿度70%-80%),缺水影响结实;叶面喷施 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防早衰。

倒伏预防:高秆品种或风大地区,可在拔节期喷施 矮壮素(如乙烯利胺鲜酯)缩短基部节间,增强抗倒性。

人工辅助授粉:花期遇阴雨天气,可人工采粉授粉,减少秃尖缺粒。

适时收获: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形成时收获(一般授粉后45-50天),机械收获需注意秸秆粉碎还田。

北大荒大农场

五、综合管理建议

1. 绿色防控优先:推广生物防治(如赤眼蜂、BT)、物理防治(杀虫灯、性诱剂),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2. 科学用药:严格按药剂说明控制浓度和用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收获前20天停止施药。

3. 监测预警: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中心株及时防治,避免蔓延。

4. 记录档案:建立田间管理档案,记录施肥、用药、灌溉等时间和用量,便于追溯和优化管理。

人工喷药越来越少了

通过“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结合精细田间管理,可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病虫害损失。

来源:科学种田

相关推荐